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市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让老年人看病更方便



本市各医疗机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现场号源,设立老年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为老年慢病患者“送药上门”……针对“接诉即办”工作中群众反映较多的老年患者“就医难”问题,本市探索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服务改善措施,切实提升老年患者的就医感受。


畅通渠道 老年人“挂号”不犯难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完善预约诊疗服务,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门诊预约挂号渠道从传统的窗口预约为主扩展到网络预约、微信预约、App预约、自助机预约、诊间预约、出院复诊预约、社区转诊预约等多种方式,方便患者就医。


在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预约挂号方式的同时,北京市还推出了不少改善措施,以适应老年人的挂号就医需求。

具体包括:

各医疗机构在做好非急诊全面预约的基础上,可根据本机构老年人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


● 畅通代挂号渠道,京医通、114等预约挂号平台,医院的App均可绑定多个就诊卡,方便由家人、亲友等代为老年人预约挂号


● 全市为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均为老年人开设了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广安门中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纷纷鼓励门诊医师为老年人提供诊间复诊预约服务,免去老年患者复诊“抢号”烦恼。此外,个别医疗机构还尝试了动态调整号源。例如,北医三院等医院根据门诊量动态调整老年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老年人常见、多发疾病的科室出诊单元,开放星期六、星期日全天门诊,满足老年患者挂号需求。顺义区中医医院增设了“助老便民加号单”,门诊增派辅助人员指导老年患者完成预约、取号等事宜


建立老年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


针对部分老年患者无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问题,全市为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均建立了老年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具体来说,对于有智能手机但不会使用的老年人,由医院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协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查询操作;对于无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由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协助其通过自助流调机、手工填写纸质流调表等方式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确保老年人不因健康码和流调问题延迟、延误就诊。


针对部分老年人不会用手机填写流调表的问题,北京世纪坛医院专门在门诊新添置了自助流调一体机。患者只需要在屏幕上签名,机器便可自动完成快速读取证件信息、自动填写流调表格的任务。患者手持机器打印的凭证,即可在医院通行。此举为眼花看不清字、书写困难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了极大便利。


超210万65岁以上老人签约家庭医生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截至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覆盖210.2万65岁以上老年人,医联体已覆盖全市600余家医疗机构。


通过号源下沉的方式,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推动老年患者在家庭医生指导下有序转诊,在医联体内有序流动。一方面要求各二三级医疗机构,以“社区优先”为原则,畅通转诊渠道,扩大社区家庭医生预约号源数量,方便家庭医生为老年患者预约挂号。另一方面综合医联体核心医院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预留30%预约号源,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对转诊签约老年患者提供优先就诊服务,便于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预约转诊服务。


此外,为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北京市还通过在线问诊等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开具处方,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或药品配送企业,为65岁以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家医签约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多种方式的“送药上门”服务。据统计,自2020年至今,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送药上门84.5万人次。为60岁以上、本市户籍老年人提供医事服务费个人自付金额减免政策,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符合政策的老年人减免医事服务费3318万元。


年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

不低于65%


据介绍,为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就医感受,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友善医院创建,目前全市累计已有253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今年,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在全市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年底前,全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不低于65%,主要从老年友善文化、老年友善管理、老年友善服务、老年友善环境等方面推进医疗机构为老服务,改善老年人的就医体验。


本报记者 付佳


编辑:郭泊言 

审核:李波

校审:刘博洋

监制:丁刚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