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世界大赛特等奖,进ESI全球前1‰,跃升计划助力华南理工这些学科突飞猛进
近日,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成绩陆续揭晓,华南理工学子获竞赛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2项,这是继2020年学校首获特等奖并同时夺取冠名奖(COMAP Scholarship Award)后,连续三年收获竞赛的最高奖项。
缘何能连续三年登顶国际赛事之巅?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公布的数据给出了答案。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已进入全球排名前1%的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同时,计算机科学也已跻身全球排名前1‰,进入国际顶尖学科行列。这些成绩正是学校近年来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缩影。
计算机科学跻身ESI前1‰行列
数学进入ESI前1%行列
基础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先导性作用,是推动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华南理工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理科基础学科建设,尊重基础学科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规律,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计划,着力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基础学科”等重要策略,在人、财、物等方面精准支持基础学科发展,推进理科与工科、文科等交叉融合,不断强化理科对工科优势学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作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基础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数、理、化、生四大基础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全覆盖,化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特别是在教育部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获批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为契机,在广州国际校区高起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布局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全面支撑计算机学科的发展。
教育部调研广州国际校区学科平台和实验室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化学、计算机科学2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正式进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国家队”;基础学科育人功能不断增强,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屡获大奖,成功孵化一批优秀创业企业。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已有138人次以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114篇,其中58人次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3篇。
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证书
高层次人才和队伍建设厚积薄发。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规模稳步扩大,2016年以来新增两院院士2人、高层次领军人才4人、优秀青年人才15人。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数学学院朱长江教授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杰出教学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陈俊龙教授荣获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IEEE Joseph G. Wohl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陈俊龙教授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朱长江教授获全国杰出教学奖
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近5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重点项目,在Science,Chem,Nat. Commun.,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 IEEE Transactions 等顶级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
化学学科研制出世界首个有序大孔-微孔MOF单晶材料,成果在SCIENCE主刊发表
计算机学科在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数据与计算智能、行为与认知论顶级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
数学学科关于非线性动力学计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基础学科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牵头建设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琶洲实验室)获批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新增功能分子工程、 软物质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鹏城实验室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华鹏未来学院),汇聚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力量,围绕网络通信和人工智能领域联合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琶洲实验室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大力实施基础学科深化行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优化基础学科专业布局,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图文:发展战略与规划处
微信编辑:鲍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