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天听|“五位一体”谱华章(74、75问)





本期内容为本书的第五章“‘五位一体’谱华章——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第七十四、七十五问。


74.为什么解决民生问题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吃得放不放心、有没有房子住、孩子能不能上好学、能不能找到工作、养老有没有保障,等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民生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019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68%,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总规模2.82亿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52万人,改造棚户区住房560万套……这一组组数据,生动反映了党和政府为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习言习语

  •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

  • 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欠发达地区和困难人群。特别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生建设的总体水平离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和现实需求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有学上”已经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仍然突出;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已经建成,还需进一步织密织牢;等等。做好民生工作,要坚持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做好雪中送炭的事,做好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事。

  做好雪中送炭的事,就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抓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民生工作。教育是民生之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社会保障是普惠托底的民生问题,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健康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搞“花架子”、“空壳子”,不能“垒大户”、“造盆景”,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努力织就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承诺了就要兑现,做就要做好。一方面,要坚持尽力而为。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另一方面,要坚持量力而行。“一口吃不成胖子”,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我们不能脱离当前我国国情提出过高目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让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75.为什么说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这著名的“爱国三问”,实质是在追问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古往今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从而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教育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是我们要立的“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

  我们党历来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把德育摆在突出位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教育方针,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绚烂的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习言习语

  • 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灌浆期”,这一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加之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人生阅历相对有限。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要看到,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发动“颜色革命”的企图从来没有消停过,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这样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随堂作业:你在学习本书时有哪些心得体会?欢迎写下你的读书笔记,微信搜索dangshi2021,添加“党史小哥”微信号进行投稿。



往期推荐
天天听|“五位一体”谱华章(72、73问)
天天听|“五位一体”谱华章(70、71问)
天天听|“五位一体”谱华章(68、69问)


文字|《人民日报》音频|学习出版社朗读|方亮、郑岚

本期编辑|王先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