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视频 | 十年长镜头,隋建国揭秘雕塑家是怎样炼成的

于奇赫 凤凰艺术 2019-04-29
  “体系:隋建国2008-2018”  

从2008年的《盲人肖像》系列开始,隋建国告别了现代主义雕塑和观念艺术的传统,进入了全新的思考语境。通过持续不断、类型广泛和数量众多的实践,艺术家建立了一套独立的个人体系。


“体系:隋建国2008-2018”根据展览空间梳理出2条线索,A展厅《无常》为开篇,象征无常之常,结合4种雕塑语法,向观众展示和讲述了艺术家的创造方式和思考体系。B展厅以1400多件手稿为中心,是一个可以看到艺术家十年的长镜头,左右共有六个切片可以让观众看到艺术家制作一件作品的过程。以下是“凤凰艺术”撰稿人于奇赫带来的相关文章。


▲ ”凤凰艺术“独家视频:“体系:隋建国2008-2018”


“艺术家”和“雕塑家”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两种身份并不重合。但是对于隋建国来说,二者通过自己长时期的艺术实践获得了统一。2019年1月19日,隋建国个展“‘体系’:隋建国 2008—2018”在OCAT深圳馆开幕。本次展览是隋建国自2008年以来最全面的阶段性回顾,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十年来的雕塑创作和观念系统的转变历程。展览由独立策展人崔灿灿策划,囊括艺术家以雕塑、文献记录、手稿、影像和纪录片为形式的近百件作品。


▲ 开幕式嘉宾合影,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作为国际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隋建国从2008年的《盲人肖像》系列开始,告别了现代主义雕塑和观念艺术的传统,进入了全新的思考语境。通过持续不断、类型广泛和数量众多的实践,艺术家建立了一套独立的个人体系。隋建国表示这个体系是自己误打误撞才摸索来的,它一方面指涉艺术家十年来所形成的创作体系的内在结构,作品之间丰富、多样的思考轨迹;另一方面,它暗示着艺术家更为宽广的历史意识,重新评估和建立雕塑体系的雄心,展示其阶段性的艺术实现“之所以说把它叫做体系,是因为我从闭着眼做雕塑到睁开眼做雕塑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那摸索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体系。”隋建国如是说。


▲ 艺术家隋建国在开幕式讲话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从2006年开始,时间与空间因素在作品中逐渐突出,这似乎和之前的关注重点大不相同。隋建国说:


▲ ”凤凰艺术“采访艺术家隋建国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经验的积累,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所走过的路程:在我80年代早期的摸索中,追求‘超然物外’‘万物齐一’的艺术观,物我合一的审美意识,这使作品中的主体意识并不突出;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中,自我主体借助社会文化背景的加入而得以确认;直到90年代早期,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体验,造就了主体与媒介相遇的特殊通道,进而形成主体与世界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对话;再后来从90年代末开始的进一步拓展中,进入观念艺术的层面,不再执着于作品的形式与媒介因素。经过这一系列迂回深入的过程之后,我已经不再满足于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局限于具体的、静止的单体或者组合雕塑或者装置作品本身。更深入的问题和更新的看问题角度呼之欲出。


——一隋建国


面对隋建国十年的文献资料,策展人崔灿灿经过系统的研究将资料与作品整理成了一个可被辨识的逻辑:


▲ ”凤凰艺术“采访策展人崔灿灿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一个艺术家十年中会产生非常庞大的信息,任何一个展览都没有办法进行全面的呈现。我们必须寻找这里面最重要的逻辑,所以根据展览的空间梳理出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就是以一个现场作为中心的A展厅,另一个线索就是以1400多件手稿作为中心的B展厅。A展厅以四种雕塑语法作为解释说明,向观众讲述这个现场是由何而构造而成的;B展厅是一个可以看到艺术家十年的长镜头,左右共有六个切片可以让观众看到艺术家制作一件作品的过程。


——一策展人崔灿灿

▲ A展厅一角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A展厅以2008年的创作《无常》作为开篇,象征隋建国这段历程中的起点:一个无常之常的隐喻。中厅展示了从最早的《保持》到《盲人肖像》和《云中花园》系列,再现了隋建国创作所经历的种种转变和标志性突破。最新的3D数字媒介作品“手迹”系列和《盲者#13》进行混置与连接,一组巨大的雕塑群像构成了展览的视觉剧场:一个庞大的、不可及的、临时的、充满未来感的造物殿堂。展厅的后半部分,由四个不同主题——“行为与动作” “比例与切割” “材料与表面”和“工作现场”的空间组成,分别向观众展示和讲述了艺术家的创造方式和思考体系。


▲ 策展人崔灿灿在现场导览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在展厅另一端,持续十二年之久的《时间的形状》演变为弥漫在展览中的隐性线索,它呼应了隋建国的造物观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时间与空间的不停转化,一条黑暗隧道的开始,一个全新时空观与世界的形成。


▲ A展厅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B展厅以两件铸铜雕塑《双子座》为起点,暗喻没有一块泥稿全然相同。在由无数件大大小小、零零碎碎泥稿中轴线两边,六个不同的空间构成的视角,像六个蒙太奇镜头拼接而成,它指向物在形成过程中截然不同的状态:最早的一件《盲人肖像》泥稿的种种细节和制作过程,到另外三件泥稿,虽都与泥有关,但又指向四个方向的观念外延和互证;几张单色素描所探讨的平面与行为、零度书写与形式还原的互文关系;一段艺术家的自我写照;一件悬挂于墙面的《手迹》所显现的二维与三维的置换;3D打印和手工翻模的对比差异突出了技术的更新对于显现的重要作用。而在展厅最后位置,一件名为《3D的面容》的最新作品成为展览的尾声,它终结了雕塑历史中模仿“自然”的历史,彻底改变了雕塑的内涵和外延。至此,在隋建国十年的创作体系中,一个过去的时代结束,也寓意一个全新的体系的开始。


▲ 双子座,铸铜/紫铜,H230x200x180cm,隋建国,2008-2014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盲人肖像》是隋建国艺术创作的重要节点,隋建国借助眼罩闭上了双眼。崔灿灿谈及这件作品时说:“为什么闭上了眼睛呢?因为他要告别过去的经验,告别过去的状态。就像隋建国自己说,当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一条黑暗的隧道由此展开,艺术家进入了一个新的体系,告别了过去的现代主义的传统、观念艺术的传统和早期现实主义的传统。那么在这个语境下,《盲人肖像》变得至关重要,这件作品导致了后面十年的发生。”


▲ B展厅中展示的艺术家创作手稿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 B展厅中展示的艺术家创作手稿   图片来源:于奇赫


从展览中播放的视频观众可以看到隋建国的创作状态:带着眼罩去创作。隋建国说:“当你做作品的时候,你不去控制它。因为艺术被叫做视觉艺术,都是靠视觉去控制你的工作进程。但是正因为这样,所有艺术知识、文化知识都会在背后制约你。做《盲人肖像》其实我是为了寻找一种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减少知识、训练,包括个人意识的对制作雕塑的干扰。当我一闭眼,这些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我觉得这是可以避开干扰的方法。你一闭眼,你根本看不见,你想控制也控制不了,所以只能靠本能去工作,我觉得产生的作品会是一个纯粹的雕塑。这样就让雕塑或者泥塑回到了它最原始的状态,而且是一个重新理解雕塑的很好的方法,可以从零开始,从新生长。”


▲ A展厅“材料与表面”空间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但是你不能总是闭着眼工作,如何做到睁开眼还不让这些东西来干扰你,我就做了好多实验,寻找各种方法。最后我觉得算是找到了一个办法吧,就是信任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去工作。用手一握、打开手,作品的原型就完成了。剩下就是电脑扫描和3D打印,让这些技术系统来帮我把作品完成。”隋建国这样做是为了不关注手中的泥团,让手处于“空”的状态,做好了就放在那里。哪怕完成后发现局部若是调整了才会变得更好,他也会克制自己不去调整;而是果断地拿起下一块材料,开始新的创作。


▲ 展厅中播放的影像       图片来源:于奇赫


我们长时间看到的雕塑创作都是在努力地模仿对象,或者是把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再现出来。特别是中国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苏联写实主义的艺术影响,把雕塑做的“结实”成为很多艺术家的追求。雕塑家的目光在自己作品的泥稿前细细打量,用工具仔细修改每一个不满意的细节。哪怕是被称为“抽象雕塑”的物品,也都是经过无数次修改所形成的一种具象性的审美。


▲ 展厅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而隋建国的“新的”雕塑创作看似随意,但是一种发自于人的力量从中涌现。隋建国说:“这样的话,艺术可以真正被视为人类面对物质与自然世界的实践的核心,其中既有形而上的成分,又有形而下的成分。形而上部分是如何去解构这个世界,如何去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是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自身。一方面是人自己,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另一方面就是再扩展到自然世界。现在除了科学,只有艺术才能为人类担当起面对世界这个责任来。这就是我觉得艺术值得我去投入毕生精力的原因。” 


▲ A展厅“比例与切割”空间中的作品《陨石》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 A展厅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展览中有一件充满未来感和太空感的作品——《3D的面容》的一个作品。观众仔细观察3D翻制和人工翻制的作品,还是能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3D光敏树脂打印的作品表面由无数小三形构成,而人工翻制的作品则更接近于平滑。隋建国说:“新技术其实跟原来的老技术是一样的,只不过它升级了。比如说原来做雕塑的套圈放大、铸铜、雕刻石头、雕刻木头,那也是一些比较传统的技术系统。3D数字打印是个新的系统,你得试试它能不能被咱们拿来用。我试来试去总算找到了一个方法,觉得它还是比较好用的。”


▲ 3D的面容,光敏树脂3D打印,H230x260x230cm,隋建国,2010-2018   图片来源:OCAT深圳馆


网络上流传一句毕加索不同版本的“名言”,大概意思是“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人们不理解大师的作品为何如此玄妙,觉得这种简单的线条和颜色小孩子都能画出来。但是实际上毕加索十几岁的时候写实功底已经是出类拔萃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下才会诞生出立体主义大师。往往大师的作品看起来简单,但是放在美术史的坐标中就会熠熠生辉。正是他们开启了新的时代,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思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 展厅中展示的艺术家工作现场      图片来源:于奇赫


隋建国虽然不能与毕加索等观,但是他们作品从某种角度来看倒有几分相似。展览中隋建国的很多手稿就是用手抓泥捏了几下,甚至还有纸团团成的球;观众看来会觉得自己也能捏出来,孩童捏的橡皮泥也是这个道理。而艺术家向京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老隋的基本功非常强。那时候我们雕塑系比较经典的课程,就是做一件等大的人体雕塑。老隋做过一件等大的男人体,是我们这个课程中的经典教材。那时候大家都在私底下说,如果能有谁做出一个等大的人体超越老隋这件,那就是雕塑系中一个特别大的事件了。但在我毕业前,我还没有看到过一件真的能够超过他那件等大人体雕塑水平的作品。”


▲ 作品中可以看到隋建国的指纹      图片来源:于奇赫


1989年隋建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到今年正好是三十年整。石头在他手中获得了思想,泥巴在他手中获得了灵魂。隋建国硕士毕业后随即在央美任教,那一年向京刚刚入学。作为老师的隋建国在向京的眼中是这样的:


▲ ”凤凰艺术“采访艺术家向京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按照央美传统教学的标准来看,老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爱琢磨的人。他不断创作过程中的工作状态和思维方式,给了我特别大的启示。我觉得他这几十年所研究的,几乎都是与雕塑这个概念相关的元问题。在我的观念里面,老隋是可以真正称之为雕塑家的艺术家。

——艺术家向京


展览信息


“体系”:隋建国 2008—2018

 

主办:OCAT深圳馆

策展人:崔灿灿

展期:2019年1月19日-4月8日

地点:OCAT深圳馆展厅A、B

支持: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作者


▲ 青年艺术评论家于奇赫


于奇赫,青年艺术评论家,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工作生活于南通。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于奇赫 摄像/剪辑/缪越 责编/Mimi )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2018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延展动画”

▲ “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

▲ 无图无真相

▲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 被遮蔽的桃花源:中国当代艺术的深耕样本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