查看原文
其他

连续五年!华南理工再获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六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十大典型项目”推选结果。华南理工大学精心培育的《首创“碳中和新乡村” 构建生态资源资产化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项目,从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申报的6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这是华南理工大学连续第五年获得该荣誉。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立足“大教育扶贫”格局与“华工特色”精准减贫模式,深入多地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全方位系统性帮扶实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学校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述,进一步整合学校跨学科的科技帮扶力量,以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为科研平台,探索耦合乡村振兴与碳中和两大国家战略的乡村振兴帮扶新机制,构建助力乡村生态资源资产化的华工模式——“碳中和新乡村”,开辟有机联动的“资源资产化-资产交易化-交易持续化”三大路径通过发展新能源,撬动资源资产化;通过交易绿碳汇,推动资产交易化;通过建立绿基金,支撑交易持续化,促进帮扶地区乡村实现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形成长效振兴的发展闭环。

助力乡村生态资源资产化的华工模式——“碳中和新乡村”


发展新能源,打造新产业,撬动资源资产化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乡村新能源开发正处在国家发展的风口,学校一方面为帮扶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协助地方开展资源统筹和利益共享等机制研究,通过联动中国华能集团等央企、国企,为乡村引进两种类型新能源项目:一种是企业可以取得较高利润的渔光、农光互补项目,如今在各地实施和计划实施建设总规模达2万亩。以在广州花都推动的渔光互补和研学旅游产业项目为例,企业可通过项目开发获得收益,又为地方每年留下税收,并反哺于当地的乡村建设,村亦能够增加养鱼的产值,并通过土地租金持续增收。另一种是农房屋顶光伏项目。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技术研发和设计优势,将乡村风貌修复提升与屋顶光伏技术相结合,研发“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及相关专利技术,为广大乡村地区的存量农房戴一顶美观、实用、安全的“帽子”,帮助地方政府将风貌改造的“费用化投入”转化为“资产化投入”,促进“风貌提升产业化”。在广东茂名,学校参与推动当地8000户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项目,首批示范项目已经并网,不仅提升风貌,村集体还可以通过屋顶租金和新能源核减碳汇交易每年持续增加收益。


新能源撬动资源资产化


交易绿碳汇,变现绿资产,推动资产交易化


随着国内的碳汇交易逐步启动,学校通过组织技术、人才,搭建渠道、平台,深入广东、云南等地贫困山区开展生态资源评估核查,将其转化为碳汇资产,进入碳交易市场,实现生态资源变现。并联合国际国内金融机构对碳汇资产进行研究评估、债券包装,将碳汇价值接轨至国际水平,帮扶云南云县增加碳汇交易收益6倍以上,预期交易价值超70亿元。


学校帮扶团队多次前往云南云县等地开展精准帮扶与碳汇资源考察


建立绿基金,扩大资金池,支撑交易持续化


学校推动华工校友基金会与央企资本合作,在广东花都创建全国第一支“碳中和新乡村基金”,首期募资额度达30亿元。重点投向一系列绿色项目,为乡村新能源、绿碳汇等生态资产的培育以及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打造稳定持续的资金池。


创建全国第一支“碳中和新乡村基金”


如今,学校开展“碳中和新乡村”的帮扶实践已在多地创建成功案例,并协助广东茂名获得全省首个“碳中和新乡村示范市”称号。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校-地-企”合作,与地方政府、企业签署多项“碳中和新乡村“相关合作协议,撬动超过40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相关帮扶实践获得中央、省市媒体180多次跟踪报道。下一步,学校将接续开展“智库下乡-资本下乡-金融下乡”,为“两山”理论的转化落地持续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帮扶模式。


据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期将对典型项目予以重点宣传推介,并对项目后续实施予以一定经费支持,专项用于项目深化拓展和示范推广。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图/文:党委组织部 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

微信编辑:鲍恩


快添加!鲤工仔表情包2.0来啦!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考察调研华南理工大学

给万物多一种“IF”,这里有你期待的实验室吗?

权威发布丨华南理工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