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天听|“五位一体”谱华章(58、59问)





本期内容为本书的第五章“‘五位一体’谱华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第五十八、五十九问。


58.如何理解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山林交融,天水一色,雄秀与苍茫相映,江水清碧见底,村落集镇点缀其间,万千气象沿江挥洒……元代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生动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山水田园的秀丽景象,把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美丽家园的梦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如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神来之笔”,正绘就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习言习语

  • 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一个历史性课题。鸦片战争后,我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农民命运更加悲惨。孙中山先生对此痛心疾首,提出要对农业“振兴而改良之”。之后,梁漱溟、晏阳初等一些有识之士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旧的社会制度的制约,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他们的探索难以深入下去。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亿万农民求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了改革序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篇全面振兴的大文章。在这一战略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坚持总目标,就是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坚持总方针,就是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总要求,就是要以产业兴旺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生态宜居为内在要求,以乡风文明为紧迫任务,以治理有效为重要保障,以生活富裕为主要目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与国家同步实现现代化、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在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清醒看到,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发展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并带有一定普遍性,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必须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抓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要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强大合力,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以奋斗成就乡村振兴伟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59.如何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末,央视报道《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20十大流行语”,逆行者、后浪、直播带货、双循环等年度热词入选。其中,“双循环”作为经济领域专业术语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新潮词,反映了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政策走向的普遍关注。2020年上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中持续发展,在国内国际的循环中动态运行,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于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党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有效应对了外部风险,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内循环在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同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从需求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商品零售额即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从供给看,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总起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习言习语

  • 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 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握其深刻内涵,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比如,有人提出,新发展格局是否是中国迫于外部形势的无奈之举、被动之举?是否意味着中国扩大开放政策将发生改变?是否意味着各地都应该搞自我小循环?答案是否定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是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必须积极作为,坚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要通过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我们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如果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搞“小而全”,甚至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就会破坏国内统一大市场,阻碍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对于各地区来说,必须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格局彰显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中,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中,我国国内大循环将更有效率,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更加顺畅,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随堂作业:你在学习本书时有哪些心得体会?欢迎写下你的读书笔记,微信搜索dangshi2021,添加“党史小哥”微信号进行投稿。



往期推荐
天天听|“五位一体”谱华章(56、57问)
天天听|“五位一体”谱华章(54、55问)天天听|“五位一体”谱华章(52、53问)


文字|《人民日报》
音频|学习出版社
朗读|方亮、郑岚

本期编辑|王先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