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专访 | 劳伦斯·何浦林:香格纳画廊的二十年林中路

2016-11-09 王家北 凤凰艺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u03445mos4a
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

2016年11月9日,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的两层展厅中推出开幕展Holzwege》。该展览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林中路》为出发点,呈现三十名国内外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探索下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大型雕塑、装置,现场影像以及现场行为艺术表演等。值此川普当选美国总统之日,路要怎么走,似乎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



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

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

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

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


《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伊始之时影响中国艺术家的重要哲学著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本次香格纳画廊以此为主题,不仅是对于画廊成立二十年来的“路”的回顾、审察与前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回归艺术本体、艺术家本体与画廊本体,再次回首,对于“林”、“路”和“路上人”进行观照。



▲ 一层展览现场© Alessandro Wang

逢林要入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句鲁迅的名言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不能完全称之为准确,事实上,于香格纳画廊的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而言,则更应该是“林中本没有路,我走的多了,才知道什么是路”。作为运营着上海第一家当代艺术画廊的外国人,在当年没什么中国人懂得当代艺术市场是什么,甚至大家也不太能说清当代艺术是什么的年代,用一辆自行车或者三轮车来回运送画作,频繁往返于自己的公寓、上海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波特曼大酒店的二楼走廊、美术院校,以及各个领事馆和艺术家居所间,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努力——就像他的口头禅“慢慢来”和“努力工作”一样,在中国当代艺术曾经那片野草丛生,暗影密布的“森林”中不断披荆斩棘。在这里,劳伦斯并没有保守地遵循中国兵法中的金科玉律:逢林莫入,事实上,他也不一定知道这一概念。然而,在最初的那一片暗林中,他勇敢地扎了进去,不断地探路、学习与体验;在另一方面,说他是艺术界的白求恩固然夸张,但他也如“盗火者”一般,从西方世界带来了经验、亮光与方向,为中国当代艺术点燃了一颗火种。


▲ 1996年波特曼酒店刚成立 1998群展


▲ 1999迁往上海复兴公园,图为2002年下雪时香格纳画廊(复兴公园)shanghart @park 97外景



▲ 赵洋,盗火者,布上油画,300×340cm,2016 


到如今,这家第一个参加巴塞尔艺博会的中国画廊已有20个年头在西方,中国艺术家们在巴塞尔博览会上第一次看到国际顶级的画廊和艺术家,而香格纳画廊就像是一座桥梁,联系着中国当代艺术界和国际当代艺术界。同时,劳伦斯也将上海带到了国际化的语境中,让画廊、艺术家与他自己,在这片暗林中寻找“黑暗的光明”。刘月的系列作品之《为极限值得唯一14》就像是这一写照的最好呈现:每一幅原黑图进行曝光后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同时也有着自己唯一的时间和空间:你说的黑是什么黑,是否被某种光线绑架了双眼?



▲ 1997年,Anne Heseltine女士到访香格纳画廊,左起:周铁海、计文于、丁乙、浦捷、Anne Heseltine、劳伦斯、薛松、申凡



▲ 刘月,为极限值得唯一 14,爱普生艺术微喷 , 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纸基纸,29×20.5cm  (× 370), 2015–2016  ( 选录 ) 


最终,历经了上海波特曼香格里拉大酒店,上海复兴公园的迁徙,到设立H空间,以及香格纳主空间,香格纳北京空间,香格纳桃浦展库和新加坡空间开放,最终在上海西岸新空间重量登场的香格纳画廊,与曾经那些被劳伦斯推出的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如余友涵、丁乙、薛松、李山、曾梵志、耿建翌、张恩利、徐震、周铁海、梁绍基、赵半狄、孙逊、蒋鹏奕、薛松与施勇等——其中施勇也早已是香格纳画廊的艺术总监——一起,甚至还要包括哈罗德·泽曼与尤伦斯夫妇等人,共同迎来了全新的“初极狭,最终豁然开朗”的“弱冠之年”。


▲ 香格纳主空间(2005年正式开放,2002年已作为仓库使用)


▲ 香格纳H空间(2004年)


▲ 香格纳北京空间(2008)


▲ 香格纳桃浦展库(2010)


▲ 香格纳新加坡空间(2012)


▲ 香格纳S空间



▲ 香格纳画廊新空间(西岸)© Alessandro Wang


而这快速与国际接轨的二十年,所带来的不只是来自西方的经验,也有中西、新旧文化间产生的摩擦与冲突。本次展览中杨振中最新复原的综合作品《如果你养了一只鹦鹉,你教他(她)说什么?》中被迫听着“警察来了”、“我爱北京”和“我要吃了你”等声音的鹦鹉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着来自各界的评论、批评与各种意识强压于一身时,画廊与劳伦斯钟爱的艺术家们,都试图在面对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毫无意义”的声音时时刻保持着对于自己方向的警醒。劳伦斯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说道:“回望二十年,自己画廊走的路对,艺术家走的路也对,这个是我自己的路,虽然别人可能会说你会迷路或者这个路不对”。同时,这种坚持,也不是盲目地重复与拷贝,与越描越黑和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同,画廊主与艺术家们是要深刻地探寻其事物的本质:通过不断地在自我审视中创作,真理与美感,则会越辩越明(丁乙作品《十示 》,赵仁辉作品《试图记住一棵树》)。



▲ 杨振中,如果你养了一只鹦鹉,你教他(她)说什么? 单路视频,装置|鹦鹉 , 老电视机,2001 ( 2016重做) 


▲ 丁乙,十示 2016-2,椴木板上丙烯雕刻,240×240×6cm,2016


▲ 赵仁辉,试图记住一棵树(局部),光泽亚克力 , 数码摄影 , 铝单板,100×150cm (×2),2014 


林中多歧路,殊途而同归


《林中路》一书,正是海德格尔在那个人类命运的非常时期的思想结晶。该书收集了作者在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这些文章初看起来是很难以统一的。而这也可说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


▲ 一层展厅现场© Alessandro Wang


反观香格纳画廊本次的新址首展,展览展出了声名远播的中国艺术家,如曾梵志,丁乙,张恩利,杨福东和徐震的作品,以及青年艺术家如孙逊,赵洋和欧阳春,同时还有海外艺术家,如约尔格·伊门多夫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等,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了丰富且多元的对话语境。这些艺术家从其不同的国籍、身份与经历,以其作品表达着每个人途中探究的境遇,而每件作品之间看似独立却又遥相呼应。海德格尔在书中曾说,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而对于作品和艺术家的选择与代理,则像是沟通、梳理着众多艺术家的彼此间的“小世界”,这种线索可以在如”巴别塔“的《无穷柱》中略窥一二:到底如何可以将不同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物理属性与功能属性的艺术家、艺术思想与艺术作品有机融合在一起,或寻找其某种精神上的共性,而这种统一绝不是一种粗暴地一穿而过。



▲ 一层展览现场,梁绍基作品《孤云》与欧阳春作品《无穷柱》


香格纳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年龄层跨度大,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各自迥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比较全面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而从画廊建立至今,中国当代艺术迅速地被卷入了西方的潮流之中,同时,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也使得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再是彼此独立的孤岛,与社会外界在若隐若现中总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浪潮中,每个人如何自处,又发出何样的声音,都渺小却又极为重要:1970年出生的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通过作品《迪尔巴》中的孟加拉工人迪尔巴,描绘出艺术与城市,外来身份,以及美术馆与建筑工人间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与张力。



▲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迪尔巴  单路视频 | 装置 | 全息屏 2013


身份与位置的自我认定涉及到心理学上的各类冲突,这种自我认知包含着劳伦斯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认知;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当代文化中的认知;以及香格纳画廊在艺术市场中的认知——在采访中,劳伦斯“戏改”了当年栗宪庭“中国当代艺术是西方餐厅中的一盘中国菜”的说法,在描述自己的画廊艺术家分布时以“中国餐馆的一盘西方菜”自居。而人在面对外界的突然变化时,在经历了最初的自我保护与蜷缩后,接下来必然要探索与尝试接触、理解曾经没有见过的外部世界,这是谓“探路”。事实上,劳伦斯有时也无法理解到艺术家的作品含义,“也不一定明白艺术家做的展览的具体概念和主题,但他还是给了极大的支持”(徐震)。就如余友涵对于《五个女人》在画法上的不断尝试,每一个人在面对日新月异、剧烈变化中的社会进程中时,“摸着石头过河”对于集体是一个概率事件,而每个人被变革所打下的“烙印”,则使得他们变为了一个个确切的“试印品”。而对于香格纳画廊来说,在这文化环境剧烈变化的二十年中走过来,并一直坚持着某种理想(丁乙),则更加不易。


▲ 余友涵 5 个女人 布上丙烯  150×130cm (×5)  2001 


路向何方


站在韩峰的最新作品《道 2》前,“观者似乎走进一个没有入口亦没有出口的梦境,一个想象中的无尽空间。这个空间在具备可能性的同时亦展示出更多的窘境。在此,道不再作为通往某个目地的手段而存在,反而成为制造困惑、茫然与恐惧的场所。这恰是韩锋对现代化的徒劳和虚妄的提示”。而敢问路在何方,劳伦斯的回答则一直是”路在脚下“。在他看来,当代艺术一直在走新的路,没有人知道前面是什么,而香格纳画廊需要做的,就是“慢慢来”和“努力工作”:劳伦斯从来不会急功近利(薛松)。



▲ 韩锋 道 2 布上丙烯 220×380cm  2016 


香格纳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最直接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其二十年间不断探索的经历正如同林中纵横叠加的众多路径,而持续发声的态势与秉持的初衷为香格纳独辟蹊径并延续至今。本次展览既是香格纳对过去二十年“探路”的总结,也昭示着“在途”过程中新的起始。对于20岁的香格纳来说,这不只是一次周年的群展,也不仅仅是二十年来开放的又一个重要的空间,它是响应香格纳“在途中继续行走”的又一次共振与发声。就像展厅二层作品所展示的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些包含了德国表现主义经典作品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不断回响着劳伦斯的一种野心和精神:前进,前进,前进——“你需要继续走这个路,五年,十年,二十年,艺术家也需要这个力量。”

 

▲ 二层展览现场© Alessandro Wang


过往二十年,香格纳已经和四代艺术家合作。同时,从一个走廊间的小画廊变为如今横跨三地的大画廊,“这条路不是林中路,而是一条稳定的高速公路”,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斯这么说到。


开幕现场


▲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和劳伦斯© Alessandro Wang


▲ 劳伦斯与尤伦斯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 Alessandro Wang


▲ 劳伦斯,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联席总经理、上海K11购物中心创始人郑志刚,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首席策展人兼PS1馆馆长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 Alessandro Wang



▲ 艺术家王功新(左一),法国收藏家西尔万·勒维(Sylvain Levy)© Alessandro Wang


▲ 多姆斯收藏(Domus)创始人、收藏家张明© Alessandro Wang


▲ 策展人秦思源和燃点创始人© Alessandro Wang


▲ 法国收藏家多米尼克·勒维(Dominique Levy)和艺术家梁绍基© Alessandro Wang


▲ 艺术家丁乙与曾梵志© Alessandro Wang


▲ 艺术家余涵友(中)和友人© Alessandro Wang


▲ 艺术家赵要,艺术家徐震,艺术家刘韡© Alessandro Wang


▲ 展览现场© Alessandro Wang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Holzwege — 香格纳画廊西岸新空间开幕展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0日 – 2017年2月15日 (周一闭馆,11:00-18:00)
展览地点:香格纳画廊,西岸,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艺术家:陈晓云  丁乙  郭熙&张健伶  耿建翌  韩锋  黄奎  约尔格·伊门多夫  林科  李明  梁绍基 李山  梁玥  刘月  刘成瑞  马库斯·吕佩尔兹  欧阳春  邵一  孙逊 王友身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余友涵  杨福东  杨振中  曾梵志 赵洋  章清  赵仁辉  张恩利等 (按字母排列顺序)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采访/撰文  王家北    摄像  李尚昀    责编  dbk)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


▲ 征兆:邬建安新作展


▲ 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

▲ NEW ORDER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