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我们的中国梦

李斌 李斌的梦马界 2022-03-28

注:七年前旧文,一字不改,发现仍然深合我心。


《校长》杂志创刊四周年前夕,我陪同十余位资深教育人前往终南山“隐居”了几日,以“寻根问道说教育”为题目连续座谈了四天。奇迹般的,在毫无干扰的表达与倾听中,每一个不同立场的思考竟然升华出难得的共识。

借这个机会,我开始梳理《校长》团队这些年的朦胧理想,即我们对这个社会未来教育情景的期待,换句话说,这就是一小群教育媒体人的“中国梦”。

“我们的中国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无东西,无左右,无英雄”。

首先,我们期待教育要超越关于东西方文化价值优劣的争论。无论是东方的儒释道文化体系还是西方的十字架文化体系,都是人类面对复杂世界的不同生存及价值选择。而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多元文化的沟通与了解,给学生成长留下自由选择、重组优化不同价值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东西文化的各自坚持和彼此互补,并警惕把单一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冲动。

其次,我们期待教育要超越左脑重要还是右脑重要的争论。众所周知,左脑代表着知识记忆、逻辑关系、条理分析等;右脑代表着创意想象、整合思维、情感表达等;而教育的设计理应关照时代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左右脑齐头并进、跨边界能力整合的全新思维。

其三,我们期待教育要超越精英创造历史还是群众创造历史的争论。学校不应是培养少数伟大而成功英雄者的地方,不应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人人的方向(其实伟大的英雄本身并不需要培养);教育理应去发现每个学生自然生长的空间,自由发展的可能,以及人性规约的分寸,并通过“有教无类”的结构性安排,实现学校没有“英雄”却人人都是“英雄”的多元生态教学蓝图。

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世界上所有的哲学、理论、模式与现实问题之间,都不过是“病”与“药”的关系,教育同样如此。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药,没有一种药可以医治所有的病。从最终意义上说,教育需要培养学生面对这个世界解决问题、处理关系的能力,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体验世界的丰富性,并力求影响世界的发展趋势。所以“多种药方”之间的理解与融合,不同族群之间的共生与共存,是未来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诉求。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全社会面向教育的多种声音、各方价值千姿百态随风生长,大多数时候观念与观念、价值与价值之间横冲直撞,彼此不通——学校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千年困局。是自由还是规范,是继承还是创新,是传统还是现代,是通识还是专业,是考还是不考……在所有这些问题上,任何简单的呐喊,都必然带来错误的选择。

所以我们相信,当代中国教育需要更加开放而谨慎的设计。而唯有遵循“无东西、无左右、无英雄”的原则,才能从文化、课程、评价等核心软实力上,无“前顾之忧“也无“后顾之忧”地,开展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区域自己的创新实践。

是为我们的教育中国梦。





作者 |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传媒系总编辑来源 |《校长专业生活》李斌 著编辑 | 李燕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