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跟老一辈革命家学读书法
社会高速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但人们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
却越来越少了
老一辈革命家们酷爱读书
积累的读书学习方法也各具特色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些读书之道,与你共勉
所谓读“活”,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创造。概括地说,就是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在重庆红岩村写下《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其中第一条就提出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同年11月,他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对“要则”作出深化和补充,再次强调“必须从专而精入手”。
所谓“宁精勿杂”,就是读精品、读经典,不要不加选择地什么书都读。经典著作凝结了中华文化主流精神,记录着时代的印记、回响和旋律,是人类思想文化创新的优秀成果,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和坚实根基。它们历经时间检验,始终屹立于历史长河,成为卷帙浩繁的文学殿堂中永恒的经典。读者沉浸其中、含英咀华,不仅能够增加人生阅历,涵养文化底蕴和生命情致,还能够在反复阅读中收获新悟,满目皆是不同的风光。
所谓“宁专勿多”,就是针对某一领域有重点地阅读、深入地思考,不要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泛览。人的学习生涯是无止境的,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虽然难以穷尽天下之书,但可以读专、读透一个领域的书籍。无所不能的人实为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人其实一无所专,只有对一个领域的书籍反复诵念、深入思考、领略精髓,才能把书读活、读深、读出自己的理解,并把书中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
周恩来的“精专”读书法,并不是让我们穿凿附会、咬文嚼字,那样只会“拘泥于章句而疏忽于会意,活脱书橱也”。而是提倡一种去粗取精、苦心孤诣的读书态度。
读书学习不仅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亦要有科学的方法。他曾对马列学院学员讲到:没有理论是不行的,不学马列主义理论是不行的,而要学得一点东西,必须靠自己努力,方法也要弄对,只努力而方法不对,也学不到什么,自认为学到了,也是假的,靠不住的。
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刘少奇强调读书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要树立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观念。新中国成立后,他担负着繁重的领导工作,仍然抓住点滴时间读书。不唯读书而读书
刘少奇学习马列经典著作,总是结合革命实践,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他经常强调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性。刘少奇不仅钻研理论书籍,而且注意阅读报刊杂志,并通过它们来了解革命斗争的形势以及人民群众的动态。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
老一辈革命家都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朱德同样如此,且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在读书的时候,朱德联系历史、现实社会和个人际遇,在史籍上写了大量批语。
关于读书,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曾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这句话主要是从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反对形式主义的角度说的。实际上,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始终与书相伴,他爱好读书,涉猎广泛,是个儒雅的读书人。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好读书的邓小平不喜欢“掉书袋”,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也从来不在书上写字,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说的话也都是大白话,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听得懂。更重要的,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总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死读书,反对教条,反对本本主义。不死记硬背,不读死书
邓小平读书,从来不死记硬背,不读死书,而是特别着眼于运用,着眼于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着眼于用书本知识正确指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他的一个鲜明特点。空余时间要多读书
繁忙的工作没有给邓小平留下太多的空余时间,但是他从未放松学习,更没有远离书本。出差时也带一两本书,抽空就翻翻。陈云非常热爱读书,也非常重视读书方法。他认为,各人的程度不同,环境不同,读书应该采取不同的办法。陈云曾规定自己每星期至少读三四十页书,并且每字每句都必须读懂。
五是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要订出一个切实的读书计划,照着去办,坚持不懈。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微综合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出版社《老一辈革命家的读书生活》节选、人民出版社《1975:邓小平主持整顿 》节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