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我国基础测绘,这些你必须知道

2016-09-27 周信炎 勘测联合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平面、高程和重力基准体系,完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建设,初步构建了全国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完成中蒙、中印、中巴、中尼、中缅、中俄、中朝、中越等国境线和多国行政区域界线的勘界工作;建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100万、1:25万和1:5万数据库, 1:400万地形数据库、重力数据库等全国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1:5万基础地理信息对我国陆地国土的全部覆盖并实现重点要素年度更新,1:1万地图覆盖58%陆地国土,基本完成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行了多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为我国历次南、北极考察提供了有效的测绘保障;测制了大量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其中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地形图覆盖全国大陆,大中城市测制了大量1:5000、1:2000、1:1000和1:500大比例尺地图。这些测绘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技术手段及成果服务方式看,新中国基础测绘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979年前:模拟产品不寻常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测绘装备落后,资料匮乏,物质条件非常艰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广大测绘工作者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新中国的建设的美丽蓝图,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基础测绘也不例外。

  测绘基准构建成绩卓著。建立了1954北京坐标系。截至1973年全国共测定10个天文基本点,构成了第一个全国天文经度基本点网。1966年基本完成全国大陆范围内的国家天文大地网、精密水准网、重力网布测。1973年国家测绘总局重组后,基础测绘工作陆续恢复,至1975年基本完成全国天文大地网的野外测量和国家第一期精密水准网(国家一、二等水准网)。70年代末建立起新的大地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建成全国天文大地网,一、二等水准网,国家重力基本网和卫星多普勒网等基础设施。1975年,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进行了高程测量,海拔8848.13米这一数据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基本地形图施测大规模展开。1958至1969年,国家局累计完成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15020幅,面积达38万多平方公里,1973年国家测绘总局重建后又陆续测绘14429幅,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此外还测绘了大量1:1000、1:2000、1:5000和1:2.5万地形图。

  地形图编制硕果累累。截至1969年,编成1:5万地形图147幅。到1970年编制完成1:10万比例尺地形图4000多幅。1975年完成青藏高原地区和中国北部缺图地区1:10万地形图测绘后,覆盖全国的第一代1:10万地形图全部测绘或编绘完成。军队测绘部门在1951年用民国时期地图为主编制完成1:50万陆、海、空军共用图,1970年后以新测地形图为基础资料编制成1:50万地形图。这一时期还开展了省、地、县、社各级地图、农业建设规划图、经济地图集和综合性地图集的编制业务。

80年代:数字产品逞英豪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现代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转变,传统的大地测量地面定位手段为卫星定位所取代,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大大加快了的获取与更新速度,数字摄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地图测制手段,3S技术的集成化和一体化开始走向实用。这一阶段,我国开始组织数字测绘产品规模化生产,3S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测绘基准建设日趋完善。1982年完成全国一、二等天文大地网布测和平差,建成国家平面控制网,建立了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西安坐标系,精度更高。1984年建成国家一等水准网,1988年建成总里程13.6万公里的国家二等水准网,并建立了1985国家高程系统。1984年至1985年建成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密度和精度大幅提高。1998年开始布设新一代国家重力网,建成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

  卫星大地测量突飞猛进。1979至1989年是大规模开展多普勒卫星定位测量阶段。1988年,国家局利用多普勒卫星定位技术开展了南沙群岛定位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之间的联测工作。同年,中国大陆架GPS卫星定位网开始布设。这是我国首次应用GPS于大地测量,填补了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定位的空白。

  这一时期陆续开始1:5万和1:1万地形图更新测绘。到1989年,共更新测绘4932幅,约12万平方公里。完成编制、印刷全国第二代1:100万地形图工作,标志着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编制达到新的水平。1982至1986年,国家局出版1:100万地形图简化版,1987年再次改编。1989年全国1:25万地形图编制完成,国家局又据此编制成全国第三代1:50万地形图。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局着手建立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提出了建设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部署。198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局将国土基础信息系统(即后来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七五”攻关项目立项,1986年正式启动。

90年代:数据库神通真广大

  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大地基准、高程和重力基准,初步建成了动态、高精度、多功能的基准体系。建成2000国家大地基准和2000国家重力基准,各级地方也建立了适应测绘现代化要求的区域性测绘基准,初步形成了我国新一代测绘基准体系。实施了国家第二期一等水准网复测,使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精度和现势性进一步提高。对1985年重力基本网增测和复测了国家重力基本点。建成由818个点组成的国家高精度GPS A、B级网,实现了三维地心坐标的全国覆盖,精度比1985国家大地控制网提高两个量级。

  1995年,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1997年,基础测绘正式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为测绘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础测绘经费投入逐年增长。

  地形图更新速度加快了。1990至1997年,国家局系统共完成1:5万地形图更新测图6184幅;1990至1998年,共完成1:1万地形图更新测图38070幅。

  数据库建设是这个时期大亮点。1994年,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100万地形数据库、1:100万地名数据库和1:100万数字高程模型库,1:400万地形数据库和实验性重力数据库通过专家鉴定。为进一步满足我国在解决资源、环境、人口、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需求,国家局1993年启动1:25万数据库建库工程,1996年4月开始全面建库。1:25万数据库成为中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和专家鉴定。全国1:25万数据库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可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对居民地及地名、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境界、国家级干线公路、铁路、5级以上(含5级)河流及大型湖泊等逐个实体地进行快速查询检索,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了数字化空间信息平台。

2001-2010年:成果应用上台阶

  这是我国测绘业从后台大步走上前台的变革时期,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天地图开通,应急测绘水平大大提高,测绘服务的舞台大大拓宽。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强力推进,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基本完成,多个省市建成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并推进测绘基准信息社会化服务,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于2008年7月正式启用。2002年,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项目完成,我国建成新一代重力基本网。2003年,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通过验收,我国建立新一代地心坐标系统。2004年8月,测绘队员在北极黄河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北极GPS卫星常年跟踪站。同年11月,投资近2.6亿元的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推出新版1:100万比例尺数据库。2006年建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万数据库,并开始实施数据库更新,更新后的信息现势性整体提升20至30年。工程在国家重大项目、地方经济发展、应急救急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全面建设“一张图、一个网、一个平台”奠定了基础。

  航空航天遥感资料获取发展迅猛,完成大量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航空航天遥感影像陆续覆盖全国,逐步建成国家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库。影像获取体制机制不断优化。2009年成立国家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我国首颗高分辨率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开展了高分辨率航空摄影试点工作,采用多种方式调动了航摄企业的积极性。

  2005年,国家局组织开展珠峰高程复测,获取了珠峰岩石面海拔精确高程为8844.43米,标志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这个时期,基础测绘经费管理办法发布;国务院印发《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全国基础测绘的七项主要任务;印发《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基础测绘战略地位进一步夯实,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基础测绘建设的投入大幅增长。

十二五:转型升级气象新

  “十二五”是我国测绘地信业变革深刻的时期,“三大平台”建设,尤其是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开展,测绘服务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成果应用开创新局面,有力支持了测绘转型升级。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本建成。2012年6月,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启动,现已建成国家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和最高等级的大地基准框架;布设了卫星大地控制网,观测了12.2万公里一等水准路线,国家高程控制网精度和现势性显著加强。同时建成由1879个基准站、数据传输线路、数据处理平台、产品播发平台等组成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可提供分米级、厘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和毫米级事后定位服务。目前,三维、动态、地心、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相统一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初步建成,测绘基准体系的成果精度和数据现势性全面提升,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国家西部测图工程竣工,首次实现1:5万基础地理信息对陆地国土的全覆盖,标志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国家1:5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持续更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现势性全面加强;1:1万基础地理信息覆盖陆地国土58%;1:2000基础地理信息基本覆盖了全国城镇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1:25万、1:5万,省级1:1万,市县级1:2000、1:1000、1:500数据为核心的多要素、多尺度、多时态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国家1:5万、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电子政务、国防建设等领域,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云南鲁甸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应急救灾中,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制作提供了逾万幅专题地图。

  实现数据库动态更新常态化。国家局于2011年完成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建成覆盖我国国土面积比例尺最大、精度最高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标志着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此期间,国家局每年组织完成1次1:5万地形数据库更新。同时,利用1:5万数据库增量成果,实现了1:25万、1:100万数据库快速联动更新。“十二五”期间共完成3次1:5万数据库重点要素更新和1次全要素更新,完成2次1:25万数据库更新和1次1:100万数据库更新,更好地满足了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

  海岛(礁)测绘项目实现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从陆地向海洋拓展。海岛(礁)测绘工程一期工程初步建立了陆海一致的高精度海岛(礁)测绘基准体系,查明了海岛(礁)的数量、位置及分布,完成了6000余个重点海岛测图,建立了海岛(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工程还完成了190万平方公里覆盖近海海域航天影像获取和6万平方公里重点近海海域航空影像获取,丰富了海岛(礁)测绘影像数据资料,为摸清我国海岛(礁)数量及位置,准确掌握海岛(礁)基础地理信息提供了支撑。

  遥感影像获取应用及时高效。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累计获取航空摄影资料375万平方公里、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102万平方公里、优于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244万平方公里,数据内容不断丰富,现势性整体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遥感影像保障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测绘保障硕果累累。全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开展了农村基础地图测制、区域地图编制、实用专题地图制作、县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涉农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开发工作,推出了大量适农惠农地理信息产品,农村地区测绘成果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一县一图、一乡一图、一村一图划顺利推进,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极地测绘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是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新的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国家局将加快推进传统基础测绘转型,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主要有:加快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开展新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展望明天,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前景辉煌,基础测绘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文/中国测绘新闻网 周信炎


整理:陈柳林

审核:高冲

更多阅读

中国GIS软件市场现状:四大巨头分天下,国产占主导

2016测绘科技进步奖、优秀测绘工程奖、地图作品裴秀奖评选结果揭晓

解读腾讯位置服务五大行业解决方案

“第二十八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各奖项表彰名单

土地确权有什么好处?凭权证可贷款

在这里读懂2016年无人机行业发展现状

2016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 金奖87项



----------------    推  广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