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潮流是用来被反的,不是跟的

2018-01-08 张未 凤凰艺术


 生长力 

近日,上海浦江华侨城新一轮十年公共艺术计划正式启动。作为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公共艺术项目之一,自创立以来,“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秉承独立的学术立场和广泛的社会认同相结合的标准,吸引了众多在海内外颇有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参与。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的相关报道。



《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浦江华侨城新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央美讲座》

2018年1月4日18:30

中央美院雕塑系


                

胡泉纯:


大家新年好!这是2018年第一场讲座,我们非常的荣幸的邀请到隋建国老师、琴嘎老师、卢征远老师、张未老师来做央美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的“首讲”。公共艺术最重要的是参与性、交流性和互动性,那么我们未来希望通过不断的开展这样主题性的讲座,跟大家共同探讨公共艺术未来可能有的新姿态和新想法。

 

▲ 艺术家胡泉纯在《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


卢征远:


今年是新一轮“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第一届。10年前,隋建国老师与黄专老师就在浦江华侨城,实践了前10年的公共艺术计划,先请隋老师介绍一下之前10年的发展。   


▲ 艺术家卢远征在《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发言


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的第一个十年



▲ 艺术家隋建国在《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


隋建国:总的来说这个计划开始于10年前,2007年的背景是中国艺术市场井喷。拍卖公司不停的把艺术家的绘画价格往上推,所有的资金都在进入艺术圈,开画廊在798,大家信心最足的时候,所以这个背景下,在上海的“浦江华侨城”计划开始做公共艺术。华侨城是央企,是最早介入当代艺术的央企,而且是最早收藏当代艺术的,所以他们在井喷的时代他们信心十足。


正好当时深圳OCAT美术馆馆长(黄专)找上来专门接洽这个事,我就成为第一个进入这个项目的人。计划是要开发10年,我们就说做10年,我做第一个开头,后面每一年一个艺术家。


凑巧我其实15年前有一个想法那是92年,想找一个地方做一个一生的项目,当时的老板特别有兴趣。后来就是(在浦江华侨城实现的)《偏离17.5度》。这个计划我要做一生,每年过来立一个铁的方柱子,那就意味着每年都有一个在公共空间里实现的作品展。


▲ 隋建国,《偏离17.5度》


当时就叫“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叫“新十年”原来是浦江新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后十年就是从2017年开始是换了新的策展人了,所以有了一个在10年公共艺术计划有一个前缀叫“生长力”。就是说这些作品是要生长的,黄专比我小两岁,他当时觉得后面10年应该更新换代,希望策展人也换代,艺术家也换代。


前十年艺术家我是第一个,汪建伟,林天苗,徐振,江杰,展望,古文达。黄专觉得开启新一代,新策展人+新艺术家。但第十年的时候黄专去世了,第十年展览于是变成九个人回顾,大家用回顾纪念一下(黄专)。


实际上去年卢征远和张未两个人,当然也不是说年轻策展人,新一代策展人不如老的,必须俩才行。而是说应该有一个新的方法,这一次方法就是一个是艺术家出身,还有一个理论性特别强。新时代我觉得跟我们那十年是不一样的,那十年基本上是把功成名就艺术家搜罗过来放上就行了。


新十年应该有不同,一方面是要从年轻一代,新一代,新二代找艺术家,另外一方面就是要跟社区结合更密切,因为越大牌艺术家越跟社区结合不密切,自己个性太强。跟上海跟浦江新城这个地方结合更密切。


现在看来从2017年11月上海西岸博览会期间,就是“双十一”开启了新一个十年就是“生长力”生长力是说继续生长,生长不是说老树生长,而是说要有新的树生长起来变成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要不停的长这样才尊重未来。而且我觉得2017年这个头开的特别好,好就好在正好跟西岸博览会形成一个对比,上海很赶时髦、很酷、很国际化,我说的国际化是指太符合国际潮流。


我本人认为潮流是用来被反的,不是跟的,当一个潮流出来你跟的时候那个潮流就过去了,所以你应该反它才对。我觉得浦江新城新生长力这十年,可能就是要跟上海西岸反一反,而且我觉得2017年琴嘎这个作品还真是特别明确,就是真正跟华侨城这个地方环境、地面扎上根。


因为浦江新城这个地方不是美术馆,有室内空间但主要是外部空间,主要就是一个公共空间,你的作品任何人作品放在这里真的需要考虑跟地面,跟空间的关系,而且是跟上海气氛的关系,你是对抗也好,是符合它也好。


浦江华侨城这个环境很有潜力,我认为琴嘎挖掘是很好的,让你想到其实还有那么多需要挖掘的,而且他的做法也给后面九个艺术家开启了一个挑战。未来可以不只是单人的公共艺术展,还可以是双人展,或其他群展形式,但无论如何,怎样想办法跟地面跟气氛,跟上海形成对话,这就是提出了一个标准。我是因为经过前10年在看这新的一年,我感触就很深,我想说的就这些。


《胎记:琴嘎个展》的简介



▲ 艺术家琴嘎在《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发言


琴嘎:首先我非常荣幸得到两位策展人卢征远和张未还有隋老师的信任,“新十年”是第一个出场。我的方法是回到个人的一个视角,就是我所经历的我称之为极端的个人经验,能不能跟公共空间产生一种有效的连接。从极端个人性出发,去抵达一种公共性。


其实上海就像刚才隋老师说的,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很多画廊、美术馆、博览会完全是一个全球化模式的地方。我是反对艺术与地方生硬的嫁接的。这10年我把很多的时间花到在一些不同地方的实践,受益匪浅。


这个展览我称之为算是一个“项目”——它不是一个常规展览就是一成不变的,在这半年多时间里作品是有一种变化,当然就是回应这个生长力这个概念。“生长”我特别喜欢这个概念,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是一个鲜活的,是从生活里面能够汲取一些鲜活的标本,这个标本是活的。


“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我其实更愿意说是艺术中的公共性与生长性。就是我们通常说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好像是永久性的,在这里面我觉得是一种临时性。当然社会性非常重要的,但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如何落地,生活当中很多具体性的经验和实践。公共艺术不是一个概念出发,或者一个所谓的观念出发,而是从个人强烈的经验出发。


因此我这次的展览叫“胎记”。我觉得这是非常个人性,生理性的东西。个人胎记能不能在公共艺术上出现一个胎记,让它成为社会性的胎记,跟大家都有关系,成为公共艺术,而不是非常个人化的,自言自语的那样一种艺术。


▲ 琴嘎个展,《胎记》


我的经历是这样的,我简单说一下。我16岁之前是在内蒙长大,16岁来北京上学一直到现在。那么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尤其是这十年,我基本上游走于农村还有都市还有牧区。在这里面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把这三种在我身体上产生一些感受或者是反应。当然我觉得是用一个雕塑或者是一个装置的方式在这个空间里面实现出来。


首先我觉得浦江华侨城对于这个项目在我经历当中是极其给力支持的,就是所有想法都没有被干涉,都是大力支持所以才得到了这么一个有效的,这是往下挖干什么都行,给我一个充分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这次创作,我的出发点就是这几块从人类诞生到成长,到一个犹豫徘徊最后我觉得走向死亡,大体是涉及这样一个,从我97年毕业一直比较关注和关心的这么一个话题出发。

    

卢征远:我先描述一下展出的作品,《丛林》是水泥制作的马蹄,大概有100匹,如同奔马一样,倒置过来安放在草坪上。


▲ 琴嘎,《丛林》


《诞生》这件作品是在华侨城挖了一个坑,把挖出来的土环形围绕在坑周围,里面放的是煤,还有煤做的一个婴儿雕塑。


▲ 琴嘎,《诞生


《徘徊》使用的水池是原来就有的,利用水池与水面的关系放了一个充气皮划艇,上面放着一个标本的羊,会随着微风在水面浮动,有一个徘徊感。


▲ 琴嘎,《徘徊


这个展览本身具有一种特殊性,用一年的时间只做一个艺术家的展览。除了展览本身,还有展览产生的过程,以及展览中的一些变化,都是特殊的。


我们不想做一个常规的展览。因为今天我们面对的展览常常是一个固定的展览,而且很多展览在开幕之后,展览就已经是一种结束或者固化的状态。在“生长力”这个概念里,我们希望展览是生长的、变化的。


这个展览会持续到是到5月11号,很难有这么长时间做一个艺术家个展,我们试图把展期拉长,在这个长时间中,作品和艺术家的工作都有可能产生各种更加本质性的变化。


琴嘎:这个花椒树来自于甘肃,甘肃一个叫“石节子村”这个村子我2013年第一次去,后来跟靳勒,发起乡村艺术实践项目,我刚才说这些作品跟我生产精力有关,我把石节子花椒树当成现成品,这种现成品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属性,就是这个小树苗我移植到上海,包括这个全部来自于这个村子的黄土,整个把它运到上海。当然希望它在上海生长下去。


花椒树在西北生长环境是干旱少雨,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不是那么娇气。但是到了上海,上海雨水比较多,在这么一个环境里还能否继续这个还不太清楚。


一共是五棵这一棵是在展览的户外草地上,还有一棵种到华侨城,这是一个商务区都是各种办公大楼。另外还有一棵是在社区里面,这个华侨城非常大,刚才是商务区,然后那边销售的是居住区。还有一颗跟隋老师的那个“立方体”相对应,就是在一个小区里面,一条路的两边产生一个对话的关系。


还有一棵当时一开始华侨城有一个员工非常喜欢,是一个女士,然后就种到他们家院子里,结果种了大概一个月左右,可能不到一个月,她老公回来以后说,这个树种在这里不吉利就搬走了。我现在又为它找到一个去处,这是上海一个学院老师家里面有一个小院子,现在还活着,就是在上海过冬。



这个是一个现成品的概念,有很多空间,我所选取的是跟我有关系的,跟大上海这个大环境文化的,社会的包括艺术的产生一个对话。当然这个结果还不可知,花椒树年龄25、26年吧。


这个是十立方米的马粪,我在这里搭建了一个“逗号”的空间,如果你看这是一个逗号的空间,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束。在室内就是一个圆,这么一个空间里有限的一个圆,这七立方米的马粪在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变化,图片可能不太能看出来。里面会有一些小蘑菇,还有一些无法识别的。


刚才卢征远说了,我春节后还会去,我想开春以后撒一点种子看看会怎么样。

    

卢征远:非常肥沃的土地。


公共艺术的态度问题



▲ 艺术家琴嘎《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发言


琴嘎:


还有声音这个算是一个空间性的作品,这是一个小视频。这是一段经文,室内空间跟室外空间就是一堵玻璃墙,从外到内都可以互相观看。其实这五组作品简而言之是想说在今天这么一个全球化急剧扩张,像巨浪一样席卷全球的语境下,我想从个人性和强调民族性,地方性,就是过去被屏蔽的,不屑一顾的这里面出发想跟它产生一个对抗,对抗就会产生一个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追随、顺从。   


▲ 艺术家卢远征在《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发言


卢征远:


一般做作品,我们都会用雕塑去占据空间。原来隋老师用一个铁球以及它的运动张力来占据空间,但这一次走到这个展厅,我觉得除了常规用泥巴、用金属去塑造一个空间,其实声音和气味也可以变成塑造空间的工具,这是我在现场获得的观看经验,非常强烈,非常神秘而且吸引人进入。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那种浓郁的味道,有些人受到这种气味的攻击,感到不适应就走掉了,但更多人还是会进去看一看。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感受,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东西。


面对一个空间,艺术家要与它有一个对话。这一次琴嘎的对话,有一种不合宜的关系,刺破时间、空间。“正与反”都是激活的方法,我们对于公共空间,不见得只是用一种适宜它的方式来做,有时候用相反的方式反而更加可以激活空间的活力。


这几棵从甘肃运来的花椒树,看起来非常脆弱、非常孤立,好像一个乡巴佬来到大上海的感觉。这个作品非常有意思,在作品另一边是一大片水泥丛林,而这边是非常孤立的,但是饱含生命感。   

 


张未:


我讲一下这个展览策展的结构,这个展览基本上中的概念是“生长力”生长力这样一个展览强调什么呢?首先是这个作品是充满变化和弥散的状态,散播在整个的华侨城的区域里,而不只是在这一个展厅或者展厅外面出现的。


关于生长力,这个概念是整个展览10年贯穿性的思考和方法,而不是某一种行动的姿态这一类的东西。从策展角度来讲,是想表达我们今天遇到的政治问题,社会的问题。一般讲的社会介入这个概念,是从60年代学生运动,从整个世界的冷战格局下那时候人们所意识到的问题,这种革命、攻击性,那时候确实制造了大量政治性的事件和整个国际性的一个大的政治格局的改变。


但是冷战结束以后,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由技术、资本创造的新格局,我们还没有彻底梳理清楚,而这样一个格局已经通过网络,通过资本,通过快速消费,通过新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商业已经对我们生命产生了很大压抑和不知所措。


艺术今天到底在什么样的位置,是由我们更明确的政治背景和艺术理想来决定的,而不是重复某一个艺术史上的概念可以解决的。所以我觉得今天艺术界的问题可能不是“够不够前卫”的问题,不是“革命如何继续”的问题,而是“今天的前卫是什么”,今天的革命是什么,今天我们最重要处境是什么,这是我们来谈生长力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生长,而是一种“力”有外在的力,有内在的力,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 艺术家张未在《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发言


公共时间,而不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因此展览上的作品,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散播,同时时间上还有一个不断的持续性,有临时性。但是这个临时是“时时刻刻的临时”,“处处的临时”。所以当这些临时被组建起来的时候,不仅有持续性比规划好的那种时间有更多可能性,要来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可以生长。


同时选择琴嘎老师这样一位艺术家,也是因为它不仅有装置化作品或者身体化个人化的作品,同时他还长时间的在甘肃石节子村长时间做公共艺术介入的工作。


大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乡村介入和公共艺术活动,基本上是做完就走的。它的持续性、长期性跟地方人发生的关系都是值得我们花上一个问号的。

但是琴嘎老师这样一个项目是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很多年的一个工作。那么他自己带有的这种极端的游牧性、临时性、持续性都同时很好的可以跟整个上海,整个公共艺术现在今天的局面形成一个较力与更新的东西。 


同时我们也是希望不仅是在上海,而是在更多地方形成公共的对谈、对话。当然在社区当中我们也用作品和用各种活动,也会跟当地社区进行对话,一起工作和合作,希望更大的全中国范围进行跨学科的,不仅仅是艺术,可能跟建筑、城市规划,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各式各样的这些学者,形成一些新的跨学科的一个研究。


展览是在“双十一”那天开始的。它不光是西岸艺术的背景,还有今天网络消费大的现实背景,这样一个背景和时间节点也是我们为什么以这样方式选择在这里做这个展览,在这个时间节点做展览的一个很重要意义。


所以在这样一个生长力的背景下,我们想做的就不是传统的公共空间的艺术,而是公共时间的艺术。说到“双十一”节点,似乎是每个人私有的购买行为,但会聚起来在这样一个时间结点上就是公共时间。我们在公共时间参与和介入的过程就是我们改变公共话语,我们改变艺术在这个世界,在这个社会之的中地位和价值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今天年轻的艺术家常常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过早的在这个时间价值里面消耗自己的时间,消耗自己的未来,我们没有生长的可能性,那么怎么样能让自我获取能量,怎么样留给自己更多时间,然后让自己形成一种生长力,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想要对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和我们未来的工作想要展开的一些核心。


公共艺术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艺术家胡泉纯在《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发言


胡泉纯:我觉得一个艺术事件一个艺术作品是具有不同维度的,可能不同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公共艺术作品尤其如此。矛盾性、复杂性是公共艺术的难度,同时也应该是它的魅力。如果说我们今天是单纯的当代艺术家在讲自己作品的时候,可以完全停留在自己的个人经验去谈这件作品我是怎么想我是怎么做的,那就好像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讲座,这本身是一个“事件”。


连接我们的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今天的形式是两位策展人在这里,两位艺术家在这里,策展人会他关于他的10年展览计划,隋老师谈作品的创作概念,琴嘎老师谈的是他去年作品的创作概念,他们都在说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大家都在听他们所做的事情。


公共艺术常常是在解题,而这个出题者往往是艺术家自己。像公共艺术首先面对的是空间,你的作品要存在于一定物理空间,要有一定环境,最后空间和环境其实就是设的一道题。还有这件作品将来所要面对受众又是出了一道题。


一般当代艺术作品在艺术馆里展览的时候,所接触观众都是有艺术背景知识的观众。但是公共环境中艺术家是退场的,那么作品能不能跟没有受过艺术训练的这样观众沟通和交流,在目前我是比较关心这一块的。所以说那一天我去现场时候我也是艺术观众,想刻意屏蔽我视觉经验和艺术经验,尽量不去调动它,不去想琴嘎这是做什么,背后理念极有可能是什么,而尽量凭直觉。


但是那一天整场我走了一圈,我觉得是符合这个名称是带有一种生长的感觉。他觉得这个东西本来应该在这里,甚至如果你不去关注它的时候,你觉得它应该是这样一个自然状态。很多观展和看展览经验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展览时候都会说“来来来,我在这里,你看我有多么的独特”但是那天给我的经验就是非常自然,非常平实和朴实,所以那天我对琴嘎先生产生了另外一个印象。

   

公共艺术是刺破假象、建立新关系的一种方式



琴嘎:一开始说花椒树的遭遇,其实我万万没想到那一对夫妇都生活在一起价值差异很大,通过一个小的花椒树把这个问题就抛出来了。我恰恰觉得这就是公共性。


我觉得这次这个“生长力十年计划”给我一个契机,让我能够有机会把不那么好看的,赏心悦目的作品放到一个公共空间当中跟观众们有一个接触。


其实“公共艺术”这个词我主要觉得被用烂了,因为我们通常讲公共艺术的一般性的概念,尤其是中国80年代没有这个概念叫“城市雕塑”到2000年以后才谈景观、公共艺术这有一个过程就是它大多太具装饰性,还有一种虚假的美化的性质,它离我们生活毫无关系。


当然我没有问过卢征远、张未和隋老师为什么选我,我想在上海处处充满了假象,其实我把底挖下去,其实当然跟我生活经验有关。在我小的时候处处可见,就是一个煤墩里扔了一个真的小孩,还有过去井里,其实这都来源于现实当中。我觉得就是想跟这个空间发生一个抑制的变化,而不是去给它美化,就是想强调极端个人性,这个没有极端等于没有,当然这是指艺术方式上,当然这个极端不一定是非常血腥就是极端。


这里面的各种问题与相互理解,经历了前面10年很好的一个铺垫,所以对我来说是第一年,对于隋老师是第11年,这么长时间互相渗透或者是变化才有这么一个契机,我觉得才能打造这样一个新的开始。

    

张未:我补充一下,因为说到一个作品进入一个空间跟它形成关系,当然这个关系在这里面有很多是“攻击性”的就像马粪的味道。但是我个人是比较拒绝单纯的攻击性的,因为琴嘎老师作品有很强的丰富性在里面,马粪有攻击力同时花椒树又有脆弱的一面,花椒树自己的味道跟马粪味道之间又是一个丰富的一种经验。


我一方面比较排斥的是说单纯的做装饰,但同时我们也比较排斥当代艺术圈有一些不太好的现象,就是单纯的攻击。这些都没有考虑到那个地方的环境,那个地方的语境,真的如何让这个作品融进去。所以攻击性是一种姿态,反思可以是一种姿态,对话可以是,情感的交流也可以是姿态。但艺术的前提是说,一定要跟这个地方,跟那里的人,跟整个环境真的发生一种新的关系,这个是我们想强调的。


▲ 琴嘎作品:马粪里长出的苗

    

卢征远:咱们工作室的主题是公共艺术。隋老师和琴嘎老师提供公共艺术创作的优秀案例,当谈到从当代艺术家角度进行公共空间的创作时,怎样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有时候也要与大众进行妥协。


有时候做一个很吓人的作品进行展出,还是因为美术馆有一层保护的壳,足够开放,允许艺术家美术馆里胡搞。但是把这种作品放在街道上,可能就会面临公共问题。


应该如何转换和处理这种关系,我觉得隋老师和琴嘎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比如《偏离17.5度》,在华侨城这个大空间中,从物理空间的维度进行创作,但同时又处理时间的问题,随着隋老师的年龄,每年增加一个,个人生命时间又跟所有人共同度过的每一年共同生长,带有一种历史感。


因此个人经验和创作方式与公共空间创作方式如何结合,不是妥协,而是合力,相互促进生长的关系。包括琴嘎的作品,琴嘎之前的作品侧重个人身体感,但这一次他打得更开,对于土地的运用,比如说甘肃过来的树苗的应用,将树苗放在不同空间中,试探地面对一个空间,一定会有偶然性的出现。这种偶然性的出现是艺术家主动的去跟公共产生关联,又主动跟空间去进行试探性的对话,才会激发出某种回应。


这是艺术家处理个人创作和公共两者关系的两个比较好的方法。艺术家做创作,不一定说自己的创作就很个人化,一到公共空间就需要妥协和美化去迎合。这两件作品的创作思路对于我们是一种启发,它没有削弱艺术家作品独立性,反而通过公共空间把个人创作放大,而且放在更大的语境下。


其实每个艺术家的所达到公共时间和公共空间不是一个假想的观念,真诚的通过自身经验和自身创作路径去达到的,才是真实可信的。为什么看到的那种美是虚假的美,因为没有通过自身的生长达到,而是某种迎合,这种迎合就是一种假象,这是第一;第二点我谈一下艺术和艺术品的关系。之前我跟张未聊过,一个作品是一个物,这个物所产生的场,以及这个场所激起互动关系产生的网,这个网不只是网络的网,而是关系。物、场、网,这三者是我们创作时要思考的。


我们不是做一件单纯孤立的作品,而是这个作品要打开一个关系,比如作品安放的物理空间也好,一段时间跨度也好,对应的一段历史或者是文化的关系也好,包括这个场所所涵概的、承载的事件,将交流的可能性放在一个更大的网络关系之中,被看到、认知、传播。我认为在今天,这不单是公共艺术要面对的,而是是所有做艺术家所要面对问题,艺术作品和艺术作品产生的场,以及所形成的网,网状结构的关系。


最后补充一下我们的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刚才张未说了一个开头, 10年时间很长,10年之后我们都长了10岁,我们也希望在这个时间之中,都能够不断的与更年轻的艺术家进行交流,你们有你们的想法和你们的好作品。我们希望未来10年之中看到有你们,看到你们这一代人的作品能够在这个计划项目中呈现。


▲《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讲座现场

▲《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新一届“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于中央美术学院嘉宾合影


讲座信息



▲ 公共艺术的生长力浦江华侨城新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主视觉海报



展览名称: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胎记—琴嘎个展》

艺术家:琴嘎

学术主持:隋建国

展览总监:栾倩

展览统筹:袁静平、陈运根
展览统筹:付彩睿、孔凡玉
策展人:卢征远、张未

主办方:OCAT•上海浦江华侨城

支持方: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11日-2018年5月10日

展览地点:OCAT浦江华侨城展区(上海闵行区浦星路800号中意文化广场)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张未 责编/芒果儿)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些2017艺术趋势,你都知道吗?




▲ 凤凰艺术 2017盘点 | 壹:沾了“新媒介”,你的艺术就“合法”了?

▲ 凤凰艺术 2017盘点 | 贰:艺术圈大趋势,再不看就彻底落后了!

▲ 凤凰艺术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凤凰艺术 2017盘点 | 肆:数字时代,艺术世界的“假新闻”与“后真相”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