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凤凰艺术 专访 | 连接,重塑城市未来空间与居民生活的共生关系

2017-11-17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建筑对话公共空间国际论坛 

2017年11月4日,“当建筑对话公共空间”国际论坛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临港联合展开幕仪式在临港新城顺利举行,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作为本次联合展的重头戏“当建筑对话公共空间”国际论坛,以“未来城市空间的艺术打造”为主题,为来宾呈现了一场具有“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的精彩论坛。席间诸多国际建筑大师及艺术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临港这一新型城区的未来空间发展形式,构筑兼具功能性及艺术美感的城市空间。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临港联合展展会嘉宾及建筑师合影

 “当建筑对话公共空间”国际论坛开幕仪式

▲ “当建筑对话公共空间”国际论坛现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知名策展人李翔宁、美国MIT建筑系前主任、教授,同济大学教授,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张永和、2017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来自西班牙的RCR建筑事务所Carme Pigem、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当代艺术家展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苏丹和首尔大学建筑系教授裴炯勇分别围绕“建筑、艺术与公共空间”的主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升临港空间品质、打造多元化城市空间魅力献言献策。


此次联合展还邀请到知名建筑师团队,通过构筑物传达空间艺术理念,阐释未来空间中的人与环境的多重互动关系的设想,精彩活跃的青年建筑师主题联展,以模型展和文献展的形式,展现更为年轻和开放的空间理念,为打造临港“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目标提供各种可能的设想。



▲ 展品林泉高致集实体图


▲ 展品“柔物▲ RCR建筑事务所Carme Pigem正在观看展品“云亭”


为了创造一个与传统空间不同的氛围和空间,我们打造一个能激发人们情感感官的空间,通过一年四季的变化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Carme Pigem


▲ 云亭实景图


精彩活跃的青年建筑师主题联展,以模型展和文献展的形式,展现更为年轻和开放的空间理念,为打造临港“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目标提供各种可能的设想。


▲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临港联合展展馆外景

▲ 青年建筑师联合展展厅布置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贺遵庆; 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局长关也彤;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陶明昌出席论坛。


对话 “凤凰艺术”

李翔宁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李翔宁,此次活动的主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知名建筑评论家和策展人,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筹)秘书长,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委员。


Q: 能否介绍一下“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和“临港新城与公共空间的未来链接”的策展理念?


李翔宁: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this CONNECTION连接,共享公共空间的未来”探讨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原因形成的断裂关系如何转化为连续开放、舒适可达的未来公共空间的形态。临港,作为卫星城市,其在地理上与市中心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何跨越这物理的距离,在理念上与上海未来保持一致,探讨临港新城特有的公共空间的未来形式。



我希望能够把展览作为一个城市更新或文化激活的工具,所以选择了“连接”这样一个策展主题,意在连接不同的区域、城市地段和不同背景的文化。尽管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区放在了上海浦东新区的民生码头,但市政府也希望对文化的影响不要局限于主展场,希望全市的各个区县都能有一系列活动来配合这个主展场的活动。



因此临港新城主城区滴水湖畔港城广场作为分展场就邀请我策划“临港新城与公共空间的未来链接”——“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合展,通过临港新城建筑大师空间艺术论坛、“艺术空间构筑物”揭幕和青年建筑师主题联展三部分内容多维度探讨临港新城未来艺术空间的可能性和延展性。因此我邀请了一批上海的青年建筑师来展现他们对未来城市和建筑的思考,他们在展区里呈现了三个大型装置,同时也与临港的户外空间和在地环境构建了很好的互动关系。



▲ 主策展人李翔宁向与会嘉宾介绍“艺术空间构筑物”

▲ 主策展人李翔宁向与会嘉宾介绍“青年建筑师联合展”


这些装置作品在概念设定和实际操作中都是跟“未来”有着紧密关系的,比如“云亭”项目里的建筑师就使用了3D打印技术对未来进行一种技术探索,而“柔物”项目则是讨论了建筑材料如何跟新型结构的形式结合去创造一个适合游憩和休息的空间,最后“林泉高致集”项目虽然使用了传统的木材,但在加工过程里使用了多层复合和机器人弯折的技术,这些都体现了未来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三个作品在文化中的意向非常贴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格调和形象,比如云、帐篷和林泉之志,青年建筑师们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在跟传统进行一种连接的动作,这其实是整个展览的策划出发点所在。


▲ 云亭夜景图▲ 同济大学教授,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张永和等嘉宾在体验展品”柔物“▲ 展品林泉高致集夜景图


Q: 你如何看待建筑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李翔宁:以前我们理解建筑都是出于一种功能性的考量,把建筑师的设计当作一种营造空间的手段,今天我更希望从文化角度来讨论建筑。那么文化其实分两种,一种是传统文化,一种是当代文化。我觉得当代艺术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力量,建筑师可以从这种文化的讨论中受益。比如,张永和之所以创作《寻找马列维奇》,本身就是从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了一种灵感,还有像柳亦春也是在与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使得他对于当代建筑的理解也跟以往不同。

 

关于使用艺术本身的语言,我们关注的是一种抽象化的艺术,与此同时,也给大众带来一些东西。因此不仅仅是一些高端的艺术,不仅仅是为建筑师或者是艺术家做的东西,而是使用有自己语言的东西,一个为公众服务的东西。

——张永和


众所周知,在西方传统的艺术史中的三大视觉艺术门类就包括了建筑、绘画、雕塑,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当代建筑涉及了更多技术的成分,我们把建筑认为是一种理工学科,对它的美学和文化意义探讨比较少。现在我觉得建筑师的作品除了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之外,它还可以再往前去寻找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使命感。比如建筑师可以从当代艺术的案例当中得到很多借鉴,同时如果建筑师能和艺术家有个好的互动合作,大家可以在交流中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彼此,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


▲ 张永和,《寻找马列维奇》,摄影:田方方


Q: 你如何定义“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李翔宁:首先是可持续城市规划,包括智能城市,或者生态城市;第二个是建造技术的突破,或者是节能方面的建筑实践;第三个是数字化的设计,包括机器人建造和从设计到施工、应用、工程管理的建造流程研究;第四个是历史保护和建筑更新,因为我们意识到当今城市发展的范畴内,不再需要进行无序的扩张或建造新城,而是在既有框架内重新思考我们的空间,对原有品质进行提升,而不是拓展新的空间。


▲ 青年建筑师主题联展,文献展

▲ 青年建筑师联合展”现场


Q:你如何看待上海的未来城市走向?


李翔宁:上海体现出的国际化和城市管理水平是在全国领先的,这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来说非常关键。与北方那种强势的文化风格迥异,我认为饱受海派文化浸润的本地建筑师们可以运用自身的柔性和理性,为上海创造一种更加注重文化与实用性结合的城市未来。

展望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艺术家展望


Q: 能否介绍一下你过去和建筑师合作的艺术项目?


展望:2011年,我第一次跟荷兰建筑师团队MVRDV合作的项目叫“假山叠坞”,考虑以积木状的元素打造一个“垂直村落”。有趣的是,项目之初我们发现台北的居民喜欢在楼顶加盖额外的房间扩大使用面积,荷兰建筑师以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养鸡养鸭,我就跟他们解释说因为亚洲的居住空间都很小,所以人们在不断地偷空间,而我们合作的初衷是为了借鉴在地生活的人民智慧。


刚开始荷兰人设计出来的空间都是规矩的方形,但我提议可以把空间概念变成打碎各种形状,就跟中国人堆假山似的,再把这些形状堆起来变成一个非常奇怪的建筑。在整个过程中,我试图把亚洲人居住街巷的自然生长的哲学,融入到西方人的那种规范工整的建筑设计思维中去,形成一个比较幽默的结果。当然这个项目只限于模型,在台北参与了一个展览的呈现,并没有在实际空间里去实施出来。


▲ 假山叠坞

 

我去展老师工作室参观的时候,发现不锈钢材料对我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这是展老师通过不锈钢把真的石头拓出原本的机理和形状,形成了这样的假山,这个假山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独石”的形态,通常建筑意义里假山是人能钻进去的,是空间的概念。


——柳亦春


2015年,上海红坊的首届“1+1空间艺术计划”邀请了我和建筑师柳亦春携手共创《蛋糕卷围城》和《花草亭》两件作品,创作源于对历史街区的乡愁和城市建设的思考所起,经数月思想碰撞,在不断寻求雕塑与建筑之间的视觉平衡和内涵融合中孕育而生。在《蛋糕卷围城》中,观众行走在左手是温润的土墙,右手是冰凉的不锈钢墙形成的通道中,温与凉透过人体而中和且中庸。


做为唯一有灵性的生物本身与土墙、不锈钢墙之间,正如一块好吃的蛋糕卷,隐喻我们这个时空段共构的一个自然结构场,一座蛋糕卷式的围城;《花草亭》则是一个暗喻支撑与覆盖的空间,是人类有意识地建造的最基本的建筑语言,它的原型可追溯到劳吉埃尔德的“原始棚屋”,它意味着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遮蔽需要,它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永存的纠结……或许这恰好意味着都市的困境,自然因为人工的力量得以悬浮在空中,仿佛成为另一种物质。一个美丽的困境。


▲ 艺术家展望在《蛋糕卷围城》作品内


▲ 展望,柳亦春,《蛋糕卷围城》

▲ 展望,柳亦春,《花草亭》


Q: 你如何看待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展望:我认为现在的建筑充满了过度设计,我们看到的都是人工建筑,它没有生命的气息,也没有人性。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你会看到房地产商不断委托建筑师去设计相似的建筑体,使得不同的城市变得越来越雷同。在西方国家这种情况要好一些,他们有很多传统建筑,旁边偶然会出现一个现代的建筑,这样的情况还可以接受。在中国我们找不到传统建筑,目光所及全是现代建筑,都不大适合人居,人待着很不舒服。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老百姓迁走,然后找一个特别有名的建筑师给城市设计很多现代建筑,真正进去居住的感受是非常不人性化的。


我是艺术家也是雕塑家,我看世界有我固定的角度,不是从规划建筑的角度,从我自己创作的角度来看,我们搞艺术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体验生活。


——展望


总的来说,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或者行走都比较关注和欣赏那些把设计融入生活的建筑,它们是设计师和居民一起不断地去跟生活妥协、协商的结果。这样的作品既体现了住户的需求,又有建筑师的设计在里头。我觉得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应该在脑子里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以往在大学的学习更多注重空间造型理论和建造技术的方法。但其实艺术的训练跟建筑的训练是不太一样的,你要观察生活,然后从生活中去提炼。所以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跟建筑师、设计师不太一样。


Q:你认为未来的建筑和艺术将如何结合?


展望:我希望建筑跟艺术的结合不要局限于某个建筑师跟艺术家的项目合作,而是让建筑设计跟艺术思想结合。不是你在这设计个房子,在那设计个房子,不是去彰显建筑师的理念和艺术家的观念,而是注重于建筑本身跟人性的关系,我觉得这是未来建筑要考虑的。这个领域应该少一些行政干预的规划,多一些田野调查和日常生活的观察,可能更有利于吸收文化的养分营造一种自然的生成和发展。


▲ 上海港城广场,临港新城滴水湖俯视图


展览信息



当建筑对话公共空间——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临港联合展


主 办 方 :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管理委员会

协 办 方 :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承 办 方 :上海展博置业有限公司

策 展 人 :李翔宁、姚微微、方昕

开 幕 式 :2017/11/04,13:30

展览时间:2017/11/04 - 2018/1/15

展览地点:临港新城滴水湖畔港城广场(环湖西二路88号近海港大道)



(凤凰艺术  报道上海  采访/丁宁 责编/芒果儿)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被仪式化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

▲ 丹·格雷厄姆 — 精选辑

▲ 胎记-琴噶个展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