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将打造首批71个轨道微中心,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

首都之窗 2021-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Author 规划自然小编


点击上方 “首都之窗” 可以订阅哦!


导 读

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打造微中心。按照蔡奇书记 “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的批示要求,为高质量完成轨道交通一体化工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与各区密切对接,研究形成第一批轨道微中心上报市政府。近日,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第一批) 》的批复。轨道微中心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

什么是轨道微中心?


轨道微中心是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可达性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简言之,就是轨道站点周边大家喜欢去的活力中心!



三个层次



轨道微中心的范围划分有三个层次:



五个特征



特征1:活力共享

轨道微中心立足于形成我市未来功能复合、高品质、服务人民的活力中心。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各级城市生活服务圈有机融合,推动城市空间的共建共享。


特征2:复合多元

站点周边用地功能的混合度高,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和公共设施在站点周边布局,使市民在完成日常通勤的同时,能够就近完成购物、娱乐等活动需求。


特征3:高效集约

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站点的高可达性特点,提高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的强度,形成与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匹配的用地布局模式。


特征4:便捷出行

复合化的各种交通方式,满足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接驳和地上地下连接。


特征5:空间宜人

具有人性化、开放性的公共空间,通过精细化设计与管理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形成有温度的、具有空间可识别性的场所。

轨道微中心特点

涩谷站立体城市

东京站城市客厅



选取要求



轨道微中心综合考量站点在线网中功能定位、交通级别、周边用地、区位条件等因素进行筛选。第一批微中心名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近期实施,结合在编试点单元控规范围、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及市郊铁路重点项目,并结合各区实际,进行深化筛选。共划定71个微中心,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


全市轨道微中心(第一批)分布图


02

微中心有哪些管控要求?


在街区人、地、房指标分配时,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因素,轨道服务能力强的街区指标宜适当上浮。具体管控要求包括用地混合度、路网密度、容积率上浮等指标。在此基础之上,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细化规划条件。


✔ 轨道微中心范围内商业、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


✔ 轨道微中心内主要建设用地一般较所在地区同类用地高10%以上


✔ 轨道微中心范围应作为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区域


✔ 轨道微中心内地面步行系统路网密度应达到道路网密度的1.2-1.5


✔ 轨道微中心及周边地区应构建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空中连廊、过街天桥等立体化的步行设施网络


03

微中心未来什么样?




案例1:亦庄站前区南站

以车站为核心形成混合模式综合性的复合城市空间,激发和引导后续城市开发,提升区域影响力和土地使用效率,推动区域文化、科技、生态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站城产一体化”开发。

次渠南一体化概念方案鸟瞰图

一体化交通接驳示意图






案例2:未来科学城南区站

未来科学城南区站一体化开发项目以“打造高效集约城市空间,建立便捷交通网络,营造规模效应的商业氛围,实现设施资源共享,体现城市景观多元渗透”等思路,整合用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强化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打造M17号线微中心亮点。

未来科学城南区站西侧沿河效果图

未来科学城南区站地下空间剖透视示意图






案例3:平谷站

提升平谷站周边用地混合程度及建设强度,塑造平谷区门户形象,打造活力中心。优化小街区密路网,增加站点周边公共景观空间,与西北侧用地及北侧上盖开发用地结合,与车站配套服务设施及地下开发连通,形成整体的地下步行联系。

平谷站概念方案效果图

城市客厅概念方案效果图


未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发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一体化专班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与各区一起打造轨道微中心,提升城市活力。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