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杨开慧:“牺牲我小,成功我大”

从湖南省长沙县县城出发,向北行车50公里左右,穿越繁忙的京港澳高速,在板仓收费站下高速后,便来到杨开慧烈士的故乡——开慧镇开慧村。

从开慧乡、开慧公社,到如今的开慧镇,烈士之名已陪伴当地居民渡过逾一甲子光阴。地图上虽已无“板仓”之名,但杨开慧故居“板仓屋场”的旧名,却已融入村民们的生活。


杨开慧。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供图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于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杨开慧虽为女儿身,但丝毫不输男儿。她自幼进入长沙的小学读书,还串联福湘、周南女校5名女同学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杨开慧故居。人民网 李芳森摄

1913年,杨开慧随父亲从板仓迁往长沙时认识了毛泽东,这位共产党早期创始人的人格魅力和思想主张深深感染了她。早在与毛泽东结婚前,杨开慧就开始为毛泽东分忧。为了解决毛泽东革命活动经费的困难,杨开慧劝说母亲将父亲过世时北京大学同事捐助的奠仪费拿出来作为革命经费。
1920年冬,她和毛泽东在长沙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他俩的婚礼真正做到了“不作俗人之举”,一不办嫁妆,二不置新房,三不坐花轿,四不摆酒席。第二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结婚后,从1920年冬至1927年8月,杨开慧一直紧随在毛泽东身边,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支持着毛泽东,支持着每一项革命工作。不管在长沙的清水塘畔,还是在武昌的黄鹤楼前,或是在上海、在广州,杨开慧总是尽心尽力,时刻注意保卫毛泽东的人身安全,精心细致地照顾毛泽东的饮食起居,不分日夜地协助毛泽东整理文稿。
1921年,他们居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清水塘。为保护毛泽东及中共湘区党委机关的安全,杨开慧把母亲杨老夫人也迁居到这里,一同做好掩护工作。每当毛泽东召开党的会议,杨开慧就到屋外放流动哨。为了随时观察敌情,她特意在客堂后壁上挂了一面大镜子,从镜子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门外的动静,每天她都要看几次。晚上,杨开慧总要起来几次到屋外巡查,观察有无可疑行迹。
对于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罢工宣言之类的重要文件,杨开慧更是珍藏得好好的,她用一个妇女盛放耳环、戒指、香粉一类用品的首饰箱收藏文件,这就是人们所传诵的“枕头箱”。一直到她被捕前,这个箱子始终和她形影不离。
毛泽东夸奖杨开慧说:“我这个秘书,抄写起来比打字机还快。”而当时杨开慧还要照顾两个幼儿,并怀有第三个孩子。在她的协助下,毛泽东很快写完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捕。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打昏后又被凉飕飕的水泼醒……她带着儿子毛岸英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漫长时光。

杨开慧和两个儿子岸英岸青
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勇敢而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可以给她带来生路的选择,她毅然回答道,“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我小,成功我大”。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不久,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他在给杨家的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开慧烈士陵园。人民网 李芳森摄

历史无言,精神永恒。每年有150万人慕名来到杨开慧故居,向这位女中豪杰、巾帼英雄致敬。杨开慧用鲜血浇筑对理想的忠诚,用生命托起对丈夫的信赖。这位女战士用她短短29年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辉煌壮丽的人生华章,给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往期推荐
夜读|“能文能武”李延年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夜读|周恩来巧赠外宾“蘑菇云”照片当国礼
夜读|“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微综合湖南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本期编辑|王珂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