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测绘人物】百年中国测绘人物之方俊

2016-07-08 勘测联合网



方俊老先生为中国的测绘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现代测绘工作者应当向老先生学习,他毕生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是测绘界的楷模,我们要以先生为榜样,为中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本期测绘人物我们走进我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创始人,固体潮研究的开拓者---方俊


方俊(1904—1998),我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教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他1924—1926年在唐山大学学习,1937年赴德国地震研究所实习,专攻重力测量。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大地测量室主任、中科院测量制图研究所所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固体潮常设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同时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科学研究

方俊教授是我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创始人,固体潮研究的开拓者。他率先开展中国空间引力场的研究,并为观测中国人造卫星的跟踪站提供了初步的地面坐标参数,完成了中国参考坐标系与地心系统转换问题的研究,他所估算的中国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取得很好的效果并满足了急需,在中国首先开拓固体潮的研究,为中国该领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基础性的贡献。他还开拓了中国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为后人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了另一种重要途径,他认为在计算中先应用环型振荡数据在地幔中的两个参数,其次应球型振荡数据作全球的反演。由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世纪30年代,他和曾世英编纂了《中华民国地形挂图》,这是我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也是地图投影理论首次运用地图的编制。

60年代初,他参与和领导了中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的研究,并于1959年提出方格模板计算方案,引起国际科技界重视,在国外教科书中,被称为“方俊模板”。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        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花费10余年时间,完成《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两本专著,总结了地球重力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把我国大地测量、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和学科定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生平轶事

  在德国进修期间,除去在研究所内如饥似渴地吸吮科学知识、收集丰富的科学资料外,他还同时在耶那大学物理系听课,并多次参观访问了著名的蔡斯(Zeiss)光学仪器厂、维也纳天文台等地,获益良多。正当他在奋力挖掘知识宝库时,却由于日寇侵华,机关搬迁,经济来源中断,方俊不得不求助于德中协会。该协会的秘书是纳粹分子,他告之:“继续留下,想得到一笔留学费用,可以,但要填一张表。”方俊怒上心头,大声回答:“要我屈志随人,变节卖国,不可能!”随即拂袖而去。


主编:陈柳林

审核:高冲、黄家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