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老父亲谎称儿子亡故,将秘密埋进“衣冠冢”

上海静安区繁华的闹市里,一排灰白色的石库门建筑在绿树映衬下显得庄重而静谧,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当年,就是在这里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会后铅印成册,仅200本。



图片来源:国家记忆

作为早期党员的张静泉也得到了一本。这份被他视若珍宝的册子辗转30年后又回到了这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陈列在纪念馆里。而随着这本册子一起被揭开的,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深夜带回的“遗产”


1898年,张静泉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户普通农家。十五六岁时,为了分担家累,他辍学到上海当学徒。1921年,张静泉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最早的21名工人党员之一,并改名为“人亚”。

1923至1928年,张静泉先后担任中共上海地委直属第二党小组组长、中共上海浦东支部联合干事会书记和上海浦东部委书记,后任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领导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筹备工作。

张静泉喜欢看书,也喜欢藏书。在外漂泊的这几年,他收集了不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中译本,还有一批中共“二大”“三大”会议决议的秘密文件。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突如其来,上海被白色恐怖的阴霾笼罩,张静泉悉心收集的党内文件和书刊极有可能为他引来杀身之祸。这些珍贵资料既不能被国民党搜去,又不忍心烧掉,该怎么办呢?再三考虑后,1928年的一个冬日,张静泉冒险将这些文件、书刊秘密带回宁波乡下,亲手托付给父亲张爵谦代为保管。 

图片来源:人民网

没有说何时回来,也没有说把这些“违禁品”藏哪儿,因局势紧张,张静泉在家中一刻也未敢多留,当天就趁着夜色返回了上海,父子俩都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此生最后一面。


空棺里的“秘密”


儿子走后,老父亲一夜未眠,儿子的托付怎么完成?一番深思熟虑后,张爵谦编造了一个“儿子在外亡故”的故事,向邻居们佯称:不肖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又毫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

图片来源:国家记忆

接着,老人就在家乡的长山岗上为张静泉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把张静泉带回去的那一大包文件、书报用油纸裹好藏进空棺,埋在墓穴里。老人本想在墓碑上刻“张静泉”,为了稳妥起见,最终删去“静”字,以“泉张公墓”之名埋藏了儿子的秘密。


埋骨异乡志传百年


书页秘藏之后,老人始终将这件事深埋心底,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将“原物奉还”。遗憾的是,那之后的20多年里,老人只盼到张静泉捎来的一封信,告知家人他已到了苏区。那么,张静泉去了哪里呢?

实际上,那个冬日的夜晚,张静泉与父亲匆匆一别后,辗转上海、安徽芜湖,继续进行共产党地下工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张静泉前往江西瑞金,但因环境危险、条件艰苦、精神紧张、工作繁重,积劳成疾,最终于1932年逝世,年仅34岁。

图片来源:国家记忆

而此时,老家的父亲还在日日盼望儿子回家。1949年5月,上海解放,老人登报寻人,却因山河阻隔,战争年代讯息难通,许久未有消息。直到1950年,张静泉还是没有消息。张爵谦亲手从长山岗张静泉衣冠冢的空棺中,取出儿子当年带回的党的文件、书刊,让三儿子张静茂带回上海,交给党组织。张静茂回到上海后,将这些文件、书刊上交给上海有关部门,后又呈交中央档案馆予以保存。

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报刊发《追悼张人亚同志》

交还文件后,张家的亲属与后辈们没有放弃找寻,最终于2005年得知张静泉逝世的消息。此时,距张爵谦老人离世,已过去了整整五十年,他在生命的最后,也没能等到自己的儿子。

一副空棺埋藏着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财富;一个秘密镌刻着一位共产党人舍身为国的赤子之心;一段故事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复兴民族的伟大梦想。少年不老,初心如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奋勇向前,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用坚定的信仰捍卫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焰!



走进“红色云展厅”,扫描了解更多故事



往期推荐
夜读|“立德树人,勤俭持家”,这是朱德的家风
夜读|深藏半世纪,他记录下南京大屠杀现存唯一动态影像
夜读|“政工元帅”罗荣桓这样领导军事斗争


来源|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指导|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陈坚、张文良、姚金桃

编创单位 | 中国传媒大学

编创人员 | 付海钲、曹晚红、温莫寒、陈中瑞、张竞、孙慧丽、徐远在、代博文、张尹

策划/文案|人民网 方开燕、王婕、王普、贾凯璐、涂艺秋(实习)

本期编辑|王珂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