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柔软的肩膀承载起革命重担和民族大义。她们为坚定信仰而战,超越战事无常和生理极限,历尽苦难淬火成钢!”这是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的前言,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她们”在烽火岁月中对真理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无不展现“她们”在血雨腥风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赤水河畔,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内,坐落着一幢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红军四渡赤水时,这里曾是红三军团的临时驻地,如今,它成为全国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为主题的纪念馆所在地,记录和展示了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10年间中国女红军的感人事迹。纪念馆内展陈了600余张女红军的照片和216件与女红军相关的实物,档案室中珍藏着731名女红军的生平资料,它们默默重现着那段硝烟四起的岁月,书写着女红军们的传奇故事。
蔡畅、邓颖超、贺子珍、康克清、李坚真、刘英、李贞、李伯钊……纪念馆的一面墙上,镌刻了4113个女红军的名字,而这些仅仅是女红军群体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不知姓名、不知年龄的女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馆内的另一面照片墙上,展示着数百位女红军的照片,她们中的在世者每离开一位,墙上的照片就由彩色变成黑白。数千名女红军战士,胸怀解放全天下劳苦人民的伟大理想,走上革命道路,以女性特有的坚韧肩负起革命的重担。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更是勇敢坚毅的革命战士。走进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也就走近了漫漫征途中的“她们”……在纪念馆里,有一座穿着红色毛衣的女红军雕塑,她是红军队伍里的一名卫生员。在翻雪山时,这位小战士身体单薄,同行的女战士将身上唯一一件红毛衣穿到她的身上。小姑娘开心地跑前跑后,打着快板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唱给大家听,在漫天风雪里给战士们送去欢笑和希望。她的红色身影活跃在寒冷的风雪中,像一团炽热的火,战士们亲切地喊她“小太阳”。在长征路上,很多同志倒下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当战士们找到掉队的“小太阳”时,那件扎眼的红毛衣正盖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而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静静地蜷缩在山腰的白雪中。在15岁的这一年,她的生命止步在风雪交加的雪山,至今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 这幅油画中的女红军叫张尚文,17岁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红军宣传队队长。1934年,面对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清剿”, 张尚文和丈夫一起带领三个乡的留守队伍在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此时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这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张尚文夫妇所在的队伍正在休整,搜山的敌人突向他们压来,张尚文随机应变,决定带战士们藏到老鸹山下的荷花塘里。荷花塘里铺满了大如斗笠的荷叶,可以躲过敌人的视线,张尚文抱着孩子,和战友们一起跳到了荷塘中。正值寒冬,塘里的水冰凉刺骨,孩子受到惊吓嚎啕大哭。敌人越来越近,如果孩子继续哭泣,哭声势必会引来敌人的注意,到那时战友们都将陷入危险。是牺牲孩子,还是牺牲游击队战友?张尚文满含泪水,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牺牲了自己的孩子……遍布纪念馆院落中的254根精神柱上,每根刻有三位女红军的名字、籍贯和出生年月,这是女红军纪念馆里独有的布展方式。女红军战士们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妇女解放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彻底革命精神,互相帮助、团结战斗的阶级友爱精神,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将会像这精神柱一样,永远屹立,代代相传。
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陈坚、张文良
编创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编创人员|李盼盼、赵元靖、胡智恒、李想、石凯丞
策划|人民网 方开燕、王婕、王普、杨茜婷(实习)
本期编辑|王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