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字十月书单 | 10本在其他榜单上见不着的新书

2016-10-20 活字文化 活字文化



10月的书单,风格更加多元开放。六本大陆出版的作品,除了再版的《词与物》,总体阅读感受轻快,尤其适合秋日的午后阅读。两本港台新书都极具话题性与敏感度,若是睡前阅读,肯定不忍释卷,熬黑了眼圈。两本外文书籍是近期书界关注焦点,特此推荐,以飨读者。



《鲁迅藏浮世绘》


北京鲁迅博物馆 /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6-09

  • 该书收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珍藏多年的鲁迅收藏的全部浮世绘作品,其中包括在日本已经绝版的极其珍贵的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第二期)》的30幅名家名作,每图附有精当的评介。

    从青年时代开始,鲁迅开始与日本建立了多重关系,晚年鲁迅逾十年大量搜购日本浮世绘,平衡于艺术品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就学术而论,浮世绘成为当代鲁迅研究的新视角,就审美而言,能看到鲁迅收藏的众多浮世绘作品,亦是同先生一道进入审美意趣,也是颇为难得的阅读体验。


《词与物》


福柯 / 著 | 莫伟民 / 译

上海三联书店

  • 2016-10

  • 《词与物》是福柯的重要作品,2001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由法国哲学研究专家莫伟民教授翻译。十五年间一直未能再版,其间洛阳纸贵,一书难求,早已是当代西方哲学与文艺理论研究者们众所周知的事情。15年后,《词与物》再版,称得上是近期“福柯热”的一件大事。

    与福柯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词与物》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词与物》是研究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的观念变迁,福柯将这期间的西方思想划定为三个“知识型”,即思想得以可能的构成规则与条件。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性”,17世纪开始是“表象知识型”,而尼采之后以“上帝之死”为标志,福柯提出了其著名的论断“作为主体的人的死亡”。


《小英国,大伦敦》


恺蒂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6-09

  • 这本书是恺蒂关于英伦文事的随笔结集。她久居伦敦,变客为主,对英人有“理解之同情”,谈政事历史文学都信手拈来,有情有趣,无文艺腔无学究气。书里三十幅伦敦照片,拍摄时间跨度四十年,呈现英伦沉潜于时光之美。

    毛尖读完是这么说的:“她过去的抒情凝练成了一种文化眼光,让她在烹饪节目中看到英国的美食意识形态,在绅士俱乐部中读出大英帝国最后的秘密。而且,她的幽默是如此的声色不动,狄更斯、萨克雷、乔伊斯、奥斯汀在她笔下轮番过,真正是流水的作家铁打的恺蒂。”



《山中最后一季 : 一个将生命、灵魂与激情融入山野的故事》


埃里克•布雷姆 /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6-08

  • 《山中最后一季》讲述的是54岁的蓝迪•摩根森,是巨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传奇巡山员,曾救助过许多身陷困境的登山者,也指引过许多游客领略山野之美。然而,这位经常搜救游客的巡山员却在1996年7月21号失踪了。本书作者埃里克•布雷姆花费8年时间,走访蓝迪的亲朋至交,阅读他留下的文字,为读者还原出了事件的真相:蓝迪意外坠落瀑布,被溺毙,仅剩一些骸骨和衣物。

    然而事情的真相并不是那么简单,蓝迪的日记记录下他对待高山、花草、自然的独特情感,正如该书的副标题,他是一个将生命灵魂与激情融入山野的巡山员,在远离都市的生活中,获得近乎宗教体验一般的感触。


《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颜娟英、石守谦 /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6-09

  • 汇编论文集成书是近些年学术出版常见的举措,但像《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这种汇聚顶尖论文的书目极为罕见。汉晋之变与唐宋之变是中国史研究常见主题,艺术史研究因其图像匮乏,并不如传统史学研究那般充分。颜娟英和石守谦的两篇导论开宗明义,一则谈论从汉代至唐朝的图像变迁,另一则关注从“图像”到“绘画”的演变,着眼于唐宋图像发展的变化。

    本论文集为2012年6月25至26日“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转折”国际学术研讨会之成果,收12篇论文成册。可以观察到,围绕着图像的主题,墓葬、佛教、纹饰、版画等等都成为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一个个独特的观察视角来理解中古艺术史。对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而言,这部论文集值得关注。


《邓拓》


齐慕实 / 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

  • 2016-10

  • 1966年4月,一场针对「三家村反党集团」的批判,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5月18日凌晨,「三家村」成员邓拓在家中自杀,成为文革中第一个殉难的中共“高干知识分子”。五十年来,虽有几部传记和大量回忆、纪念性的文章问世,但邓拓研究一直未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以邓拓为代表的中共党内高层知识分子在革命中与建国后的种种曲折内心、坎坷经历,也像谜一样留在历史当中。近期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拓:毛时代的中国文人》,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

    作者齐慕实(Timothy Cheek)教授,任职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毕业大学,早年师从孔飞力(Philip Kuhn),长期从事中国革命与知识分子研究。该书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西方学界迄今唯一的一本邓拓研究专著。



《与中国打交道:親歷一個新經濟大國的崛起》


保尔森 / 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2016-10

  • 2015年,前美国财长、高盛总裁亨利•保尔森《与中国打交道》记录了保尔森自1990年代至今与中国接触的一手经历,该书一经出版即广获关注,荣登当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该书最大的亮点是人所未见的中国领导人和精英人物速写。例如,在关于中国经济如何持续增长的问题上,保尔森记录下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与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之间的巨大差异。保尔森在书中还记录了与王岐山投机的交谈,评价王岐山“是个坚定的改革者,精明而前途无量,拥有完美的关系网。”书中其他人物都各具特色,江泽民的爽朗、朱镕基的务实、吴仪的坚定、李嘉诚的精明、以及周永康、薄熙来等的性格特点也都一一呈现。


《日本电影中的文本关联:比较电影史研究》


山本喜久男/著,奥村贤、佐崎顺昭/编

森话社

  • 2016-04

  • 本书对战后日本电影黄金时期的代表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黑泽明、木下惠介、今井正等人的作品展开细致的镜头分析,通过与外国电影的相互比较,兼及与其他艺术和表演的关联,阐明文本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相互作用。

    作者山本喜久男(1931—2000)为早稻田大学教授,电影史学者,其探讨战前日本电影的专著《日美欧比较电影史:外国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影响》(1983年,中文版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以史料详实、考据严谨而著称,本书则是前作出版后有关战后电影研究成果的最新编集。


《希特勒:我的奋斗(批判版)》


克里斯提安•哈特曼、托马斯•富德迈耶、敖德马•普鲁金格、罗曼•陶普尔编辑

慕尼黑——柏林当代史研究所

  • 2016-05

  • 在希特勒死去70年后,慕尼黑当代史研究所发表了这本臭名昭著的著作的完整科学评注版。《我的奋斗》是希特勒最重要的一部政治作品,是国家社会主义党(纳粹)的核心来源之一。它是一部拥有独特风格的传记、意识形态纲领、党史以及攫取德国乃至德国以外之权利的自白和导引。慕尼黑——柏林当代史研究所将这一核心来源全面展示了出来:它搜集和组织了诸多的历史事实,阐明了这本书产生的具体语境,揭示了希特勒的思想先导,并将他的思想和主张与现代的研究状况结合起来。这个版本尤其显示了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在1933年之后如何塑造了纳粹体制的罪恶政治。



《三宝北平奇遇记》


施莱辛格 / 著,赵武平 / 译

活字文化策划 | 中华书局出版

  • 2016-11

  • 施莱辛格上世纪30年代远赴重洋来到北京,投奔她的姐姐费慰梅与姐夫费正清。在北京,她跟着中国画师学中国画,用画笔记录了民国时期的北平市井。在她的画笔下,那些北平早就消失的美妙气氛仿佛又再现出来:胡同、土房、市声,赶路的驼队,走街串巷的艺人……这本书1939年便出版了英文本,然而中国读者直到今天才有幸接触到这部神奇的小书。所有怀念老北京、喜爱民国的读者,一定会爱上施莱辛格的文字与她无比美妙的画作。

长按图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