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凤凰艺术 | 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总决赛揭晓,李佳、李杰“双李”夺魁

2017-11-01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 

2017年10月31日,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进入总决赛,并于11月1日揭晓最终获奖结果。这是一个专为中国青年策展人设立的、完全开放的艺术跨界实验平台。本奖项下设“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和“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两大奖项,专门授予那些具备多元化思维、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当代社会生态和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创新策展人才。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以及对获奖者与专家评委们的专访。


你是否曾想象过这样一个空间,它的空气清新如山谷森林,多元艺术氛围又碰撞出超凡品味与视角,置身其中,身体和思想都仿佛开启了一段全新旅程,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振奋,开始以不同的视角重新感知生活与世界。现在,这个空间就近在眼前,而它比你想象的,还要更加丰富。


2017年10月31日,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总决赛,在798艺术区新建的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空间拉开序幕。5位青年策展人李杰、杨紫、沈瑞筠、苏伟、李佳入围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策展人大奖总决选。


▲ 798艺术区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


最终经过层层选拔,李杰、杨紫、沈瑞筠、李佳和苏伟等5位青年策展人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从40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并受邀进行了为期4天的韩国访问。本次总决赛的策展主题名为“社会流动”,经过一个月的创作期,最后5位角逐最终奖项的五位青年策展人于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展开最后总决选的策展方案宣讲,围绕“社会流动”探讨了人类与周遭世界的关系。


▲ 入围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总决赛5位青年策展人,从左至右:杨紫、沈瑞筠、李杰、苏伟、李佳

▲ 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总决赛现场


青年策展人李杰的主题为“陆上行舟”,做一次关于艺术家与艺术项目的社会流动对于激发艺术创造与合作的回望和探究。空间被“波浪与丘陵”覆盖,观众既可穿行于波形空间之上,寻找艺术家与群体合作的社会现场,也可在狭窄的下层空间中,不经意地看到艺术家们介入社会的行动文献。


青年策展人杨紫在“禁脔”中展示了政治正确与意识形态的塑造模型,试图制造真实情绪的舞台空间,既保持作品的独立性,又呈现“其物”的功能状态,展览本身是集体谋划的产物,强调了可发展性和艺术行动的多义。


青年策展人沈瑞筠以“移动社会”为题,从中国人的移动经验出发,通过展出的8位不同年龄、经历、和性别的艺术家在不同时期或地点的创作的两件作品,从时间的跨度和艺术家自身移动经验,来探讨作为一个个体如何面对社会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问题。


青年策展人苏伟在“狮子山下”呈现出了香港录像和新媒体艺术从80年代至今一些先行者和开拓者的生动案例。在国族想象、系统的力量、政治话语与艺术的对话型关系,女性身份等问题上,大陆与香港在某些历史时刻中的平行起点和在时代的进程中走出完全不同的面相。


青年策展人李佳以“漂流宇宙”的方式,试图将中国视为一则组织切片,以透析全球资本运作秩序和病理学。从不同层面探讨塑造中国流动社会景观的各种力量,关注这个过程中人的境遇和经验,邀请观众共同开发另类的想象和选择。


▲ 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总决赛评委席现场


这是一个专为中国青年策展人设立的、完全开放的艺术跨界实验平台。本奖项下设“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和“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两大奖项,专门授予那些具备多元化思维、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当代社会生态和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创新策展人才。参加此次Hyundai Blue Prize专家评委中共有5位,他们分别Martin Honzik :Art Electronica Festival(Austria)Driector;Zachary Kapalan: New Museum(Rhizome)Executive Director;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田霏宇(Philip Tinari):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OCAT美术馆(西安馆)馆长。


▲ Hyundai Blue Prize中国北京正式开启,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总决赛评审现场


此次评选结果由现场投票产生,包括专家评审委员、特邀媒体评委大众共同评审。经过一整天紧张的评选之后,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策展人大奖总决赛终于有了结果,于第二天上午在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的开馆仪式上举行了颁奖仪式。


青年策展人大奖颁奖仪式现场


2017年11月1日,作为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开馆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寓意激发能量和创新的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颁奖仪式也在此同时举行。经过多轮角逐,最终由李佳获得“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李杰获得“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现场汇集了众多艺术家和策展人,把艺术与创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开幕式上,现代汽车郑义宣副会长、现代汽车集团中国事业总管薛荣兴顾问、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及新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邱志杰教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OCAT西安馆馆长凯伦·史密斯、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总监Martin Honzik、New Museum 执行总监Zachary Kaplan这5位HyundaiBlue Prize 的专家评委和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王彦伶董事长等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 郑义宣副会长致辞

▲ 范迪安院长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表示,期待能看到更多的策展人的创意作品,因为展览、策划在两国之间已经有过许多交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年轻策展人所显现出来的那种理论思维的锐气和他们对许多艺术现象的把握,是中国艺术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能量。“能量”这个词为联系起科学技术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联,找到了很好的共同点。相信“能量”能够成为中韩两国和当今世界能够走向新的时代的重要支持。


▲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致辞


OCAT西安馆馆长凯伦·史密斯表示,Hyundai Blue Prize这个奖项给这些青年策展人更多的机会创造内容。如果没有内容的话,肯定就没有可持续性,所以我们也需要伟大的艺术,我们需要支持这些理念,这样才能够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并且为未来创造能量。


▲ 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致辞


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在开幕式上表示,798艺术区现在具有了全球的影响力,但是它真正的动力源于园区这些机构的内容,它的创造性,人们集合在一起向全球展示了798的广泛的影响力。作为这样一个园区,这样的业态,使人们感受了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视角,去感受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它呈现了一个完美的案例。


▲ 青年策展人李佳获得“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颁奖嘉宾现代汽车副社长赵源弘(左)、ElectronicaFestival Director Martin Honzik(右)

▲ 青年策展人李杰获得“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颁奖嘉宾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邱志杰教授(左)、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王秀福总经理(右)


Hyundai Blue Prize用创意和对话激发年轻创意能量和未来主义,以当代艺术诠释跨界文化与社会生态,为中国优秀策展人提供了自我展示和定位的平台,鼓励参与者思考在当下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社会变化中,艺术创意和创新如何突破常规,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挑战并影响观众的认知,再一次凸显超越期待与想象的全新价值。


颁奖仪式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邱志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田霏宇馆长、OCAT西安馆凯伦·史密斯馆长、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总监Martin Honzik,New Museum执行总监Zachary Kaplan共同出席,与嘉宾和大众一起见证首届大奖得主的产生。


▲ 获奖青年策展人李杰(左)和李佳(右)

▲ 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策展人总决赛颁奖现场嘉宾及获奖青年策展人合影


“凤凰艺术”对话青年策展人李佳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青年策展人李佳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评奖的标准选择有两个 ,一个是创意,一个是创新。你是怎么理解策展中的“创意”和“创新”?


李佳:我觉得这是一个挺花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第一时间会反应说,肯定艺术的东西就是跟创意连在一起的。我觉得这次把这个奖项分成两个方向,可能也想让我们可能从一个更具体的方向去看待这些想法是如何去发生反应和发生关系的。


我觉得在参加这个竞赛的过程当中,我可能学到如何去把一些已经存在的东西连接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去看,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反应会发生。这些经验下来之后,可能会对这个创意有一些新的认识。


Q: 今天上午范迪安院长谈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策展人学。其实“策展人”这个概念是舶来品,包括策展观念、策展方式等。在中国也没几代策展人,如今发展到你们这一代青年策展人,其中专业的女性策展人尤其少,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佳: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刚起步的领域吧,包括一些具体的操作,包括环境,包括它的这些软件和硬件,包括它的一些机构,会有一些差别,这也决定了我们策展的方式会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我觉得现阶段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多的还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和方向走,在我们对自己的工作的认知基础上,会比较顺利成长。我自己可能会比较看中社会现实和发生在我身边的这些事情,用不同的层面去呈现它,多层次的一个呈现和表达,以及就是一个比较多元和多面的、身边的角度。


Q:不仅仅是女性策展人人、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圈成功的女性比例非常小,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你是怎么看待的?我特别高兴这次有一 女位性策展人得奖。


李佳:我觉得是因为生活的环境,就整个中国社会来说,女性的整体情况包括权利上的平等并不是特别好。可能艺术圈比较强的一种自我反省,这个行业本身的一些自律。我从事过圈外其他的工作,我觉得女性的这种地位,虽然在艺术圈还是无法跟男性完全的平等,可能和其他的行业来说,还会更好一点。


说起来可能很老生常谈,但实际上每一个东西,如果你把它深入到里面的话,发现非常多盘根错节的东西。我还有一个策展计划是,因为我本身是泰康空间的策展人,泰康空间是一个 非盈利机构,所以它一直都是抛开这些所谓潮流上或者说这种得失上的考虑,而是比较认真的、严肃的去做一些跟学术、批评、理论建设相关,一种比较健康的事。


明年我们机构会推出一个和性别相关的,以研究性别为主要的展览。我们不会去叫它一个女性的艺术展,因为我觉得这些词语其实太多陷阱在里面。开展前,我们就会去梳理,包括艺术行业内的女性如何去看待,她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包括广大的母亲也好,女儿也好,她们是如何看待艺术?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所以我们可能一方面也会去想这些问题。如何在观众的心里面去扎根下来让他们意识到,可能女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或者说我们之前想像的可以被笼统的,一言以蔽之的事情。它是一个非常复杂,需要你真的去介入去重新思考的问题,是每一个人类的一分子都需要去重新思考的一件事。


Q:这次主题是“社会流动”,大部分青年策展人 地关注理位置上的流动,但事实上这个流动是多元多层次的,你是怎么看待“社会流动”?


李佳:我觉得流动并不仅仅是一个现象,它更像是一种被给定的状态,就是我们生下来就已经在一个流动的、给定的、宇宙的前提里面了。所以可能接下来去做的就是我们如何能够去认知我们的处境,如何能够让自己的生活会变得更好,包括可能在社会层面上会做得更好的正义和平等。


所以可能我会去注重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以及人和社会体制之间的一些关系,甚至连一些摩擦,我都看作是“流动”这个话题的一些侧面,他们是话题里的伴生的东西,但是又是一些真实存在的现象,不能够去忽视的。所以我会把“流动”看作一个非常多层面的切片,不光包括地理位置的移动,包括物流,包括信息的交换,包括人和人之间亲情。它不仅仅简单是我们比如说所谓的这种工人的群体的,新的这种打工群体,他们来到城市的这些简单的一些社会的现象和趋势。而是包括后面整个的一些社会结构,还有这个流动问题所引发出人们关于一些现象的讨论,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和丰富的状态,所以我觉得也是我来做策展的一个出发点。


“凤凰艺术”对话青年策展人李杰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获得者青年策展人李杰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评奖的标准选择有两个 ,一个是创意,一个是创新。你是怎么理解你的策展计划与其之间的关系的?


李杰:我的策展计划其实比较关注的是创造的一种机制,一种生态。就是比如说创造力是如何被激发的,而不是单单的从个体的角度去空想一个这样一个艺术项目。所以我在做调研和跟踪,对于那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近几年在社会空间里发生的这类艺术计划。我发现就是实际上除开艺术的历史和美术馆的这样的一种比较学科型的系统以外,在社会现场当中艺术家的活力和它的潜力也被激发,所以我在选择整个这个展览的艺术项目,包括论述的基础就是由此而展开的,包括整个展览的空间构想也是把它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Q:作为策展人,你怎么认识“社会流动”这个主题?


李杰:首先我觉得像物理的空间的流动,在今天其实已经都非常的可能已经变成一种共识了吧,就是因为特别是像中国这种空间剧烈这样变迁和变化。所以在可能在我的策划案里面还包括了艺术怎么去拓宽到其他的领域,包括意识的领域,包括网络的领域,可能不同的这种思路,但是可能又有另外一种力量,就是当我们今天的网络技术,包括各种的文化的碰撞已经让我们可能在随时随地都能产生流动的基础上,我们又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我这次的策划案里面有一些鼓励拥抱这样的流动,就它始终在流动当中,而有一些实际上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原点去寻找他的可能精神的一些坐标,但是不管是你以何种目的产生这样的流动,或者是形成了一些社会的这样的反馈,我觉得它其实都应该被讨论,而不应该淹没在这个社会当中。


 Q:范迪安院长提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策展人学派。“策展人”这个概念是从西方过来的,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杰:第一个我觉得可能在策展的整个历史上面,中国目前的现状还是处于一个相对于比较在寻找自己位置的状态。比如说我们会发现可能西方的策展人的历史是先从机构博物馆美术馆的策展人开始的。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有策展人为了突破机制的限制,去作为独立策展人,开始发出更强烈的声音。包括双年展的机制,鼓励了更多的学者和策展人做大型的项目。


中国在这几点上面,其实更多的还是一个学习的姿态,同时他没有很强的历史,我们很难看到一个策展人,三十年以上系统的工作,又加上大量的社会文化的这种事业的不断的变更发展,其实策展人在中间的社会身份也会比较游离。所以我觉得可能新的一代策展人比较需要去做一些建构型的工作。我个人来说,我可能就会觉得首先我所在的城市在成都,它并没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个中心城市,但是它有非常丰富的文脉和当代艺术的土壤,所以我觉得我可能会在成都做更多的国际的交流的项目,以及去探寻本土艺术生态这样的研究的项目。


 Q:你怎么看待这次艺术和品牌的合作?


李杰:我觉得他们的视野其实非常的开放,因为和艺术家的奖项不一样,他们不是直接的去判定一个艺术家的表现和成果,甚至从所谓的拍卖记录去看他的表现等等。


第一个是比较注重交流,一开始没有让所有的策展人变的很孤立,而是让大家在一起交流去访问,产生碰撞。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认识到了非常多的志同道合的青年策展人,我觉得对于我们的影响甚至要大过于单纯的一个奖项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找到了很多的互相取暖这样的力量。


第二个我是觉得,策展人的奖项会更鼓励交流和分享,因为策展人本身是一个连接者,他会连接大众和机构还有公众,包括艺术家。今天可能中国有非常多好的艺术家,但是也需要更多的在中间这样的可能项目的策划,来激发各自的活力。我觉得这个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现代汽车他们在去支持这样的项目,他们的起点是我觉得非常有前瞻性的,而且他们会希望建立这样的一个平台,我觉得对中国肯定是有长远的意义。


 Q:你在宣布你得奖的这一瞬间,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李杰:当然还是很激动,首先是能参与这个事情首先就觉得很有荣誉,第二个是其实我可能一开始也没有太在这种可能中心的文化的视野当中,我的工作很多是比较隐形的,所以这次能获奖其实给予我也好包括给予可能背后很多的艺术家的工作,其实都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同时我也觉得这样的声音发出去过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和学者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来,我也希望中国有更多的这样的鼓励策展人的研究和展览的这种交流的项目。



专家评委谈青年策展人大赛

“凤凰艺术”对话Karen Smith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Karen Smith: Hyundai Blue Prize专家评委,西安OCAT美术馆馆长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  在评审的过程中,您会对这些青年策展人关注哪几个点?


Karen Smith:其实我觉得应该是总体的。因为我今天看到他们宣讲方案,我感觉就是有的人没有特别清楚这两个点。很多东西讲的可能是跟这个挂钩,所以我们要去考虑怎么做,我觉得是有一定的困难,怎么去想那些东西。因为我觉得其实他们提出的不是一个框架,是一个感觉而已,所以在这个里面,我觉得还是应该看到一个总体。它还是要做一个展览,展览无论怎么样,你就是说一个概念。这个到最后还是要看你的作品能不能够替你说话,而不是要说明才能够让人看懂。


Q: 所以您最看重的还是方案在展览实施中的一个状态?


Karen Smith:对,这个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美术馆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一个艺术机构或者美术馆或者中心,是你想做什么都可以,它总有它的一些条款。从建筑、地方、本地观众、预算、定位等各个方面,你必须在一个框架内完成你的工作。虽然有的人有一些理想,想的很大,但这个空间就有这么大,所有的艺术家的诉求,总会有一些选择。我觉得国内太多的展览不考虑到观众,它就说一些概念,说一些套话。


我觉得我们要改变这个形象,这样一个做汽车的公司要进入到艺术圈里面,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在西方这比较普遍,你最大的收藏家不是来自艺术圈子里的人。

Q: 您是如何看待现在国内的这些青年策展人的一个状态,您给他们什么样的意见?他们应该如何带来的一些影响或者话语权?


Karen Smith:你如果是在一个机构里面,你会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观察,展览怎么做。你可能会知道做一个展览,它有一些条件,有一些方向。如果是独立策展人,保持一个独立的位置,一个影响。而在美术馆工作的最头疼的是行政工作,容易把你艺术的热情消耗。如果你独立了,可能空间还感觉大一点。


中国有自己特别的经验,不一定和拿来和伦敦、纽约什么最时髦比较,中国可能有更有意思的话题。所以一定要观察,你的主要观众是谁,你做展览是为谁。


Q:您提到了一个机构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的概念,我注意为什么五位参赛者都机构的策展人,这是一个巧合吗?还是这个奖项有专门的定位?


Karen Smith:这完全是巧合的,原来有40多人,然后从40人挑出来6个。我们完全看方案,看经验,这个奖项给了你这样一个很大的机会。我不能替其他的评委来说,我个人选择的是经验,我觉得你要做这么大一个工作,它应该有一个东西能承受得住,这个对我来讲很重要。


Q: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进入到策展的行业里来,可能策展门槛比以前会有一些不同。您觉得现在目前中国青年策展人面临着哪些尴尬?


Karen Smith:在90年代之前没有策展的那个角色。以前策展人在美术馆工作,根据美术馆的收藏来进一步研究,放在一起做展览。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商业画廊,没有这么多当代美术馆,以前有一些国立美术馆,现在有这么多私人美术馆。所以这整个社会不一样,这个变化怎么去描述。我觉得困难是你怎么找到你自己的一个理念,独立策展人要和不同地区机构保持很好的联系。


“凤凰艺术”对话邱志杰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邱志杰: Hyundai Blue Prize专家评委,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  您在评选过程中最看重的标准是什么?您是如何看待现在青年策展人在中国当下整个艺术环境下的状态?有什么好的建议?


邱志杰:之前公布“社会流动”这个题目的时候,地理的流动,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看到有策展人能够思考到这个“社会流动”也发生在年龄层之间,也发生在不同收入的社会阶层之间。这个“社会流动”在中国的本意是类似于科举制这样的系统,它能够把底层的精英不断地吸纳到精英阶层来,能把底层中间的高智商的人通过一套考试系统,然后再通过告老还乡完成一种知识的交换和循环。如果没有这套机制,那就由贵族控制,甚至于走向很可耻的种性制度。


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有作品去思考阶级固化、社会固化的问题,因为这也是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讲文化流动,讲文化混杂,讲多元文化背景,这已经是艺术界讨论的几十年的老话题,其实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但是能够把话题延伸到社会阶层流动的角度来说,我会比较期待。


第二个我比较期待的是,希望能够突破刻板印象,年轻艺术家有一些是非常时髦的,或者也有非常保守的年轻艺术家,甚至老艺术家有些都还非常时髦。一个很有名的老艺术家,你能找出他不为所知的一件作品出来,或者一个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年轻艺术家,同时又很有品质。我觉得在策展人特别要注意的是,他能够通过他的策展行动和产生出一种新鲜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老的刻板印象上。


我从这两个标准来思考一个策展人工作的质量。如果说要有第三个标准,那就是对你观众的问题。展览如果是一件作品,这件策展产品是有特定的观众,你要知道你是做给什么人看,你期待走进展厅里面的理想观众是谁,理想读者是谁?这是我的三个标准。


Q: 您是如何看待现在青年策展人在中国当下整个艺术环境下的状态?有什么好的建议?


邱志杰:今天年轻的中国策展人其实非常幸福,因为首先有特别多的机构雨后春笋般的成长,中国有这么多美术馆,不管是政府大力推动的,各个省市都在建美术馆,建博物馆,然后各种民营美术馆,其实策展人奇缺。我在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都带策展人,学生供不应求,我们的学生都不肯去各种民营美术馆当副馆长,当策展部主任,因为他们留在学校,动不动硕士还没毕业就是上海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


所以今天中国社会对策展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这个应该是赶上好时代,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策展人奖。上海PSA和这样的企业都出来做策展人奖。我觉得这是策展人面临着很好的生态。


但从另一个层面上,就是这种生态当然意味着危险,当策展慢慢形成一个行业,变成很多流行的话语,被反复的提及,展示的方式,展示的逻辑,都会固化成为一种不加反思的前提。


比如说策展需不需要空间,或者说非要做展览不可吗?做一次游行不行吗?或者是一定要在白盒子吗?为什么不在火车上策划一次展览呢?把每一个站台当做你的展厅。然后它可能在某一个城市停车只有3分钟,3分钟就够看一个展览。策展人要保持一种非常野生的思维,不要因此被这个策展体制所奴役,把这个白盒子,美术馆的这个东西当做理所当然。特别期待我们的年轻人能够离开这种流行话语和流行气味,真正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策展实践,因为策展是为了带动艺术界去往前走的,非常重要的工作,绝不是用来给艺术界已经成功的既得利益者涂脂抹粉。

Q: 那对现在来说,这么多的青年策展人,他们要想在这个竞争环境当中脱颖而出,是不是也必须需要一些非常独到的眼光,或者独到的方式来做?


邱志杰:我觉得首先要放弃竞争的思想,就是你想着跟别的策展人竞争的话,你就很难对这个话题进行非常深入长期的思考,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问题意识和问题体系。刚才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策展人都还是比较简单的沿用白盒子的空间,但是就有一个策展人把整个展厅改造成了丘陵,他的空间美学是一种迷宫式的,盘错的感觉,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盒子,比如说你关注的是空间美学,或者比如说你关注的是什么,就发展出自己的问题,其实我并不同意策展人面临激烈竞争这种说法。


其实艺术家跟艺术家之间,策展人跟策展人之间并不存在着竞争,没有第一名的艺术家和第二名的艺术家,没有哪个策展人是最好的,你只需要做的是最独一无二的。当你的方向足够独特的时候,你就不存在竞争。你看见别人在做汽车,在做跑车,你就想坐一辆更快的赛车。在这个时候你已经思想被绑架了,你如果根本就不想做赛车,你想做茶壶。一个最好的茶壶,一个独特的茶壶和一辆独特的赛车是怎么竞争的呢,他们没办法搭建起竞争来。就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脑洞,就是每个策展人去关注自己特别独特的问题,甚至某个策展人觉得“社会流动”这个题目根本不是我感兴趣的,我根本不来投稿,不来参见你这个评选。如果到了那样,那我们的策展生态就会比较有意思,就是比较怕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

“凤凰艺术”对话Zachary Kapalan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Zachary Kapalan: Hyundai Blue Prize专家评委,New Museum(Rhizome) Executive Director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  因为我想问下,从国际评委的角度,如何看咱们这次青年策展人,他们这位5宣讲人的表现?


Zachary Kapalan:他们做这个演讲的深度,令我非常印象深刻,这些演讲都是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他们作为中国本土的策展人,他们能够用他们的方式表达中国当代的艺术,也是面向全世界的视角。


Q: 现在有很多国外到中国来做策展人,也有很多中国策展人到国外去做。作为国际策展人角度看,中国这部分策展人跟西方有怎样的不同跟区别?


Zachary Kapalan:我觉得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除了各自对于不同区域的兴趣不一样。我觉得中国现在当然有很多策展人会去美国工作,或者美国的策展人到中国工作,他们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当然双方水平和他们资质都是非常高,比方说把中国对话呈现给美国人去看,或者美国人把当地的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对话呈现给中国人看,坦率来说都是一样的。

Q: 刚刚入围的这位5策展人,他们其实都属于机构策展人,在美术馆工作,与中国的独立策展人和机构策展人,对这二者有什么认识?如果是在西方国家,这这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Zachary Kapalan:在中国这些机构策展人确实是让我觉得挺有趣的,跟美国或者欧洲相比,也挺不同的。但是如果给艺术馆,或者美术馆,或者是博物馆,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去策展,我觉得都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今天让我很吃惊的就是,这五位候选人,他们无论是对于历史的了解,把历史跟当代种种艺术相联系和相结合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这个是中国机构策展人比较不一样的一点。


“凤凰艺术”对话Martin Honzik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Martin Honzik :Hyundai Blue Prize专家评委,Art Electronica Festival(Austria)Driector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今天5位宣讲人表现有怎么样的看法?


Martin Honzik:这5个演讲都非常非常的精彩,呈现了非常多样化的东西,并且非常自然的表现。5个都有他们自己各自的个性,各自的特点,既表现他们对历史艺术史观的深厚底蕴,然后也有跳出常规艺术的试验,跳出盒子的艺术呈现。非常高的参与度,他们在这其中有非常高的参与度。艺术的世界是非常大的,而且非常多样,多面化的,所以我们会有很多的问题,比方说艺术现在是什么样子,过去什么样的,未来什么样的,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艺术世界的问题。


Q: 这次主题跟“社会流动”有关,我想问一下您对这种流动性是怎么看的,怎么看待西方的流动性,跟中国流动性有什么不一样?


Martin Honzik:好问题。刚才当我拿到请柬的时候笑了,因为脑中马上呈现出我非常个人化的图象。因为这跟我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关,我觉得社会流动不是一个词,这是一个集合,它能够给每一个观众,去创造出他们自己对社会流动的形象。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社会流动代表一种重组,就我们现在全世界,全球都在做,把一对拆开再重新结对的过程。其实在我们今天活动也是一样的,它跟艺术世界结合在一起, 产生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很多的参观者他们就会走进这个艺术中心,就会特别震惊说这到底是什么,因为这并不是给汽车的,而是给艺术的。


对于我本人来说,觉得“社会流动”是对于个体或者对于社会的态度和一种理念,我们会去思考我们怎么样更好的跟其他的人,或者社会联系到一起,然后我们也会用我们所发明出来的工具或者科技,让我们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智能,更加可持续化。


中国跟奥地利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都是新出现的一种重新组对,重新构建的过程,大家都在找自己正确的道路去寻求这个机会,寻求未来的机会。


“凤凰艺术”对话田霏宇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59 49496 59 29163 0 0 9697 0 0:00:05 0:00:03 0:00:02 9698nbsp;田霏宇(Philip Tinari): Hyundai Blue Prize专家评委,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Q:  想问下田馆长作为一个资深的策展人和美术馆管理者来说的话,对这次青年策展人,你对他们有什么样的看法?对他们表现有什么评价?


田霏宇:我看了都挺不错的方案,而且也都是跟现代的框架有关系,我觉得他们的表现能力很强,就策展方案,不一定会需要通过这种公开的掩饰,去分享给一群观众,这种更多是内部开会。但是他们用这种形式,这些策展人上舞台做公开的讲座,我觉得是蛮有意思的一个实验。


Q: 这次主题是以“社会流动为”主题,为什么这次要选择这么一个题目?它跟中国现在当下,是不是比紧迫的,或者当下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把这个议题拿出来?


田霏宇:我觉得这个关键可能在这个英文,其实更像是移动性,它其实对品牌来说,可能很多讲的是如何从A点到B点,可移动性所带来的自由感,或者是自我实施的。但是这个词在英文里面同时也用到一些,比如说我们讲阶级结构,比如说这个社会到底有多少人是一辈子可以从底层到中层,或者中层再上一些,就是这样的尺度。而且比如说美国在50、60年代还流动性比较好,现在财富的分级化导致可能性还不如以前。我觉得很多方案,如果有一个缺点,可能很多是很字面的去考虑流动的问题,就比如说艺术家从中国到国外,或者是在某一个区域里面,从城市到乡下。但其实可能他们起这个主题更多是关于宏观人的角色,在社会中的流动,或者是一种变化。

Q: 其实就像双关语一样,原有概念放在里面,又把作为策展人可以深入去探讨的问题也放到里面。


田霏宇:因为他们的中心当然是从一个品牌的角度出发,其实是品牌体验的出发点,但是可以做成非常学术,里面可以做成艺术奖,其实是比较独特的点。其他品牌可能也会做一些跟体验有关的事情,这些其实做的都很抽象。 他们在全球当代艺术里面,其实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们有全球的艺术赞助,这样的艺术策略,其实都是在一起了。


Q:文无第一。今天我们却过来看总决赛,其实你们每个评委应该是不一样的,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田霏宇:对,我们一会儿开会都要讨论这个。确实是有一个框架,我觉得有一部分是跟具体的展览方案有关,还有一部分是跟他如何呼应这个主题。还有一部分是关于策展人本身的资历。


Q: 这次入围的5位策展人,其实他们都属于美术馆机构的策展人,或者曾经是美术馆机构的策展人。在您看来像这种属于机构的策展人,尤其在中国,相比于独立策展人,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


田霏宇:你看很多所谓机构策展人,其实在外面还会做项目。我个人认为,可能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是机构建设的阶段,有这样能力的人,有兴趣可以参与到各种机构的建设。之前独立策展人的系统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缺乏这样的机构,现在反而有那么多机构,但是最常问的问题是你有什么好的人推荐给我吗?而且一个好的机构也并不会说是完全阻挡员工在外面做一些自己的东西。



关于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


▲ 巨幅壁画作品《798地图》


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是继韩国、俄罗斯之后,成立的第6家品牌文化空间。这里基于798的独特艺术氛围,以“Creative Energy”(创意能量)为核心激发创意灵感,运用尖端科技碰撞当代艺术,凭思考发掘中国多元跨界可能性,激发设计师、艺术家、思想家和大众展开积极对话,以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和宏大格局拓宽人们对设计、艺术和环境的认知边界,而在通过丰富内涵与受众达成深层次交流的同时,更以卓越服务带来非凡体验,携手共创更加美好未来的愿景和理念亲眼可见。 


▲ 导览现场


整个展馆由798艺术区一座两层建筑改造而成,包罗空气净化系统、绿植玻璃墙、地热系统以及展览、公共区域和咖啡吧。建筑外侧,原生态的玻璃绿植墙和巨幅壁画醒目地耸立交融,创造出一幅充满自然生命力和城市移动能量的生动景象。巨幅壁画作品《798地图》以乌托邦式的风格,用艺术充分渲染了798艺术区的代表性建筑,使之在实现地图本身功能性的同时,又生动地描绘出交通与人的复杂关系。


▲ 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社会流动”展览现场


而另一个引人驻足的突破性装置,则是贯穿于入口和大厅的世界顶级空气净化系统。与之相连接的视觉显示屏能将净化过程通过艺术处理直观展示,使观众能够从容体会全北京最洁净的空气。与此同时,馆内大幅LED屏幕的空灵景象再辅以空旷空间,又营造出一种冥想意境,进一步展示出在燃料电池技术及未来清洁能源的畅想,呈现品牌对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的承诺。


如果你来到这里,在展馆一楼的“书吧”和“咖啡吧”还能享受一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惬意,在香浓咖啡和激荡心灵的书籍中,获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雅兴与从容。而作为激励交流和参与的多元化复合空间,二层更是观看艺术展览的理想空间。本次以“社会流动:预想众身之行”为主题的展览,用前卫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将流动性特质可视化,打破观众裸眼局限,展现出对当代社会及未来的深度思考。而“社会流动”这一话题,也正是此次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的策展主题。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Aleph 采访/Aleph Sophie 责编/Aleph)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邢丹文“爱之囚”

▲ 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 施勇“规则之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