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园到龙胜,他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以青年之眼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青年之声讲述伟大变革,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导下,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9所高校共同发起“这十年·青年讲”全国高校宣讲联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绝佳风采和时代担当。
近日,“这十年·青年讲”全国高校宣讲联赛决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清华大学举行,从4428名海选选手中脱颖而出的59名青年讲师,相聚一堂、相互切磋,共述时代风华!华南理工大学参赛选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生李爽杰在决赛中分享了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十年来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感,讲述了十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革,最终获得最佳创作奖和三等奖。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李爽杰见证了华南理工定点服务的广西龙胜十年来的巨大变革。“从老、少、边、山的贫瘠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欣欣沃土,离不开一代代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接力奔跑。”李爽杰在宣讲中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求学求知的热情,更要心系家国、深入基层,脚踏乡土、服务群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下面,我们就跟随李爽杰的讲述,一起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一起看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这十年的故事~
在希望的田野上
原声回响
十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这样一个贫困县,集老、少、边、山于一身。这是她十年前年的样子,她是龙胜各族自治县。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华南理工大学组建了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定点服务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一年,志愿者来到了东升村小学。湿冷的天气,再下着点雨,无论穿多少衣服都耐不住春寒料峭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连一口温水都喝不上,只见被冻红的稚嫩的手中捧着的是一个不知用了多久的破旧瓷碗,里面装的是冷水。经了解,即使是在夏天,孩子们也都习惯于头一伸,直接靠近水龙头喝自来水。
为了解决孩子们健康饮水问题,在志愿者们的发起下,宝“杯”计划诞生了。从装热水烫手的不锈钢杯子到轻便易拿的保温杯;从单纯发放宝杯到开展“健康课堂”;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家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十年来,我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革: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土韵味;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苗瑶侗壮汉,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摆脱贫困,挺起脊梁,物质精神共富裕,村民日子越过越旺。
现在我手里的这个保温杯,便是十年前宝“杯”计划所发放的,上面印着编号“128”,龙胜西部计划志愿者赠,它的主人是我的一名学生。2019年,我追随者师兄师姐的步伐,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身份支教于广西龙胜。
刚到服务地龙胜实验中学时,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运动场,学生有用餐补贴、交通补贴、住宿补贴,各类软、硬设施齐全,我不禁疑惑,这里真的需要我们吗?这个问题在和学生的一次谈话中得到了解答。
有一次学生上课开小差,我把他拉到办公室,恨铁不成钢地问他:你这样吊儿郎当下去考不起高中咋办?他无所谓地回答道:不行我就去打工,反正我爸妈也同意。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
我想起了去他家家访的情形,两个小时的班车,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到他家时,我已经满身泥泞。塌方、停水、停电让这栋木质小屋看起来岌岌可危。他父亲的口中,说的都是“国家有补贴,日子能过”、“儿子读完初中就去打工赚钱”这类的字眼。我不想我的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我一定要把班里每一个孩子都拉起来,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摆脱贫困首要的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课上教知识,课后授品行”是我们研支团一直所在践行的。课后,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参加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们入团向党,让他们在奉献中找到自我认同,实现人生价值。空闲的时候,我也会和学生一起帮助年迈的爷爷奶奶干农活,这张照片是在学生家里帮忙插秧是所拍,提出要帮我们拍照的,是学生的奶奶,她还录了一个小视频,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当时心里感慨:这个奶奶好fashion啊,其实,转念一想,这便是数字乡村所带给村民的红利。
今年是我们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接力服务西部的第十个年头,即使沧海桑田、翻天覆地,我们这抹志愿红,十年如一日,似星星之火,却生生不息。
十年来,我们依旧坚守在春运车站,给归家的游子送上一碗热腾腾的姜汤;
十年来,我们依旧习惯于跋山涉水,为山区孩子们送上意义非凡的助学金;
十年来,我们依旧呵护每一个梦想,倾听来自大山深处的振聋发聩的回响。
我们是志愿者,更是肩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就应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无数的青年正用双脚踩实基层,在奔跑中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让乡村充满梦想和改变的可能。让旧房变成新楼,让砖墙铺满色彩,让淳朴的土地变成科技的温床,让每个人都有所依靠。乡村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我们正创造着乡村的未来。
我坚信,在我们的接续奋斗中,乡村振兴的愿景必将实现,江山秀丽、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必将成为现实。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微信编辑:鲍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点赞、在看!祝贺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
暨建校1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