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凤凰艺术|先锋学者齐聚第20届国际盛会:“意识重塑”聚焦央美

2017-12-04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国际研究会议|意识重塑 

2017年11月2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德稻教育联合主办、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引进承办、科技艺术先锋Roy Ascott教授创办的第20届国际研究系列会议“意识重塑:后生物时代的艺术与意识”盛大召开,先锋学者齐聚国际盛会,成为科技艺术理论与思想碰撞的殿堂,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意识重塑大会创办人Roy Ascott教授作为新媒体艺术先驱,也是林兹电子艺术节首个远见先驱奖——金尼克奖的获得者。 自创办以来的20年间,意识重塑大会已经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艺术和科学技术和意识的高端国际学术论坛,汇聚了众多国家的艺术家、设计师、表演家、音乐家、作家、科学家和学者,曾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英格兰、埃及、德国、希腊、挪威、葡萄牙以及威尔士等等。


国际新媒体艺术先驱、艺术家及理论家、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星球学院创会主席、 德稻新媒体艺术大师 Roy Ascott(罗伊·阿斯科特)

 

作为央美首届EAST-科技艺术季的重要组成单元,引入本届意识重塑大会和Roy Ascott教授的博士教学工作坊,是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延揽全球顶尖人才资源、建立艺术与科技交叉创新平台的有利措施,同时也是推进北京科技文化创新建设、探索艺术引领时代的结构性举措,这种务实的探索将进一步拓展北京市的国际文化的形象。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致开幕词。邱教授表示,当大家在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科技艺术、艺术与科技等概念中彷徨的时候,20年前,大师Roy Ascott就用简洁的理念创办了意识重塑研讨。 2012年邱教授作为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曾与Ascott教授有幸合作,而这次中央美院能够启动科技艺术季,用尖端的讨论,将整个艺术与科技的思考带入一个新的层次。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

 

在德稻教育执行董事蒋岚带领下,意识重塑大会的重要与会者集体向观众致意。 Roy Ascott教授首先致谢中央美术学院,并期待央美引领整个领域开拓视野,而今天只是一个开始。他展示了20年前艺术重塑大会第一次出版的会刊,并指出:一些思想者当时只是刚刚的进入这个领域,而现在的他们在世界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个团体似乎创造了一种跨界的科技伦理学,并且不断拓展。


▲德稻教育执行董事 蒋岚 

 

两天的时间里,发言者群星闪烁,包括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荣誉教授、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的成员 James K. Gimzewski 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电子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硕士项目主任 Edward Shanken,国际知名媒体艺术家,奥地利林兹艺术与设计大学界面文化项目负责人 Christa Sommerer,独立媒体艺术家、福塔莱萨大学 LIP 创新建模实验室主任、CrossLab 研究总监 Clarissa Ribeiro女士,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MRes 数字艺术与技术学科带头人、 i‐DAT 成员 Gianni Corino 教授 ,德国建筑师协会授权建筑设计师,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Claudia Westermann,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i‐DAT.org 研发总监、星球学院主讲师、跨媒体艺术教授Mike Phillips,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魏颖,泰国易三仓大学产品设计学院高级讲师,普利茅斯大学星球学院在读博士Tommaso Maggio,Sci‐Art 项目创始人、国际知名电子艺术家 Terry Trickett等,以及一批年轻的学者和研究员。

 

学者专家们方向各异,大会的思想与技术跨度极大,比起其他专业会议,颇有广阔无疆之感。关键词包括意识扩展、意识编曲、梦境、沉浸体验、仿生建筑、镜像神经元、食肉位菌植物、第二网络的控制学、自组织临界理论、语言学等等,从中即可感受到科技艺术本身议题的宽阔与巨大的潜力。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系的荣誉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工程学院成员James Gimzewski博士介绍了自组织临界理论,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某些复杂的工业系统消除了人的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可预测性很强;但另一种体系是互动性的复杂,在有规律和混乱之间摇摆,而临界状态的系统可以互相沟通。人对此其实并不陌生,因为最顶端的自组织临界系统就是人的大脑。这种系统的应用可以使人工智能进行越来越复杂的活动。社交媒体、地震、古典音乐、脑电波,颇多领域都可以应用这个概念。


James Gimzewski最新的项目包括研究分析鸟语、将两个大脑相连同步等。他当前研究的内容包括生物系统的纳米机科学,自动式转化网络的仿造物。意即用于仿制大脑皮层和细胞的生物机构。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荣誉教授,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的成员 James K. Gimzewski 博士

 

有不少学者的探索都与音乐相关。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电子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硕士项目主任Edward Shanken 将“扩大有意识的知觉”看作自己的任务。他提到在历史上,人们曾通过音乐和致幻剂的作用扩展意识,令人进入冥想状态,增强体验,甚至通过梦境的过程来实现。它与萨满有很多共通之处:萨满认为意识的运作实际上是生命的全部意义。那么如果意识能够扩张,那么一个萨满就可以穿越很多层的现实。他的实验包括用人的脑电波创作音乐,这种音乐实际上是从人自己的身体和乐器之间同时奏响出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电子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硕士项目主任 Edward Shanken

  

长期与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技术应用部门合作的Willard G. Van De Bogart教授介绍了关于音乐和意识编曲的研究。他首先展示了全球最古老的乐器“吼摆”、宇宙星云在地球覆盖表面产生的裂缝,以及澳大利亚乌鸦幼鸟的声音。通过以氮氧化物和氨基酸为主的分析,我们审视自己,以电子工具来直接表达意识。他连接起了宇宙中的意识、星象学、量子科学、外星语言学等。这并非漫无边际:已经有物理学家讨论星体之间的沟通,而微观到个人,我们依然需要反观自我。


Bogart教授展示了纳米级的大脑几何模型,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蛋白质与音乐结构对比,以及细胞编曲的实现。蛋白质、电磁场今后便都可以发出声音了。最终,它与古老的宇宙学,以及原住民的经验联系起来。

 

意识重塑必然包含人类对自身的重新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讨论尖端技术的同时,文化差异、古典艺术都被引入,当代人的自恋心态与西方当代艺术立足的哲学体系都有学者进行了诚恳的反思,来自不同文化的学者们,已共同意识到“个体自我”这个朴实出发点的重要性。

 

德国建筑师协会授权建筑设计师,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副教授Claudia Westermann教授介绍了“第二网络的控制学”,又名“愉悦对未来的思考”。她指出,科学概念被大量引入到中国,但大家也许并没有结合中国的背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现在,她开始涉及建筑的哲学概念,这令她更了解中国。从笛卡尔开始,西方哲学割裂了行动和思维,理论建立在激进的怀疑基础上,一面总结身体和心灵、思想之间的关系,一面扭曲。而参考中国艺术的卷轴等形式,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与西方以上帝和神为中心不同。这和毕业于普利茅斯的Tommaso Maggio博士不谋而合。后者认为,设计师首先必须了解对象的历史。Maggio的研究渗透了泰国的文化,通过在泰国的沉浸性的体验进行。他开发的框架以身体为核心,让身体成为一个自我反馈的中心,让人们在参与中产生自我的信心。

 

▲ 德国建筑师协会授权建筑设计师,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Claudia Westermann▲ 泰国易三仓大学产品设计学院高级讲师,普利茅斯大学星球学院在读博士Tommaso Maggio

 

国际知名艺术家Christa Sommerer介绍了电子艺术方面的研究。受到幼儿成长中“镜像阶段”的启发,他借鉴了人产生第一个自我意识的瞬间,引入镜子的作用。神经科学中有“镜像神经元”,可以被自我激发,它本质是帮助人去理解其让人的感受,并且根据自己的经历预测他人的行动。从互动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目前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合成可以应用于艺术创作,甚至通过表情分析,奥巴马的讲座可以被虚拟出来,人的肖像也可以重构。他的作品叫做《苍蝇镜子》,让人能够和自己的影像互动,而影像是由虚拟的小苍蝇组成,永远在变化。它来自西方文明中的速朽理念,又结合了当今人们的自恋心态。在实验中,他在尝试借鉴三联画,表达现在、过去、未来。

 

▲ 国际知名媒体艺术家,奥地利林兹艺术与设计大学界面文化项目负责人 Christa Sommerer

 

生物、电脑等领域的技术给人改善自身幻境带来了激动人心的可能。来自中央美术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研究员、Pan-bioart Studio创始人魏颖女士介绍了“自然混合建筑与生物学”,将生物学与建筑融合,令人可以畅想花园城市的概念。植物和建筑之间不只可以进行物理性的混合,Jo还介绍最新的仿生学应用。德国建筑结构设计学院根据海胆的形状设计了建筑原型;一些动物的骨架也可以提供参考。基于电脑计算、3D打印、机器人技术,我们可以使用新的材料,实现真正的混合,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机制:生长、适应、应激、再生、繁衍、稳定、新陈代谢。这些,都能被建筑所学习,带来自愈裂痕的生物水泥、生物打印的丝绸亭子等新尝试。

 

▲ 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 魏颖

 

回到古老民族的文化习俗,独立媒体艺术家、福塔莱萨大学 LIP 创新建模实验室主任、CrossLab 研究总监 Clarissa Ribeiro女士分享了她20年的研究成果“自我移植食肉位菌植物”,居然与食人族的概念有关。对于巴西食人族来说,“食肉”是他们抵御欧洲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人是由分子结构和基因组组成的。她带领观众想象,将国际名人的微生物组织移植到别人身上,比如好莱坞的明星、政治家,国际大公司的CEO、诺奖的获奖者等。用摩尔定律的概念,实现一个基本物质层面的信息交换。这并非天马行空:在咖啡的集中种植地,科学家有发现小虫子和兵运产生基因交换的现象。

 

独立媒体艺术家、福塔莱萨大学 LIP 创新建模实验室主任、CrossLab 研究总监 Clarissa Ribeiro

 

既有的艺术体系与社会结构要适应科学和技术的新发展,需要从哲学层面进行顶端的统筹,已有学者借助实验、行为艺术等方式,构建模型,进行探讨。这部分对读者和观众是最务虚的;从学科角度看来,却是提纲挈领的。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MRes 数字艺术与技术学科带头人、 i‐DAT 成员 Gianni Corino 教授介绍了“事物性的装置”。这些功能性的装置,和物联网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他指出,现在连上物联网的物体已经超过全球人的数量,物联网的装置比网民数量要多。通过“事物道具”,人们在桌面游戏上开始互动,能够发明并练习一系列的可能性,发现人人之间的模糊性,以及人人之间的交互的不确定性。他将道具接入物联网中,成为行为艺术的表演道具,打开了新的讨论空间,重新设计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一切工具都具备自主性和表演性,传统的西方线性二元思维不再适用。

 

▲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MRes 数字艺术与技术学科带头人, i‐DAT 成员 Gianni Corino 教授

 

此外,年轻的学者们也带来了各自的议题。Andrew Buchanann介绍了短暂觉知,这与看待时间的整体方式有关,从软件、接口、界面、多媒体、动画等等创作角度进行了讨论;Aleksandra Raonic提到了她在苏州一所大学做的 “不确定性架构实验建筑思维的教育过程”实验;Minka Stoyanova介绍了视频提取的思路、语言的沟通的系统,以及人类跨越符号的可能性;Rae WU介绍了教育虚拟现实,包括意识流的研究;Wren Nishana、Eric Lesdema、Frank Cong等人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包含了语言学、材料、噪音问题等多方面的思考。

 

John Bardakos带来了关于艺术家和计算机的艺术对话,以及关于数据和逻辑的悖论反思,是最具批判性的发言者之一。他指出,用二级的网络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待,仅仅是自我参考、自我观察,最终会导致数据和信息的无限循环。他提到了Epimenides的撒谎者理论、Russel悖论、Godel不完整理论、递归理论、二级控制论等,深刻地质疑了把数学上的崇高体验移植到人工智能计算系统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017年11月7日至12月7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EAST-科技艺术季”邀请来自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荷兰以及中国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顶尖大学、艺术院校、艺术机构、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通过两个顶级学术会议、三个国际工作坊、系列重磅跨界讲座,展开一场头脑风暴,探讨技术与创造的关系,既包含丰富深刻的理论探讨,又引入直接的产业实践交流。

 

本次科技艺术季标志着中央美术学院面向未来发展,注重科学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EAST”战略(Educatio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正式启动。该战略依托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旨在建立全球顶尖科技艺术创新平台。本届科技艺术季正是该平台推出的首次盛事。

 

EAST-科技艺术季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

 

EAST-科技艺术季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科技艺术教育联盟,以促成艺术和科技领域中新观念的传播;科技艺术谱系的梳理与理论建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的应用;创新工作模式的学习和推广;促成科技研究者、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创新型企业等诸种创新力量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联合世界各地的富于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个人与机构,汇聚全球智慧,让新科技和新艺术惠泽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EAST-科技艺术季标志着EAST战略的正式启动,在业界及全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将来,EAST-科技艺术季将作为一年一度的系列盛事,成为北京市著名的文化品牌。

 

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关于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是2015年首批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院校,也是13所高校中唯一的一家艺术高校。


该中心采用“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机制,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突破原有科研机制和教学机制的瓶颈,更多地探索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朝向未来的“研、学、产”相联动的机制,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构两个“1+4”模式,其目标一是打造北京视觉文化系统、提升北京视觉文化形象,并融入北京市的文化发展战略;二是以“视觉北京”为蓝本,引进国际知名大师,带动北京相关专业高校的“研、学、产”建设。


在内容上,包括4个板块:“空间北京”、“图像北京”、“时尚北京”和“生活北京”;在组织和架构上,由中央美术学院牵头并搭建“研、学、产”平台,带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4所北京市属高校实现资源共享。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责编/芒果儿)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被仪式化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

▲ 丹·格雷厄姆 — 精选辑

▲ 胎记-琴嘎个展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