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听|毛泽东重要论述(九)
本期内容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的“毛泽东重要论述”之九。
推荐阅读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毛泽东学英语兴致最高的时候。林克担任他的英语教师兼外事秘书。毛泽东学习英语有他自己的一套速成办法。他把重点放在阅读政论文章和马列主义著作上。因为这些著作和文章的内容,他极其熟悉,可以通过中英文对照方式,掌握英文句型和单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的《人民中国》《北京周报》和新华社英文时评,《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外文原版,他自己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等等,都是他学习英语的重点教材。特别是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矛盾论》英译本,他从首页到尾页,都有阅读标注。在中南海毛泽东书房的床上,至今还摆放着一本195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本《矛盾论》,上面留有他的手迹:“1956年,10月初读”,“1959年,10,31重读”,“1961.9-”字样。
毛泽东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强调:中国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要与外国交往。1972年7月24日,他对周恩来、姬鹏飞、乔冠华说:“我们下一代要多找些人学外国语,把外国的好的东西学过来,坏的东西不要,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
投身革命事业后,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1927年,他实地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后,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瑞金时期,他在寻乌进行社会调查,写下了《调查工作》(后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名言。1938年3月15日,在抗大学员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强调:“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在他看来,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是从学校的书本里学的,而是在学校外面的大学校里学的。马克思的学问,也不是从学校的书本里学到的,是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处看书看事而学的。
1964年,毛泽东年逾古稀,但仍然豪情满怀,曾计划策马奔腾,沿黄河而上,直抵源头,对黄河两岸进行系统的自然考察和社会调查,甚至随行智囊团应包括地质学家、历史学家等细节都在他的准备之中。青年时代壮游天下的读书激情,始终在领袖心中激荡,豪情万丈的浪漫主义光芒,伴随一代伟人终老!
中南海菊香书屋,是毛泽东的个人藏书室。据统计,毛泽东的私人藏书近10万册,可谓汗牛充栋,墨香飘逸。置身菊香书屋,犹如书海遨游,从马恩列斯全集、鲁迅全集,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从世界名著译丛,到《辞海》《辞源》和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古今中外,哲学、经济学、军事学、文学、地理学等,门类齐全,无所不有。
毛泽东“嗜书如命,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凡是他活动的地方,无处不放书,无处不读书,无事不问书。毛泽东的床很特别,超出普通床一倍多,出奇的宽大;造型也很奇特,里低、外高,高的一侧睡人,低的一侧放书,板床的三分之二被摞得二尺高的书籍占据,睡觉基本上是躺在书堆里。有的书摊开,有的书堆放,看似凌乱,但在毛泽东的头脑里,什么书放在什么地方,全都清清楚楚,井然有序。所以,工作人员整理床铺时,一定要按照毛泽东自己码放的样子,将这些书籍一一恢复原貌,方便他寻找。
北京图书馆旧馆与中南海大院北门隔街相望,毛泽东经常到图书馆借书。1958年,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工作人员为了借书方便,也给他办了一个。北京图书馆的同志把毛泽东的借书证编为一号。这张北图一号借书证,毛泽东一直使用到去世。据不完全统计,仅1974年,毛泽东从图书馆借阅过的书刊就有近600种,共计1100余册。外出巡视,毛泽东也经常到当地图书馆借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庐山等地的图书馆,都留下过他的借书记录。
毛泽东曾经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他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读书。理发时间,他也读书,还幽默地对理发师说:“你办你的公,我办我的公,咱们互不干扰。”
晚年毛泽东,视力减退,但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天天看书。平装小字本的看不见了,就看新印的大字线装本的。身体虚弱,就让工作人员给他念书。毛泽东要工作人员找的最后一部书,是他长期珍藏爱读的宋人笔记《容斋随笔》,时间是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最后一天读书,时间是1976年9月8日。根据护理记录,毛泽东当天看书、看文件共11次,时间累计2小时50分钟。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他用一生的读书实践,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誓言,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一笔无限珍贵的读书遗产。
往期推荐
本期编辑|王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