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墙”啦!“人均砌墙高手”就隐藏在华园



砌一堵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意味着砖块和水泥的拼接。


五山校区西湖厅的楼顶,近日多了一道由各式各样的“墙”构成的靓丽风景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向大家展示了奇趣多姿的“墙”。




这是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尝试,也是2020级本科生墙面建构设计课程作业的成果。


建筑学院二年级的教师团队提出了这样一个崭新的实验性课题:将学生分组,每组在限定造价的前提下,设计并搭建起一面2.4m×2.4m的景墙,体会建筑中材料、构造和结构对空间的影响。



相比较于以往仅仅在图纸上画画和做缩尺小模型,这次用真实材料进行足尺搭建的任务,对建筑初学者们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克服了台风、暴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同学们放飞了各种奇思异想,最终建成的作品令人脑洞大开。他们的设计灵感来源,大多是身边非常普通的事物。但平平无奇的元素经过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创作,竟变得如此出彩——


《氹氹转》


将四根转轴植入墙中,整面墙便可以灵活地转动起来。墙的形状可以随使用者的想法而改变,于是就可以产生互动,为此他们将可转动的部分,设计成为座椅和书架的形式。墙体旋转时,人们还可以从不同的朝向去使用它。


《氹氹转》的设计者提到,确定书架弧线的时候,他们使用了参数化设计的手法。


参数化设计在计算机软件功能日渐强大的如今,已经成为很多设计行业青睐的方式。在参数化设计中,只需运用特定软件编写图形的生成程序,再通过修改初始的数值即可得到精确的结果。


《一帘幽梦》


《一帘幽梦》的设计灵感来自普通的窗帘。简洁的折线象征了布料的褶皱,轻盈的编织材料和通透的阳光板表现了窗帘透光而轻柔的质感。


对于常规思维中“墙”厚实呆板的印象,同学们提出了质疑和创新。


《光阴·守卫》


《光阴·守卫》在一众以木结构为主的景墙之中尤为突出,因为它是以金属为骨架的。


这个作品独辟蹊径,将视线投向了空心的不锈钢管。


“我们采购了5毫米粗细的不锈钢管,这个尺寸在整面墙的比例下细得像铁丝,实际上连接成网格后却非常稳固。”设计者说道,“但这么细的管确实很考验我们的手工。”


为了确保节点不会松脱,建造这个作品时同学们选择在不锈钢管上打孔再拴上螺丝。纵横交错的钢管形成了网格,而在网格上填充的半透明盒子则让光线在穿过墙时产生丰富的变化。


对不同材料的尝试,也是这次设计任务中很重视的一点。


《弦月》



《弦月》利用木方作为墙体主要构成材料,以多个圆形相切而成的弧线形成阵列,形成光影效果丰富、透明性与韵律感兼具的墙体。


在此基础上穿插着根据该弧线设计的桌椅,可为游人提供休憩之所。


《弦月》中纵向的格栅根根分明,宛若古琴之弦;弧线型横向梁条、桌板交织于格栅间,又似皎月透过琴弦,若隐若现。


《虚实之间》



《虚实之间》通过斜开门的方式,力图打破墙体局限于“面”的固有形象,使墙体“立体化”并更具有空间与体量感。使用“板片”穿插的搭接方式,也使墙体结构更具合理性。


《虚实之间》的灵感源于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雕塑作品《无尽之柱》。


它以六边形为基本单位,不断重复延伸,这种无休止的简单重复能使人的意念净化集中,让人们摒弃各种诱惑或烦恼。


创作者希望给大家带来更纯粹的观看体验,感受墙所带来的“虚实变化之感”,将抽象的艺术与人实实在在地联系在一起。


《半墙》


《半墙》从墙体定义出发,试图改变墙的实体性质,在不改变墙体阻隔性质的前提下,又削弱其实体性,以此创造出具有一定透明度的新建筑实体。


为实现设计构思,同学们用榫卯搭建出一组网格框架,以此作为墙体主要结构,同时用半透明的布料来增强其实体感。


《洞洞墙》



《洞洞墙》从东南亚的竹建筑获得灵感,创新地采用了塑料水管作为建材。塑料水管相比常用的竹子更为轻盈,也比较廉价,水管本身的坚固性更无需怀疑。


墙体基础部分由四排优质硬质PVC-U水管构成,负责整个墙体的承重和承受座位上可能出现的外来重量。上半部分则改用更为轻盈的PP风管,减轻下层水管的负重。


红白两色的气球进行填充,既减少观者受伤的风险,也令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巧妙的构思与精巧的模型

是不是让你意犹未尽呢

那就赶紧来现场打卡吧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图:孟霈芸 黄碧彤 学生记者团|建筑学院

文:罗冠宇 梁楚岚 施瑛 建筑学院

微信编辑:鲍恩


求贤!华南理工大学招聘专职辅导员及党政管理人员

广州国际校区管委会成立 加快推进校区改革发展

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章熙春书记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

点赞!华南理工科研工作捷报频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