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淅淅沥沥的秋雨,以及李商隐

2016-10-29 活字文化


 

 

 

 

倘若让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评选文学史上最温润、安适的章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想必能独占鳌头。宝黛之间的爱情,钗黛之间的友谊,在这一回的文字中,因为彼此的善意展现和心结打开,而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密与宁静。,如同宝钗让婆子所捎来的洁粉梅花洋片糖熬制的燕窝一般,甜润而调和。而淅淅沥沥的秋雨充当了这一回文字的背景音乐:“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预示命中注定的暴风雨虽未曾立刻到来,但是乐园中青春所赋予的特权与美好的结束时刻并不遥远了。


气象学中有所谓“华西秋雨(Autumn rain of WestChina)”一说,它专指我国华西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其中尤以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贵州的西部和北部最为常见。华西秋雨可以从9月持续到11月份左右,持续时间长则是其最鲜明的特点,雨势不大,但颇为缠绵。十五岁大观园中的林黛玉听到的秋雨大概是这样,四十岁的李商隐在东川幕府听到的夜雨一定是这样。


夜雨寄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叶先生讲解: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骈文家。

 

李商隐在四川的幕府做官,是他在外地担任幕府官员的最后一任。在他写《夜雨寄北》这首诗的时候,想回家而没办法,其后他的妻子在家中死去了。当李商隐离开幕府回到家中,妻子已不在人世,而他自己在不久以后也四十多岁就死了。李商隐一生不得意,一直陷在党争之中,一生被排挤,一生离家在外。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诗人和他的家人一直都在别离之中,他一生辗转各地幕府之中,即便回去,时间也很短。因为他要有工作、有收入,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巴山夜雨涨秋池”,今天晚上,我在四川,下了很大的雨,池水都涨起来了。我就在这样悲哀的,远离家乡不知何日是归期的夜晚。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是当什么时候的意思。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回到家,能和你共同点燃一枝蜡烛。要剪烛谈心。

 

“却话巴山夜雨时”,到那时,我再跟你谈一谈巴山夜雨的情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烛”是入声字

 

 

 顾随先生尝言:“这首诗技术非常成熟,情调非常调和,可代表义山,此诗如燕子迎风,方起方落,真好。”但这首李商隐的代表作,除叶先生这种说法外。也有人考证《夜雨寄北》写于李商隐妻子去世之后,因此它的对象或者是某位关系亲密的友人。李商隐的婚姻是他一生悲剧命运的根源,使其不得不处于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但他对妻子的感情却从未改变过,即便阴阳阻隔,在人神杂糅的古代世界,通过诗歌交流并非不可想象。已届生命末期的玉溪生已有所预感,所谓“归期也可认为是对于亡妻的死生承诺。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存续两百年,大小弊病一同爆发,内有宦官专权,甚至决定皇帝的生死,皇位的废立,外有藩镇跋扈,中央控制的地区极为有限。虽只出自李唐皇室的远支,面对如此深重的危机,李商隐同样忧心忡忡。而诗人的天职又使得他将这种怅惘的心情优美而隐蔽地表达出来,于是有了在帝国暮色中吟咏而出的五言绝句《登乐游原》。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叶先生讲解:

 

杜牧的《登乐游原》说:“欲把一麾江海区,乐游原上望昭陵。”这是表示杜牧对国家的关怀。而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写的是不同的意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很美丽,可是金霞的灿烂是最短暂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22d2l5u7&width=500&height=375&auto=0
E神:夕阳无限好

 

 

在腐坏的现实世界外,李商隐的精神世界与道教大有关联。唐代开国之后,追奉老子为先祖,道教大盛,烧炼服食成为整个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刚正肃直如韩愈者,也不免“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留下药饵助兴,长病不起的疑案。而李商隐早年与道教关系极深,甚至可能与数位女冠有过隐秘而美丽的情事,其作品中的道教色彩也极为浓厚。叶先生所选的《嫦娥》、《霜月》两诗中,嫦娥、素女都是道教传说中的女神,凸显了这一点。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叶先生讲解:

 

“长河渐落晓星沉”,“长河”是天上的银河,夜渐深的时候,银河的方向有转动,然后慢慢看不见了,因为天亮了。“晓星”是天上最亮的星星,太白金星,也因天亮了看不见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嫦娥吃了长生不死的药,就上了月亮。

 

“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成了神仙,长生不老了,可是天上只有这一轮明月,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上面是青天,下面是碧海,她一个人孤独地在那里。嫦娥应该后悔为什么吃了仙药离开了人间,因为从此就再也没有伴侣,只能“碧海青天夜夜心”了。李商隐好就好在这最后一句上。

 

这首诗表面上很容易懂,但写得真是悲哀,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真的孤独、寂寞,没有人理解。不过它本身的故事小孩总还能懂的,因此选在了这本书里。

 

“云母屏风烛影深”的“烛”是入声字。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叶先生讲解:


李商隐的诗,总是表面显得很浅近,里面的悲哀却很幽深。


 初闻征雁已无蝉”,听到天上雁叫的时候,说明夏天早已过去。


 “百尺楼高水接天”,已经降霜的夜晚,天上一轮明月照在高楼之上,百尺的高楼,月光如      水,从天上洒下来。


 “青女素娥俱耐冷”,霜神是青女,月神是素娥,即嫦娥。既然青女是霜神,当然能够忍耐寒冷。月亮孤独地挂在天上,当然也能够忍耐寒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就是在这样凄凉、寒冷、降霜的夜晚,她们在寒冷之中保持了她们的美丽。“斗婵娟”,就是说两个人都能够经受、承担这种孤独和寒冷。


《嫦娥》诗中写的是“嫦娥应悔偷灵药”,这首诗写的是“青女素娥俱耐冷”。前一首诗的重点在神话故事,所以用“嫦娥”,这首诗着重于寒冷的感觉,所以用“素娥”。作诗用字的感觉是很微妙的。


 

 在中文世界之外,与李商隐最为接近大是弗兰兹·卡夫卡。同样是拥有本然所禀赋的一种迥异于常人的心灵。也同样善于把真实生活的体验糅合在自己充满了梦幻的心灵的幻想之中,所而读者接受他们的态度,也具有某种一致性“假如有人承认他的优点的话,他便毫无选择余地的要把那些优点列于首席。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觉得他无甚优点,且认为竟有如许读者尊他为相当有天才的作家是不可思议的。(爱德·文穆尔《卡夫卡论》)”。可以说,李商隐和卡夫卡两位在绝然不同的社会中所长成的写作者才找到了彼此作为镜子,并将对方映射的更加清楚明晰。而在中国文学传统,李商隐从来不缺乏爱好者,企慕、摹仿进而探究、学习,从北宋杨亿开始的追随者不可胜数。但是真正与李商隐心灵相通的,还要等到18世纪曹雪芹出现。两位在少女的花影下观察世界的诗意写作者,对于少女情态的描摹,分别达到了各自领域的极致。李义山的精魂,是否在青女素娥的导引下,直抵上清天界,虽未可知。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因为李诗的影响与促发,出现了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到晴雯、司棋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少女群像,影响了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于女性美的定义与想象。而这首《无题》,说不准就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

 

 

无题

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叶先生讲解:

 

《无题》也是李商隐非常好的一首诗。

 

《无题》写的是个女孩子。如果说李太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写的是长江边现实的女孩子,那么李商隐现在写的这个女孩子,从八岁一直到十五岁,就是一种象喻。中国古人向来把美女比作贤能的才士,屈原说“恐美人之迟暮”,就是借美人来比喻才德贤能的君子。女子爱美,男子也一样要爱惜自己,爱惜自己不是养尊处优,而是让自己通过锻炼、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是外表打扮得很漂亮,而是提高德行和才能。每个人生来都应该向这个方面去努力。


 诗里这一个爱美的女子,象征一个追求美好才德的男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八岁的时候,她就懂得爱美了,家里大人不让她照镜子,她偷着照镜子。大人以为还没有到化妆的年龄,她就已经能够把眉毛画得这样修长而美丽。

 

“十岁去踏青,芙蓉做裙钗”,“踏青”是古代的风俗,清明上巳,女子便去踏青,斗草寻花。女孩子出去游春,要穿漂亮的衣服,她的裙子边上绣的都是芙蓉花。不只是追求自己身体衣饰的美好,屈原也将美丽的衣服比作美丽的品德。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想要真的有才能,十二岁就要学弹筝。“银甲”是戴在手指上用来弹筝的,因为用自己的手指去弹,指甲会断。银甲戴着不肯卸下来,代表她学习的勤奋。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女子一切都以七作为倍数,十四岁就算成年了,是谈论嫁娶的时候了,这时女子就不能够随便见人了。她躲在深闺中,大家看不到她,只是遥远地听说,他们家有个女孩子还没嫁出去。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还没有出嫁,女子就耽误了她的婚嫁之期。她在春风之中流下泪来,可是不肯让人看见,背立在秋千之下。这是古代的一个象喻,是说一个男子,曾经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品德、才能,可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任用他的人。

 

李商隐很小的年纪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家里最大的男孩,那时候没有印刷,他要“佣书贩舂”,替人家抄写,替人家捣米来赚钱,养活母亲和姐弟。他小时候非常孤苦,努力学习,后来有很多人欣赏他。先是令狐楚,后来是王茂元。令狐楚欣赏他时,他还没有考上进士;可等他考上进士那一年,令狐楚死了,而他在那年跟王茂元的女儿结了婚。但王茂元跟令狐楚是敌对的两党,从此令狐楚那一党都排斥他。李商隐的一生,“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这是他死后,别人悼念他的诗。

 

 

根据气象学家考证,唐末是另一段“小冰川期”的开始,气温降低,季风失调,导致降雨减少,进而引发饥荒乃至农民起义。而干旱连年后,巴山夜雨想必也越来稀有,这是中年早逝的李商隐所不及见的的,不失为一种幸运。不用目睹帝国的灭亡,否则会像诗人韦庄一样,亲笔记录“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惨状;也会如同另一位诗人,姨侄韩偓一般,南逃避祸,终身不复归来。而李商隐还能够在最后的日子里,间关千里,回到东洛的故园,享有永远的安宁,这是无常的历史给予诗人迟到的补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