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北风吹 | 巴塞尔外篇:从香港毕打行向北看

2017-03-24 王家北 凤凰艺术

  从毕打行向北看  

2017年3月21日,第五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如期举行。同期,也有众多位于香港的画廊同期开幕。对于香港画廊行业来讲,众多国际一线画廊集中于中环毕打行一带,可以被看做某种画廊集群,但又与北京798等地气质完全不同。其背后的原因及所引发的艺术生态又是如何?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评论报道。



坐车到中环,D1出口上街后右转,一间窄门人潮汹涌,走进去,便是有名的毕打行大楼。这间位于毕打街12号的大厦,建於1923年,现为泰记隆有限公司持有,属政府古物古蹟办事处列明的二级历史建筑。首间来到毕打行的画廊,是位于3楼的 Ben Brown Fine Arts,时为2009年。“毕打行可说是全中环唯一适合经营画廊的地方”,香港Ben Brown Fine Arts总监Andreas Hecker曾在采访中说到。Ben Brown落户後,2011年1月,毕打行7楼迎来了高古轩(Gagosian Gallery)。同年5月,汉雅轩也从皇后大道中5号迁进4楼。在三家重要画廊进驻下,毕打行开始受全球艺术圈注目,这也吸引了如Simon Lee Gallery一样的画廊后续进入,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艺术门主人林明珠也于2012年5月将其香港分馆在毕打行开幕。

 

▲ 图中灰色建筑即为毕打行大楼


仅容一两人进入的窄门,同样预示着上楼后的相同情况——一层层的走廊过道同样狭小,参观的人多了,就会拥挤在电梯门口。但就如香港街头常见的超级跑车停在脏乱差的小巷口一般,从窄小的楼道进入画廊,却经常产生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虽然与北京动辄空间巨大的画廊和艺术机构无法相比,香港在策展及作品媒介选择上也有诸多客观限制,但其仍然保持着精致的姿态,不同形态的画廊高速运转,准确并直接,这与香港人追求高效率的回报一脉相承——就如蔡澜所说:“我做的这么辛苦,我吃一顿好的可不可以”?

 

▲ 毕打行大楼里的楼梯与狭小过道


▲ Massimo De Carlo展览现场


▲ Simon Lee 画廊展览现场


▲ 立木画廊展览现场


▲ 艺术门展览现场


▲ Ben Brown Fine Arts展览现场


香港美食中外驰名,而食物背后所蕴藏的都是社会心理、政治结构与地缘生态的种种脉络。相比之下,北京的饮食结构堪称粗糙,所谓的老北京饭菜,要么是供皇亲国戚直达天听的权威象征,要么是给穷苦百姓快速促进食欲消除疲劳的下水杂碎——一种是高度政治性,一种是高度劳工性,中间的阶层与生活状态始终没有得以显现,甚至其存在性也是可以存疑。这在艺术层面,同样可以被用在如798一般的画廊区中——其具有工厂式的建构,政治性的历史延展与气质,但在普遍范围内始终不够精致——一些气质与阶级属性缺席了。

 

▲ 香港美食,图片来自网络


▲ 宫廷菜佛跳墙,图片来自网络


▲ 北京卤煮,图片来自网络


类似于毕打行的画廊聚集点,还有干诺道中五十号的中国农业银行大厦,那里的画廊虽然只有两家,但因为是白立方(White Cube)和贝浩登(Galerie Perrotin),吸引力并不逊色。而对于香港画廊的豁然开朗,同样表现在这些大厦里的“办公室画廊”的空间属性上。在高古轩、贝浩登、白立方或是唐人画廊的展厅里,有不少可以展厅里直望外界的窗户,通过这些窗子,人们在观看艺术品的同时,看到的也不仅仅是香港的景色,而是全世界。与这相比,北京的画廊往往有着大门脸,一些地方同样也可以说是玻璃幕门,但在展厅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封闭的白盒子状态,在某种情况下,却仿佛呈现出某种空洞腐朽缺乏活力的状态。

 


▲ 高古轩现场


▲ 白立方现场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现场


▲ 贝浩登现场


北岛曾说:能在香港坚持写诗的人才叫诗人。一直以来,香港被许多人冠以“文化沙漠”的地域特征,这一语汇第一次出现于1927年,《我这一代香港人》提到了这样一段故事——当时鲁迅到香港演讲,有香港本地学者担忧香港文坛荒凉现状,称其为“荒漠之区”。鲁迅当即表示,香港将来不会成为文化沙漠,“就是沙漠也不要紧,沙漠也是可以变的”。沙漠会变,人会变,艺术也在变。酒店电话响三声就提示无人接听,快速的公交、地铁与电梯,无不时刻提醒着人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借助政策、经济贸易与国际化的便利条件,香港本土画廊与入驻香港的国际画廊在高速地发展,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的香港,“许多优秀的画廊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就像是停货的码头,随时整装待发,充满生机”。

 

▲ 香港


反观内地,在本次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上,中国大陆本土画廊仅有一成左右,同时也有明年会继续减少的传言出现,即便是在北京设有空间的国际画廊,在博览会上选择呈现的也更多是来自国外空间代理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一些批评家认为,在九十年代或过去十年中风光无限的中国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在本次博览会上集体缺席、失声。当中国艺术粗糙的原始积累已然接近完成的今天, 其引以为傲的艺术作品却难以经得起商业与学术的考验——空大的房间中,充满的却是一股固步自封的味道。


▲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


2006年,香港现当代画廊总数不超过10家。2016年,画廊数量已增加到了100家左右,而当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四大天王”和其他艺术家在市场上的被认可,也都是通过香港画廊走向海外的。刚刚过去的第一届北京画廊周在某种程度上雷声大雨点小,而事实上,早在四年前,香港已然有了自己的画廊周。


▲ 香港藝術週2017確定為11月16至26日


北京的四九城,老一辈口中的天子脚下文化古都,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曾爆发出野草般生命力的地方。然而,在如今,野已经不够野了,但草还是草。躺在曾经时势所致的功劳簿上,享受着话语权带来的权威与便利,但在同时,却开始在变成曾经所谓文化人所不屑的“文化沙漠”的路上缓缓滑行。


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不在挂印,而是回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凤凰艺术 香港报道 撰文/王家北  责编/dbk)__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