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郑闻卿:诱人的是玻璃艺术中的不可控因素

2017-03-31 VANESSA 凤凰艺术


 “如是我闻” 

2017年3月26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玻璃艺术家郑闻卿个展“如是我闻”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也是艺术家郑闻卿的首个个展,展出了《透明的声音》系列、《曼陀罗》系列以及《芒》三个系列的六组玻璃与机械结合的大型装置作品。这不仅是郑闻卿近年来的思考与研究,也是围绕线性玻璃在“动态”下与声音和光的对话,以玻璃作为媒材,介入装置艺术的创作,展开的一系列大胆尝试。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


▲ 开幕现场 艺术家郑闻卿发言


▲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振宇发言

 

玻璃,一直处于我们生活的视线范围内,人类通过打磨、煅烧、吹制等种种手段把它变成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日用品。和其他绘画性作品相比,玻璃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也即它的材料媒介“玻璃”。自1960年以来艺术开始走向了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的实质改变就是艺术品的媒介性。选择艺术作品的材料并不仅仅视为一种手段,而是和艺术品观念的统一。艺术家开始对材料、传媒和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大的自由。

 

▲ 展览现场

 

玻璃能够折射光是它最大的特点,让它拥有了和火一样是一种能够带来神性的物品。在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也从未停歇对“光”的追求。提香早期曾模仿拜占庭教堂中的马塞克天顶进行创作,因为他迷恋它所带来的光的效果。卡拉瓦乔的“暗绘风格”是将光线视作画面的重点,明与暗的强烈对比更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性。在艺术理论发展史中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曾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出了“光晕”(Aura)的概念。“Aura”与独一无二相关,艺术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性,即真实与权威。有光晕的艺术是无法复制的,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也缺少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光”成为了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并成了与“神性”密切相关的概念。


 ▲ 《透明的声音-III》玻璃钢装置 850×145×180c m 2017

 

“如是我闻”展览中郑闻卿利用光、影与声音营造了一场视觉的幻象。也打破了观众对于玻璃艺术的一种既定理解。在我看来将郑闻卿在此次展览中的作品视为“装置艺术”而非“玻璃艺术”也许更恰当。一位艺术家如何能被称为一位出色的艺术家,除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形式,其次是他能否对自己使用的创作材料非常熟知,让材料成为创作本身的一个工具。展览中的六件作品全部是线性的拉丝玻璃,我在采访艺术家郑闻卿时她说在制作的过程中因为玻璃熔点的高低等等断过很多次,也因此出现了很多自己在创作前不曾想过的方案,正是这样的未知与新知让她在玻璃艺术这个方向坚持了十余年。玻璃的易碎性使它相比于其它艺术媒介更难掌控,加之郑闻卿女性艺术家的身份,她超过十年的坚持也让她成为了玻璃艺术领域中最具精神力量的一位艺术家。

 

▲ 展览现场

 

面对如此易碎的玻璃丝,策展人刘潇却故意拉近了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是此次展览的另一个核心。六件大型玻璃装置被置于一个黑色的镜面空间内,策展人谈到要观众使用自己手中的手机光线来照射这些看起来脆弱的玻璃丝,由特殊的震动装置和观众自我的观看方式共同构成了整个展览的观赏效果。可见整个展览空间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它的属性来自观众本身,观众不但可以通过玻璃上不同的折射点来看每件作品,也能因此充分感知郑闻卿创作下的玻璃魅力。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整场展出的戏剧性效果。

 

▲ 《曼陀罗-II》玻璃光纤亚克力镜面650×140×280c m 2017


我们通过光线寻找生命,声音感知生命。除了观众在光线下的自我观看方式,位于展厅中段展示了与声音有关的玻璃装置《透明的声音》系列。每件成组的玻璃丝都结合了一个敲击的装置,金属棒会每秒敲击其中固定的玻璃丝。这间展厅中大大小小摆放了十余组玻璃丝,且每组敲击的频率不同,合起来听是一首完整的乐谱,分开又是其中的每一章回。这种通过声音传递的浸入式展览方式和前一组通过观众自我的光线互动一样都拉近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而展厅中最大的一件《曼陀罗》是由复杂的机动装置和长达6.5米的拉丝组成,并在末端设置了一个特别的缩影观看,整个装置在安装过程中就耗时48小时,可见创作过程中巨大的工作量。

 

▲ 《曼陀罗-I》玻璃钢装置 LED 直径210cm 2017

 

郑闻卿说:“我迷恋玻璃艺术中的这些不可控因素,也正是这些成为了我前进的动力。”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的理查德·怀特利(Richard Whiteley)在此次展览前言中写到:“郑闻卿是一个雕塑家,一个钟情于玻璃所能表达、所能馈赠的雕塑家。她的重点在于探寻:这种材料能够为我与雕塑的对话带来什么?无论运用何种媒介,我认为这种感知力正是塑造伟大作品的关键所在。”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郑闻卿=


郑闻卿对话“凤凰艺术”

▲ 郑闻卿


Q:在您的首次个展“如是我闻”中的展览作品中基本呈现了一个线性拉丝状态的玻璃,这种玻璃状态您是如何考虑的?


郑:本身我就是想要表达玻璃丝的一种脆弱和敏感,所以这个心理过程也是我必须要承受历练的。线性状态也是我个人喜欢的一种形式,因为它有虚实之间的一个关系。你说它是虚的吗?它却实实在在是在的。你说它是实在的吗?它好像又很透明。所以这个线性我觉得就是一个虚实之间的东西,我很喜欢这种虚实之间的感觉。在《曼陀罗》那件作品中我可以把它捆在一起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整体感,我也可以把它分开,那它就是一个有呼吸感觉的作品,所以我喜欢用线性的方式去做。


Q:玻璃丝的成型是怎样的一种创作方式?


郑:玻璃丝采用的是窑制的方式,它的温度曲线都会控制丝的长度、粗细等等,所以这其中有很多是不可控的,也很困难。但我也对玻璃料性的研究也有十几年了。


Q:在您整个艺术生涯中为什么会想把玻璃这一媒介作为今后艺术发展的方向?

 

郑:因为我本身对玻璃的研究也有十几年了,我不是说要立足于这个领域,而是我看中了这个材质。这个材质非常地诱人,它的折光、透光能够让我感兴趣。所以我去掌握它的技术也是为了我艺术的表达。我觉得玻璃和其它这些装置的结合更能够体现出玻璃材质的敏感和脆弱的一面。


Q:那么您为什么会想要把玻璃和装置结合在一起?

 

郑:这种呈现的方式是因为我迷恋艺术中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玻璃艺术里面有那么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我在窑炉里面可以控制它百分之多少,但我却不能百分百都控制,它有那么一些无法控制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从这点看让我能够有欲望去了解那一部分不可控的因素。我觉得这是很诱人的,为什么会这样,我怎么才能提高我的控制率等等,并且会挑逗我去征服它。比如我想达到某种效果的丝,我就会去研究半年、一年当我发现我可以用了,我就会去使用它。


更多作品照片


▲ 《曼陀罗-I》玻璃钢装置LED 直径210cm 2017


▲ 《曼陀罗-II》玻璃光纤亚克力镜面650×140×280c m 2017


▲ 《芒》玻璃木 LED 300×400×155 cm 2017


▲ 《透明的声音-I》玻璃钢装置 90×60×85 cm 2016


▲ 《透明的声音-IV》玻璃木箱装置500×400×300 m 2017



__(凤凰艺术 现场报道 撰文/VANESSA 责编/BingHsiao)__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邱黯雄:新山海经


▲ 原地前进



▲ 隋建国:肉身称道


▲ 草体——雎安奇个展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