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北京城市建设“先行军”:上天入地只为保障首都健康运行!

2016-12-15 人民网 勘测联合网

  

  2015年10月17日,管线初步调查结束,观测员利用数字全站仪测量管线精确位置和高程。

  相信你也曾和记者一样,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橘红工作服,携带专业仪器设备,无论严冬酷暑,从日出到日暮,总是在认真的观测和校对……是的,他们就是“测东西南北、绘天地方圆”,被称为城市建设“先行军”的。

  地下管线又被称作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无论高楼大厦、马路灯华这些“面子”如何吸引眼球,倘若地下管线这个“里子”治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民众的工作和生活,甚至造成伤害和死亡。北京城主要有供水、排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工业等8大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管线设施深埋地下。

  一直以来,中国在城市地下基础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这些管线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在北京的地下有超过15万公里的管线纵横交错,但即使是建设者和管理者,也说不清楚所有管线的确切位置和实际用途。近日,记者从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了解到,历经1年多时间,北京终于完成了城六区主干道内地下管网的普查,其长度足能绕赤道一周有余。这意味着,这份30年以来首次摸清的地下管网现状,最终将作为成果融入能覆盖北京从空中到地面再到地下的智慧城市“一张图”上,用于日常城市管理和应急抢险,并为城市规划和创建智慧城市提供决策支持。  

  在管普过程中,专业测绘三院齐永良院长亲自带队在作业现场,和中队长王磊一起打开检修井、仔细核实旧管线走向,并于图纸上删除废旧支线和绘制新增方向。  

  2016年9月28日下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召开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专业测绘三院被授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专业测绘三院(以下简称专业测绘三院)是一支以城市地下管线测绘为主并具有优良测绘传统的老牌专业测绘队伍,他们承担了本次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的多项工作,今年下半年,专业测绘三院还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时隔30年地下管线完成普查,北京测绘人“地下情深”    

  北京的初冬寒气逼人,为了调查一条深埋管线,在围好现场安全作业区域并做好下井安全防护措施后,专业测绘三院技术骨干王永国被“五花大绑” 的“送入”检修井下详测,旁边安全员和记录员等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来自原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一份统计显示,北京市地下管线长度总计超过了15万公里,仅井盖就突破200万个。然而,如此之多的管线分属几十个权属部门管理,甚至还有大量管线找不到直接的管理者。即使是掌握地下管线资料最多最全的原市政市容委和原市规划委,掌握到的管线总长度也只有4万多公里,占比不到总长度的30%。

  正是为搞清楚这些管线的权属、具体位置,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对3400平方公里土地之下的管线再次进行普查,范围涉及到城六区及远郊区县新城地区,主要包括道路红线内地下管线信息等。其中,城六区是勘察管网困难最大的地区,据专业测绘三院院长齐永良介绍,从1954年在天安门广场周边敷设的排水管线,到东五环外地下28米深的南水北调输水管线,都在城六区里汇集。

  管线普查的大致流程并不复杂,普查员先要把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街道乡镇、各行业管理单位和专业公司、权属单位的所有图纸整合在“一张图”上,然后根据这张图,去每一个实际地点进行核实。但具体实施作业时却往往困难重重,譬如,对于东、西城来说,因为年代久远,变化天翻地覆,在实际普查中,管线是否存在、空间位置是否准确、权属单位是哪家都是普查的重点和难点。

  这么多管网在地下交织,怎么判断哪条线在哪儿呢?专业测绘三院的工程师丁亚进向记者介绍,测绘人员追踪每一条管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逐一打开路面上所有的检修井井盖,对所有检查井进行仔细调查,查清所有地下管线的大致走向、主干线路由、管径、埋深、管材、小室尺寸及权属单位等详实信息。

  第二步则需要对第一步中无法查实的疑问管线进行进一步重点探测,此种情况采用两种方式对待,对于金属管线,一般使用“电磁感应法”管线探测仪进行追踪详查;对于非金属管线,我们一般使用类似于医学上“CT”扫描原理的地质雷达进行扫描,查出地下管线的位置和深度。

  今年9月,城六区的管线普查全部完成。查到的结果是,城六区主干道下一共有4万公里的管线。虽然数据没有太大变化,但管线的位置、功能却和图纸上大相径庭。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由于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的技术水平和手段所获取的数据从精度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普查需求。其二,这些年城市变化太快,一些管道早就随着道路改造完成了位移,但在各单位存档图纸上还是原址,没有更新。

  地下管线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作为管线普查的亲历者,我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敢丝毫大意,普查中许多点滴都耐人咀嚼和寻味。

  譬如,说到普查中经历的困惑,专业测绘三院的副总工程师田文革告诉记者,在阜石路与永定路交口西侧400米的位置,就有一条“失踪”的热力管线。我们的测绘人员用探测器找了周围10平方米左右的区域,没有发现这条本来应该有4米多宽管沟的确切位置。而按照图纸,这条管线应该还在使用中,为周围居民供热,不可能像那些已经不再使用的管线一样被废弃。

  到底哪儿去了?这个困惑一直纠结在心,本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穷追猛打的不舍精神,我们开始大范围寻找。

  主干路的管线一般都埋在道路正下方,这也给外业勘测带来了很多麻烦,为了保证道路通畅白天不能测,半夜测的时候就要做好防护,必要时还得占用车道,速度必须要快。

  这条“失踪”的管线着实让外业人员额头冒汗。但是冒了汗也得继续去追。外业人员从主干路中间依次往外推探测区域。最终在和图纸地点相隔有一条半车道的位置发现了热力管线,而且它的埋深,还比原图纸上的数据浅了1米有余。

  “这要是施工时按照原图纸做参考,没准躲来躲去还挖到了管线,所以有时普查既要严谨,还要缜密结合管线资料的特定历史年代去推理,要最大程度去还原当时背景下的各种可能。”终于找到了“失踪”的线路,工作人员长出了一口气。


当好首都建设的“排头兵”,北京测绘人“让北京城市运营更健康”

  专业测绘三院的总工程师刘军告诉记者:“北京市跟民生相关的大的市政工程,比如机场快速、轨道交通工程东四环线、玉泉路线等基本都是由专业测绘三院来肩负,对我们来说责任也相对比较大。”

  提起管线普查工作,全国测绘系统先进工作者、专业测绘三院原分院院长孟志义不无自豪地说,:“所有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第一步通常是由我们来做的,我们去的时候大多数是荒芜人烟的,我们走了之后,城市才开始兴建和繁荣起来。若把传统的城市规划比作“中医看病”去解决城市问题,那么我们的专业测绘工作就是“西医检查设施”,更深切更精准的了解“病情”,细到地下管线——城市血管的一点一滴,对症下药,为规划提供更精准的大数据,让城市规划更为合理,让我们的首都更加健康。”  

  2016年7月,管线调查现场,管线探测中队工程师李晓亮下到检修井里测量,井边记录员马原放正忙着记录井下传回的测量数据。

  通过跟专业测绘三院的工程师们聊天,记者了解到,测绘行业的外业工作不仅条件艰苦,还是对身体的巨大考验。很多同志从事测绘外业工作几十年来,走遍了北京的角角落落,却经常整月整月不能回家……人说外业有三难,第一难:吃饭困难。由于经常不能按时吃饭,通常队员们每人准备一个面包,一瓶矿泉水和一根火腿肠作为粮食背在身上,“晨沐朝阳晖,肩负仪器行;采集数据归,星月照回程”。

  第二难:环境艰难。尤其赶上住地距离测区较远的地方时,外业环境的恶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夏天蚊子太多,整天围着头、手转,轰不走打不绝,每天下来都会被叮咬几十次。而冬季的外业工作其艰苦更是不言自明……

  第三难:赶工期。有时任务下来,时间非常紧急,测绘人员经常要没日没夜的奋斗在第一线,拿前面提到的管普外业工作来说,专业测绘三院的工程师们有的刚刚新婚不久,有的孩子刚刚出生3天,有的刚刚买了新房还未来得及装修,有的孩子生病在身需要照顾,尽管如此大家都克服困难积极投入到外驻工作中,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赶在工期内完成任务。

  相对于外业的艰苦,内业处理其实是一项非常枯燥而且由于数据量巨大变得更加难以操作的工作,一天的外业结束了,吃过晚饭,工作人员便开始处理内业,有时一天会测几百个点,当晚不处理完,第二天工作无法进行,工作量大时,一般要工作到十一、二点,才能结束这“充实”的一天。

  正如专业测绘三院的李海鹏同志在征文“我与专三的十年”中所写到的:“因为与专三结缘,而得以“先行军”的身份参与首都的建设,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为北京服务过,奉献过,为北京的发展出过力,我自豪!


科技创新 转型发展,北京测绘人精雕细琢“上天入地”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专业测绘三院工程师们几乎人手一个平板仪器,还没等发问,高级工程师董博就介绍道,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北测数源——地下管线移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这可是获得了北京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好数码!”

  人说科技创新是业务发展的动力源泉,专业测绘三院通过创新改进陈旧的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和检查方式,实现了地下管线测绘内外业一体化和成果自动化检查及更新。在国内率先研发了 “地下管线移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和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管理展示系统”,并迅速完成成果转化,大大便捷了管线数据的采集、处理、入库等一系列工作,缩短了工作周期,为建立地下管线的大数据库工作做出巨大贡献。目前这两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已全面应用于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中。

  同时,专业测绘三院还积极探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无人机航测技术进行结合,创新应用于文物和工业遗址保护、精密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竣工测量等领域,圆满完成了天安门纪念碑、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安装、什邡穿心店地震遗址公园及CCTV新址结构变形监测及竣工测量等三维扫描工程。十年来,专业测绘三院完成的测绘工程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工程奖15项,参与编写各类标准7部。

  专业测绘三院院长齐永良对记者介绍,从一开始没有人用过的摸索,到现在形成固定的作业生产流程。我们经历了各种新颖的新应用模式和各种从未尝试过的新方法新技术。从传统工程测量方法比对分析三维扫描仪在工程测量上的效率优劣、应用方法,到建筑内外部真实精细三维建模,再到文物测量上全新的高精细真尺寸彩色模型,我们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和应用方式。现在,我可以很自豪的说,创新、突破,我们行!

后记

采访结束,记者被这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专三测绘人所深深打动:

  他们不是美术家,

  却用准确无误的点线描画绘制出首都的每一条街道;

  他们不是医学家,

  却用专业精密的仪器探究问询出北京城的每一根血脉;

  他们不是音乐家,

  却用先进超凡的技术谱写演奏出首都建设的华美乐章!

  (原题:揭秘北京城市建设“先行军”:时隔30年完成地下管线普查)


推荐阅读

盘点2016年无人机技术所获得哪些突破(下)

2016年无人机技术突破大盘点

科技兴海十三五规划印发  六大重点任务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纪念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局6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获奖名单揭晓

无人机的六大发展方向

盘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图管理新举措

2016广东省高职技能大赛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南方测绘杯”广东选拔赛圆满落幕 获奖名单隆重揭晓

第三届中国海洋勘测新丝路高峰论坛,一场关于海洋勘测的饕餮盛宴!

重任在肩,使命催征---记海洋军事测绘生力军大连舰艇学院测绘系青年教员群体



----------------    推  广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