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凤凰艺术|张培力、高名潞等故友怀缅耿建翌:他为当代艺术树立了一种方式

2017-12-08 高名潞 凤凰艺术

 耿建翌 

2017年12月5日,著名当代艺术家耿建翌因病逝世,享年55岁。耿建翌生前曾说道:“我们这代人在文革中长大,从小没受过什么好教育,这么多年也没有做出什么真的成就,却浪得不少虚名。现在要走了,就不要在这个世界上献丑了,还是走得干净点好。”这番话让世人对他艺术生命有了重新的认知。身为挚友的高名潞执笔抒文缅怀言语字句却多了份伤感。耿建翌的故友纷纷撰文纪念,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张培力、高明潞、高士明和余德耀对耿建翌的撰文纪念。


张培力纪念耿建翌


【让我们把对他的怀念深深地留在心里】


▲ 艺术家耿建翌与他的朋友们


2017年12月5日19时21分,老耿平静地离开了我们并已于今天下午火化。老耿生前嘱咐,不要有追悼会,不要有任何形式的追思会或悼念活动,他希望安安静静地走,不要打搅朋友们。为尊重老耿的意愿,我们直至现在才发布这一信息,敬请朋友们体谅,同时,也请媒体不要打搅耿老师周围的亲朋好友,不要做任何相关采访和报道。


感谢所有在老耿病重期间关爱他并给予他各种帮助的朋友,让我们把对他的怀念深深地留在心里。


张培力

2017年12月7日


高明潞纪念耿建翌


【高冷君子耿建翌:

他给当代艺术树立了一种方式,而非某种标签】


▲ 1988年耿建翌(右五)在“黄山会议”和高名潞等人的合影


这两年我心里一直想去看看耿建翌,但听说他做过手术后一切都好,且近年还做过展览。所以,总觉得会有机会,就没有下决心去杭州看他。但是,今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怀念。


耿建翌是我最尊重的艺术家之一。不仅因为他创作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某些最重要的作品,也因为他是最有尊严的艺术家,他不看任何脸色,不论是政治的、市场的、还是人情的。他疏于交往,性情高冷,但却是钟情君子,他把尊严和艺术看的最重,忠于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在这个世界上,耿建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够作自己的中国艺术家。


他一生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媒介,但不是出于新奇时髦,而是出自自己的天然心性。八十年代末期他放弃了已经很成功的绘画,转向更善于表达身边感受的、随机性很强的艺术方式。这些作品并不高调,似乎也不宏大,但机智而真诚,无法用既有的类型界定,但它们是最鲜活、最有自己血脉的当代艺术,耿建翌给当代艺术树立了一种方式,而非某种标签。


记得1985年在浙江美院对面的一个黑暗的招待所里,第一次和张培力、耿建翌见面,九十年代曾去杭州与他和培力在平湖秋月聊天,去他的家看他的作品,我享受和耿建翌见面时听他倔拧而机敏的谈话。想到到他寄给我的信,幻灯片、草图等,还有在杭州时他送给我小儿子的《玩具总动员》的光盘,可现在这些都成了遗物,我这让我顿时泪眼朦胧...


老战友,去天堂的路上,你一路走好!


高名潞

2017年12月7日


高士明纪念耿建翌


【一个独特的人

不需要任何人为他盖棺论定】


▲ 耿建翌,《灯光下的两个人》, 布上油画,117×154cm,1985


老耿走了。


对他来说,这一定是个解脱。六年来的病痛与虚弱,他已经遭受了太多的折磨。

最后一次手术前,我去看他,他约我单独见面。那一次,他的消瘦让我震惊,准确地说是瘦小。他被搀扶着走下楼,步子很轻很慢,他坐在沙发上,讲话的声音也很轻很慢,这已经不是那个帅气的风流倜傥的老耿。

老耿在我印象中的标准照,是在1990年代初,似乎是《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他的整版肖像。半隐在烟雾中的老耿难掩一股潇洒俾倪之气。

我读书时,老耿和培力是我们的传奇。这里的“我们”,是指当时浙江美院一批受到培力老耿影响的年青一辈不安定份子。这些人中有些后来成名成家,有些离开艺术圈不知所踪,但在当时都是同样的真诚。

▲ 耿建翌,《自来水厂》, 装置模型, 1988


第一次真正见到老耿是在他翠苑的小房子里。现在想来,那是老耿创作上很重要的一段时光。我和老邱、美纯小心翼翼地翻看着老耿的工作档案,看到他为穿衣、吃饭、行走编制说明书,用众多琐屑的、无意义的规则呈现出规则的荒谬,那是中国艺术中最初觉醒的生命政治;看到他画面中对于复制、消逝、损耗、腐蚀的偏爱,那是对信息与媒介的本能意识;看到他对表格、证件和文件的挪用,那是对于身份和微观政治的直观与敏感。

而在此之前,他还创作出了中国第一件微观政治作品《自来水厂》,那是一个关于监视与观看制度的拟像空间。作为画家,他更是贡献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形象。他的《第二状态》或许也是人类的第二状态,向我们揭示出——我们的面孔就是我们的面具。

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他的细微洞察、本能反应。


▲ 耿建翌,《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1985


第一次看到老耿的作品,我就断定这是一个天生的病人,一个卡夫卡式的病人。只有敏感的心灵加上孤绝的意志,才能成为这个病人家族中的一员。这一疾病来源于里尔克说的那种生活和作品之间总是存在着的古老敌意。所以老耿的作品几乎都是一种病理性创作。他凭本能自然行事,所谓理性只是他近乎荒诞的一丝不苟。他的作品本质上是一种“耿式症候群”。

老耿身上有很浓重的虚无感,但是决不颓废,我想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好奇心。虚无和好奇,这对内在的矛盾统一在他身上,构成了他最动人之处;再加上超出常人的敏感和玩世不恭的洒脱,成就了他作为艺术家的品质。

我跟老耿并没有太多私交,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日间反而有些疏远。对他这个人我由衷地欣赏和尊敬,甚至单方面有些亲近,但是我们的道并不相同,尽管我们都对现行的艺术圈子感到不满,尽管在佛学等许多方面我们很谈得来。

前些日子去医院看老耿,已经是他的弥留之际,昏迷中没有任何交流,雪白棉被下的身体单薄得令人心酸。现在想来,上半年手术前的那次,应该是我们真正的最后一面。

“五年前那次,什么都没交待就上了手术台,其实很危险。这次再做,医生都说希望不大,很可能下不来了,所以有些事情要先交待好”。他说得很慢很从容,很有些云淡风轻的意思。他交待的事情其实也很简单:不开追悼会,不做遗体告别,不开研讨会,不做展览。

按照我对老耿的理解,他对后事的态度在我意料之中,但是他所说的理由却令人动容。“我们这代人在文革中长大,从小没受过什么好教育,这么多年也没有做出什么真的成就,却浪得不少虚名。现在要走了,就不要在这个世界上献丑了,还是走得干净点好。”这番话说得同样很慢很从容。

老耿的家事我只是依稀有些了解,但我想在他一生中,家庭之情应该不如朋友、师生之情。他们这辈艺术家对家庭都有种本能的隔膜,或许是因为年青时的叛逆导致了后来的冷漠。老耿艺术上的想法大概不会与家人分享,但是近六年的病中陪伴却足以让亲人成为朋友,这对双方无疑是美好而幸运的。

“我不会去参加遗体告别,我受不了这个。”在老耿昏迷后的一次探访中,群哥说:“我们哥俩儿以前交流不多,可是这五年,我们聊了很多的天,知道了彼此许多事,我们过得真是很开心。”说完这句话,群哥突然双手掩面,失声痛哭起来。培力蹲下去,抱着他的肩膀说,“没事,我替你去”。那一刻,两个中年男人的拥抱让我落泪。

在诸多朋友中,培力对老耿的兄弟之情最是令我感佩。三十年来艺术上一路同行,生活上不离不弃,培力始终把老耿的事放在自身之上,这些年老耿生病,培力对他更是如同兄长般疼爱,让人看着既温暖又心酸。


▲ 耿建翌,《第二状态》,1987,图片来源: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


老耿走了。

他这一生想必也有恨他、怨他和看不惯他的,但是有爱他的女人,有永远在身边的兄弟,有真心爱戴他的学生,关键是做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成功与否,这一生值了。

老耿是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更是个独特的人。


高士明

2017年12月7日


余德耀纪念耿建翌


【后会有期】


▲ 艺术家耿建翌与他的朋友们


我们曾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也相互期待,一起期待到常州中医寻到不死药。前不久到杭州很想见见面,才知道你进了ICU。没有比我更能理解你的病痛,恭喜你解脱了,黄专也金蝉脱壳了。我比较贪吧!看看我爱的家人与事业我还是很努力要挺住。


老耿,我们见面不多认识也有近十年。但你是我很敬重的人。希望你在哪处继续创作,将来见面我第一个收藏你的作品。天堂里必须有藏家嘛不然艺术家就寂寞了。希望我们不要太早见面,给我点时间完成未了之事。后会有期!


余德耀

2017年12月7日


艺术家耿建翌长眠于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44tjn4h1&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耿建翌纪录片《断崖龛》,视频时长:5分39秒,建议在Wifi下观看

▲ 艺术家耿建翌(1962-2017)


耿建翌,1962年生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1985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在中国“八五新潮”时期,耿建翌作为中国最早的先锋艺术家之一,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之初,就已经崭露头角。


1986年,他与张培力、宋陵、王强、包剑斐等艺术家发起艺术团体“池社”,成为中国最早的观念艺术团体之一。同年完成《杨式太极》、《绿色空间里的行者》、《国王与皇后》等公共行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耿建翌完成《自来水厂》、《第二状态》、《表格和证书》等先锋作品。九十年代,他将制表方式延续至《婚姻法》、《确有此人》、《计划生育》等作品,并涉足摄影、录像和装置制作。除此之外,他积极策划“同意1994年11月26日作为理由”、“45度角作为理由”,并协助“超市”展画册编辑。


作为“八五新潮”的前卫艺术运动中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耿建翌便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声名鹊起,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试图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来助长这种抵抗——包括各种形式的绘画性转绎、着色、拓印、摄影、和影片式转换,化学变化和文本并置——这些显著的隔离效应使得达至确切意义的努力被不断削弱。1989年以来他的作品广泛展出。耿建翌的工作特征在于对各类现形式进行毫不妥协的抵抗。


90年代,耿建翌发起的明信片展“同意11月26日作为理由”和“45度作为理由”成为中国观念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耿建翌是中国当代艺术之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的很多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而且他延续了这种开拓,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他既以此为作品的目的也以此为作品的方式。于1993年与丁乙,李山,王广义,王友身和余有涵等艺术家参加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当年也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


▲ 艺术家耿建翌(1962-2017)


今年5月,第11届 ACC 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中,耿建翌获得“年度艺术家”大奖。在颁奖礼上,耿建翌因身体状况,未出现在现场,奖项由其好友、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张培力代领。耿建翌的视频出现在颁奖现场典礼上,他说:


“如果我没有学艺术,我对生活的观察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地步,我的生活也将由此变得空白,所以我由衷的感谢艺术。”


众人现场涌动热泪,在耿建翌的获奖感言视频结束之后,张培力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向大家透露当天下午询问耿建翌,如果获奖时,他最想说的是什么,耿建翌说了三个字:“爱你们!”


(部分图文来自微信朋友圈)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芒果儿  责编/芒果儿)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被仪式化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

▲ 丹·格雷厄姆 — 精选辑

▲ 胎记-琴嘎个展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