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云 x TOPYS|在地探索,在CBD与深圳文化相融共生

安云艺术设计中心 安云艺术设计中心 2022-07-14

文化艺术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已成为当前的现象与趋势,而作为率先进驻CBD商业空间做尝试的安云自是聚焦了众人的目光,也引起了许多关注和话题。

5月29日,国内顶尖创意分享平台TOPYS面向旗下“Minds创意学院”会员免费组织的「创意开放日」来到安云。各位观众在安云艺术设计中心品牌主管杨舒雅的导览下,参观游览了「艺术设计跨界收藏展」、「跨界生活方式新锐展」及安云公园,在期间探索安云在城市中心打开生活的3种方式。

「TOPYS·创意开放日」在安云

导览结束后,一场以「在地探索:在CBD与深圳文化相融共生」为名的主题分享在安云大阶梯开始。大家怀着对安云的无限好奇,听安云艺术设计中心品牌主管杨舒雅深圳策展人李荣蔚,从运营、策展、商业等方面讲述发生在深圳CBD中心的艺术故事。

 分 享 嘉 宾 


杨 舒 雅

安云艺术设计中心

品牌主管

李 荣 蔚

策展人

安云是广州在地文化在深圳的一个实践项目。与在地文化所在的广州相比,深圳的文化氛围大不同。深圳与广州或其他城市在文化上的差异是什么?

杨舒雅

深圳是一个全新的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城市,许多“深二代”对深圳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烈,在此基础上,渐渐发展培养形成新的“地方性社群”。而广州因为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本身的历史沉淀,街坊邻里氛围浓厚,更多交融成联系紧密的社群关系。

李荣蔚

对80后而言,对一个地方的归属感不算强烈,记忆里更多是“漂泊”。深圳的美院体系不够完整,艺术产出也比较少,深圳因此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但在快速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等强力发展后,城市的文化感越来越强。如今,文化艺术进入商业空间,成为商业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各方面参与者努力的成果。

观众正认真观赏安云展览现场的艺术作品

与其他拥有独体建筑的艺术馆不同,安云身处平安金融中心,不仅是文化机构,也是商业实体。从安云的角度出发,如何理解文化机构的运营?

杨舒雅

对安云的运营者而言,“展览-品牌-销售”是一个三者相辅相成的链条。我们力求在展览层面给观众提供最高质量的内容呈现,同时由于我们属于服务业,我们也要兼顾自身的商业角色,在品牌宣传与销售方面回应观众的需求。


于我们而言,我们是一个面向公众的机构,因此不同的观众分类也影响着我们在运营决策上的考虑与决定。其实这就像是一个从正方形变成圆形的过程,正方形需要不断地打磨棱角才能变成圆形——在安云亦然。这个棱角不仅仅包含我们的运营决策,也包含受众端的诸多因素。在不断摸索与调整之中,安云希望形成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圆”。

安云品牌主管杨舒雅为观众导览

李荣蔚

从自身的一个经历说起:我第一次来安云的时候购买了一件作品,当时的购买是因为作品本身打动了我,而不是因为我深入了解过这位艺术家后被她本身的价值打动。


在安云的购买行为其实区别于生活中其他场景的消费——它不是那种经过深思熟虑又或是利益衡量之后的决定,而是那种被引发共鸣或感触的“拥有”。因此,相较于在商业空间里的其他商家,安云作为一个文化机构需要提供并传达新的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打动观众及实现观众与安云互动的重要方面。


“人气”为安云带来的观众各式各样,因此对不同类型观众的关照也是需要面面俱到的。安云登上大众点评“深圳市文化艺术热门榜”的榜首,我想这不是其他艺术机构(或常规博物馆、美术馆)能做到的,也因此安云的观众构成与常规博物馆/美术馆的不同,从观众处得到的反馈也不同。

观众在「TOPYS·创意开放日」现场

那么,相较其他机构,在CBD做文化艺术项目/机构有什么挑战?

杨舒雅

在CBD的文化机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人们很容易不经意地就走入其中,与公众没有距离感。我们同时留意到有许多观众在来过之后还会再来参观,这一点是对我们的认可。然而,“受众范围广”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冲突与博弈。在我们遍及各个层级的观众群体中,还是会存在一些观众与我们所预设的观展行为相悖,这点启发我们更进一步思考未来运营的难点与策略。如何在面对多层级公众的同时保持我们输出的质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与回应的课题。

李荣蔚

文化艺术产业可以从两个方向谈起:一是“从上到下”,是政策层面的“软实力”布局;二是“自下而上”,是关乎创作者与日常观众的参与。如今,城市中的观展人群规模日益壮大,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在美育及文化传播方面是负有社会责任的,其展示的内容会引导观众的思考与行动。


此外,因为经济水平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慢慢培养出观展习惯,更愿意走入文化艺术机构去吸取新想法。那么,对一个身处商业空间的文化机构而言,其相较常规艺术场馆的压力来自运营层面——在运营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一个具有挑战的事情。

「TOPYS·创意开放日」主题分享现场


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安云在深圳最中心的平安金融中心占有2700㎡场地,这本身就是一个产业模式上的创新。其次,安云所专注的“当代艺术”领域在深圳的提及不算多,因此也是一个前瞻性的举措。


运营一个文化机构是一种“体验经济”,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对“人”的关注。一个场馆的策划、服务、设施等“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宏观上的调度,同时也涉及落实到细处的体验,是受众端的反馈让整个运营变得完整。

策展人李荣蔚在「TOPYS·创意开放日」主题分享现场

自安云1月开幕以来,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参观,不仅现场热闹非凡,各社交平台上也都是观众们“打卡”的照片。安云如何看待“打卡”的现象呢?

杨舒雅

一个艺术场馆的成长其实是和观众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和观众一起成长——这其中充满各式各样的挑战。我们日渐注意,安云因为“打卡”而在各社交媒体上频繁露出,甚至因此成为大众点评“深圳市文化艺术热门榜”的第一名——这说明,虽然“打卡”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我们想要传递的初心,但不可否认的是,“打卡”的效应是存在的,是“打卡”这个行为带动了安云的热度,让更多的观众认识我们。因此,对我们而言,“打卡”是一把双刃剑,但同时激励着我们在“快消式”与“专业性”之间寻求更高效的平衡,期待可以引发观众们与我们之间更深层的共鸣。

观众在「TOPYS·创意开放日」现场

许多展览中的艺术不容观众触摸或互动,或多或少会让人感觉艺术与人之间存在“距离”。安云如何看待展览中给观众传递的“距离感”?

杨舒雅

这跟艺术品本身的属性有关。一些艺术品,比如首饰,是存在穿戴行为的,因此受众认为真实触摸到艺术品本身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通过“触碰”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实质。而对于诸如屏风之类的艺术品,属于观赏类型,就不存在触摸的行为。总而言之,这种所谓因为“不能触碰”产生的“距离感”需视作品本身的属性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李荣蔚

“触摸”这个行为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占有”心理。人们通过购买,将艺术品带回家中,又或者通过触摸,真实地感受艺术品的物理质地——这“买”与“摸”的行为都是一种对艺术品的“占有”。然而,需要考虑的是,一些艺术品本身是孤品,只有一件,并且所用的材料容易折损,那么对这些作品的“触摸”又或者互动就要考虑到“责任”——对展览方及观众而言都是如此。


试想,如果一件作品在展出的一个月时间里因为过多的“触摸”而损坏了原来的模样,那么这就是展览管理方及早期观众对后来观众的“不负责任”,是他们的管理不当及不恰当观展行为影响了后期的展览质量。因此,有时候“距离感”的存在是必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活动结束后,大家在安云大阶梯合影

“将艺术装进CBD的商业空间里会怎么样?”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好奇又深思的话题。一场主题分享中,两位嘉宾分别从运营和策展的角度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又不局限于此。

自2020年1月,安云从深圳CBD出发,致力于通过展览、收藏、公教、销售等不同形式,在城市语境中制造一场有关艺术与设计的“不期而遇”,以求打破人们在艺术与生活之间附加的“假想距离”,让艺术与设计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质感——毕竟,艺术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

文化艺术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历程。在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挑战与机遇或将接踵而至,但安云初心不变,希望能持续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体验,也希望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TOPYS「创意开放日」在此落幕,而安云在城市中书写的故事未完待续。

安云艺术设计中心(AN+ Art & Design Center)是一个创新艺术设计平台,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联动跨界艺术与文化交流。与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文化传播机构共同构建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生活生态,通过高品质的展览、收藏、教育、定制销售服务等,将多元化、多维度的高端生活方式带入城市和社区,为城市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

 地址 

深圳市 福田区

平安金融中心 3F / 4F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 10:00 - 22:00

21:30停止入场)

JOIN US


 艺术销售顾问 

 公园销售顾问 

 艺术馆安保 


 简历及相片投递至 

 info@anplusofficial.com.cn 


 工作地点 

 平安金融中心3F / 4F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地文化由NISISS创始人于2018年成立,为企业和品牌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地文化是一个多维度关注城市人文,混合文化、艺术、时尚、商业、建筑、饮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生活聚场,以实体美学空间的深耕细作构建城市具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同时,在地文化是各种异质文化基因、内容与形式的发酵土壤和孵化平台,通过策划系列展览、艺术节、文化沙龙和创意集市等,发掘符合社群文化特质的精神衍生品,让年青一代的美学系统建立在人文艺术的多元交互之中。


它是对标准化、均质化和集体无意识的反拨,启发人们去寻找自身和环境的文化符码,根据在地文化的语境重塑新的人文艺术生态,感受地域文化的活性与个性。



文案:晓倩

排版:晓倩 / 阿晚

设计:阿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