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视频专访|赵要 最后一个鸡蛋从内部破壳

2016-08-25 Lee 凤凰艺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23mpx6pd&width=500&height=375&auto=0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

2016年8月25日,北京公社迎来了艺术家赵要的全新个展“最后一个鸡蛋 ”。这是赵要在北京公社的第三次个展。此次展览是继2011年“我是你的黑夜”、2012年“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之后的全新呈现,他从一个“鸡蛋”的理性概念,放大到人类精神层面对可控和不可控的两种情节的结合。“凤凰艺术”对其展览进行最新现场报道,为您解读在这段时间中艺术家的思路和创作都进行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



▲ 展览现场


“最后一个鸡蛋”意味着什么?碳酸钙质的外壳,升华了全世界的白色?对于赵要来说,最后一个鸡蛋是曲线图和鸡蛋的结合,是理性和自然情节的结合;展示了人类将一切置于可控和可预知的欲望;展示了可控和不可控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文明建设进程过程中,它是对信息的再利用和改造,而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集体潜意识里则蕴藏着很多对自然、有机和生命感以及理性的精神依恋。



▲ 展览现场


当赵要按下“最后一个鸡蛋”这个时代的按钮时,他便开启了一种从内破壳进行突围、新生的理性突破,进而把每个人内部的经验和信息真正调动了起来。展览现场脱落的富含80%鸡蛋成分的墙皮蛋壳,无时无刻调动着观众自身最熟悉,最日常的经验,在透过蛋壳之下所透出墙体空间的白色,完全诱射出仿若蛋白的生活感,而这来源于艺术家对其诱导生成的营养感和生命感。也调动出经验意识里面各种各样的对于机理感、形式感等各种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和经验,左右着我们的观看。


图表则来自于各种分析报表,曲线图显示出了人类将一切置于在可控和可预知欲望,同时也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经过理性分析之后所形成的时代节奏感。这也正是赵要在展览中所设置的中心命题:所有的经验其实是建立在一种集体性分析体验、提炼的一个过程上。



▲ 最后一个鸡蛋 2016 陶缸 文化石 300x300cm


正如他曾经所希望人们的关注不要仅限于对绘画本身,应把注意带到绘画形式背后的概念上。从而通过展览让观众去挑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惯性理解。此次赵要个展“最后一个鸡蛋 ”所探讨的问题,也基本接近于此,只是针对于不同的角度或是更抽象的层面,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在这么多年的 创作中赵要一直迫切找到那个问题,并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进而能找到下一个问题。他的每一个展览及作品也正是有这样一种潜在的关系。


对话“凤凰艺术”




▲ 艺术家赵要


Q:透过展览现场来感受展览题目“最后一个鸡蛋”,其鸡蛋它所覆盖的概念,跟内在和外在有很大的关系,你能谈谈其中的概念吗?

 

赵要:一方面,如果鸡蛋从英文来讲,它其实就是一个坏蛋、笨蛋的意思,所以它可能直接和理性有关系。为什么一个人是笨蛋?从理性的角度讲,他可能不够聪明。我觉得这个展览是在理性范围之内,把一种可控与不可控的随机性之间结合了起来。鸡蛋本身处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当中,包括我们微信用的表情包,它们都是我们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整个展览是想尽办法把我们所有关于鸡蛋理性的认识、经验调动出来,成为提前看这个展览的一个准备。



很有营养  2016 碳酸钙、矿物颜料、光固化树脂 尺寸可变

 

Q:刚才你谈到可控和不可控,就整个墙皮的效果,会发现其中有被加工出来的人们所熟知的经验,也有可能被忽视的常见的东西,这处在两种判断之间,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赵要:墙上的这些东西,是这个展览的主体。它怎么做的呢?我找了一个教授,他帮我调配了一种特别的材料,是用碳酸钙作为主要成分,加上光固化的一种树脂,相当于一种人造蛋壳。我觉得其中至少80%的成分和真正的鸡蛋是一致的,都是碳酸钙。然后我把它附着在墙上,当你剥开的时候,它也能露出展厅的白墙,而且那种脆的感觉跟我们剥鸡蛋是一模一样的,这其实是所有观众都可以去体验的一种东西。墙上这种曲线图,是我们选了七组对各行各业的数据分析,它可能是几年的或几个月的。我们通过对未来、历史的理性认知和对未来把控的思维习惯,将其利用起来。因为蛋壳这个材料的属性和易退性,当把它做在墙面上的时候,它就会随机地产生这种失控的剥落感。



▲ 展览现场

 

Q:这个正是你说的沉浸在作品中的理性?

 

赵要:我们通过理性产生了这种形式感,包括其中的曲线图,都是我们理性的一种情节。我们会有另外一种对不可控情节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就像我们去欣赏一张抽象画一样,你会面对这种剥落感,包括展览中缸的那种自然肌理感,你会自然地散发出我们对审美的那种意识。

   

Q:你为什么会选择墙面进行附着,其中除了你刚才说到的鸡蛋的理性方面,还体现出了生活当中特别熟悉的一种经验。

    

赵要:我们就是要调动自身最熟悉,最日常的经验,并拿到作品当中来。因为所有的经验其实是建立在一种集体性分析体验、提炼的一个过程上。为什么一定要在墙上,实际上展厅和白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我用鸡蛋这个东西跟它结合起来以后,我们会完全对白色产生一种生活感,让平时看上去的白色和空间,同时具有了营养感和生命感,我觉得这应该是此次个展作品最主要的一种体验。



▲ 纪念它 2016 文化石 190x285cm

 

Q:那地面上的这部分,你是如何考虑的?

 

赵要:地上的这些石头,其实我选了一种红颜色的在建筑外表覆盖的装饰材料,有的是平的,有的是不平的,不平的都是随机产生的这种感觉,也是不可控的。它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于这种随机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包括为什么要用这种随机性贴在一个建筑的外表,从而充当一种装饰感。其实也因同样的道理,我们选取的整体看上去像表格一样,一块一块的石块,也是一种特别精确的切割方法,但又要在这种完全精确的切割方法里边,呈现不可控的自然的随机性。



▲ 展览现场

 

Q:在之前的资料中看到,你曾这样谈绘画,“我希望人们的关注不要仅限于对绘画本身,把注意带到绘画形式背后的感念上。”这种思考是不是也密切联系着此次个展的主题和观念,我觉这很有意义?

    

赵要:我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在于我们如何去欣赏和获得一件作品的那种精神体验,或者是我们长期以往观看一件作品,或欣赏一件作品的方式和习惯,对此我会有一个反思的过程。但是这种反思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一套方法,而是去制造很多氛围和元素把它们集合起来,调动观众以前的经验,让每个人自身能得到一个自我的反省。关于这个鸡蛋,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谚语来描述它:“一个鸡蛋如果从外面破壳,它其实是一个毁灭,如果一个鸡蛋从内部破壳,那其实是一种新生。其实就相当于,我会把每个人内部的经验和信息都调动起来,从自身的内部产生一种突破。我觉得这才能获得一种新的体验,而不是从外部给你一个新的东西,把原来的那个东西给砸开。


关于艺术家



赵要 



▲ 艺术家赵要


赵要198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系,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自2005年起,赵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他的个展包括2010年泰康空间的“51平方: 3#赵要”、2011年与2012年于北京公社的两次个展“赵要:我是你的黑夜”与“赵要:你看不见我 你看不见我”、2013年佩斯伦敦画廊的“赵要-精神高于一切”及2015年在佩斯香港举办的个展“很有想法的绘画”。他的作品曾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白教堂美术馆、英国卡斯雕塑基金会、荷兰波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巴黎东京宫、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美国卢贝尔家族私人收藏博物馆、美国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艺术博物馆、乌克兰平丘克艺术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尔艺术与媒体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民生美术馆等多地展出。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最后一个鸡蛋

开幕时间:2016年8月25日

展览地点:北京公社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采访Lee  责编 Lee)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比特宫-乌洛波洛斯 次元穿越者吴珏辉


▲ 时装艺术国际展

▲ 《 》Bill个展


▲ 另一种风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