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发布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意见,权威解读来了

首都之窗 2020-08-31

点击上方 “首都之窗” 可以订阅哦!


在5月17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医疗保障组组长,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发布了市委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六方面内容。


(图片来源:首都之窗)


卢彦介绍,当前,首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并即将迎来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召开市委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并制定意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长远意义。


卢彦表示,这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领导全国上下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明确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十六字方针,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战胜疫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加快恢复。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北京的疫情防控始终是全国的重点、是必保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北京的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两次亲临北京抗疫一线调研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首都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是首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这次召开市委全会,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若干意见》中也突出了全面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指导北京市在今后的常态化防控下,继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筑牢首都安全屏障。


卢彦强调,这是北京市对三个多月以来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经验总结。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北京市在体制机制、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症患者治疗、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群防群控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比如,中医药是这次应急救治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确诊病例中,超过9成的患者使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90%以上。再比如,“健康宝”、“京心相助”等小程序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好帮手,为群众日常出行和复工复产带来很大便利,等等。这些好经验、好做法,都是这次疫情防控中形成的,符合首都特点、顺应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规律的有效做法,北京市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若干意见》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长期进行坚持。


这是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推进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长远需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卢彦表示,不论做好当前工作还是实现长远的目标,都要有据可依、有规可循,都要聚焦短板、弱项谋划长远。“比如,医疗物资保障问题,疫情防控初期,医用设备、防护服、口罩等物资频频告急,我们的口罩产能是0,反映口罩问题的市民来电一度占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首位,市场上‘一罩难求’,我们不得不多方协调调配以满足市民需求。我们深刻反思这些问题,在《若干意见》中提出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具体措施,这既是当前开展常态化防控工作、推进复工复产的重要保障,长远来讲也是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在建设目标方面,北京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2022年、2025年、2035年三个节点,分别设置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关于《若干意见》主要内容的考虑,北京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依据,全面落实。同时,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改革创新、强化问题导向,突出首都特色和首善标准。《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具体措施。《若干意见》最后从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加强公共卫生财政保障、完善群防群控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等五个方面对加强党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提出要求。为了提高《若干意见》的可操作性,按照细化、量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制定了《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将各项措施落实落细,确保取得实效。


会上,卢彦还介绍了《若干意见》的六个方面重点内容。



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卢彦介绍,这次疫情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程参与防控各个环节,展示出了专业水准和优良作风。同时,我们也感到,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相比,疾控力量仍然明显不足。目前,北京市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是1.65,仍低于国家1.75的标准。所以,必须把加强各级疾控中心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北京市在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好市疾控中心新址等方面,将有序开展工作。


同时,北京还将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这是疾病预防第一道防线。在疫情防控中对发热患者的筛查,光靠大医院是不够的,更多还是要靠一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至2019年底,全市还有31个街道(乡镇)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的3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4个没有实体机构,36个建筑面积未达标,186个没有编制床位。这些都要加紧补齐。北京市还将培养、引导全科医生充实到一线,抓紧设置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二、全力以赴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北京市在医疗救治方面仍有短板。


一是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不足。目前,北京市具备传染病收治能力的主要为市级医院且布局不均。为应对这次疫情,北京应急改造了现有病房,新建了一些临时设施,基本满足了应急救治需要;但从长远看,还是要加强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因此北京将加强定点医院建设,构建央地军地协同、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


二是医院防护能力不够。很多医院缺少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独立病区,发热门诊设置不够规范,医患动线不够科学,导致院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特别是负压隔离病房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要。目前,全市医疗机构中(包括市属、央属、军队属)负压病房仅有290间,远低于上海、广东。为此,北京将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


三是医防融合需要加强。目前,疾控机构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仍处于传统的传染病防控模式,市、区两级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没有形成顺畅高效的工作网络体系。下一步,北京将健全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构建“疾控-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贯通、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



三、切实加强应急物资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卢彦介绍,物资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疫情之初,北京医用防护物资严重匮乏,给了我们深刻的警醒。我们必须把物资设施保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一方面,北京将确保有必要的实物储备。充分考虑除疫情外的其他风险,明确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建立压茬使用、定期更换机制。另一方面,将保存一定产能。这次疫情防控为了解决物资缺口,北京在争取国家调配同时,下决心组织企业自己生产防护物资。经过努力,口罩日产量从0猛增到1200万个,防护服日产量从0增加到3万套,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支援了其他省区市,甚至还出口一部分。下一步,将合理评估需求,在全市范围内保留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实施重要应急物资相关生产线、原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注重产能转换,实现随时通过企业转产、企业联合、生产要素重组快速获得新增产能。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加强与企业的物资供应合作。还将在京津冀范围建立应急物资生产联保机制。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配发机制和工作预案,确保精准调配,最大化物资使用效能。



四、不断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


基层是重大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只有筑牢基层公共卫生基础,整体公共卫生网络才能稳固。这次疫情防控中,北京市推动力量下沉,做实社区防控这个环节。共有160余万名党员和群众投入到社区防控,开展“敲门行动”“地毯式”摸排、强化卡口管理、把守“三无”小区,社区(村)严格居家和集中隔离观察共365.4万人,打响了一场人民战争,构筑起了阻断疫情的严密防线。未来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将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北京市将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做实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的作用,用好物业企业这支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坚持社区健康监测、跟踪随访等措施,加强对失管、弃管小区的管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共同守护好家园。关心鼓励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继续发挥“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体作用,构筑起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



五、强化科技、人才和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次疫情防控,科技防疫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摸底排查中,大数据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北京将充分发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作用,深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完善科研攻关体系,在提升疫苗、有效药物等研发和生产能力上狠下功夫,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人才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基础。目前,北京市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问题并存,人才培养的定位、层级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对此,北京市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加大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医科类高校供需对接机制,面向实际,以需定教,拓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渠道。同时,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法治方面,目前,北京市地方性法规中涉及公共卫生的有24件,其中一些需要及时修改完善,比如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动物防疫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发展中医条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等等;还有一些方面地方性法规尚未覆盖到。北京市将系统梳理评估我市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规规章,统筹好基础性法规、小切口立法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和配套文件的衔接,及时将防疫经验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细化完善法规的配套文件,建立公共卫生安全标准体系,确保立的法、修的法管用有效。



六、健全完善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机制


这次疫情防控,北京市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十组”。后来又经中央授权组建了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这两个机构反应迅速、运转高效,对首都疫情防控起到了统一领导协调调度中枢的作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移民局、民航局、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铁集团都在协调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机制是必要有效的,北京将坚持延续。


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若干意见》就是施工图、任务书,三年行动计划是具体抓手。北京市将明确各区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加大投入力度,坚持项目化推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按照时间节点实现预期目标。


全国“两会”将于下周在北京胜利召开。卢彦指出,服务保障好全国“两会”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市里已经制定服务保障方案。北京市将做好“两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降低各类风险,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创造好的条件和氛围。


来源:健康北京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