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摘 要

中华民族要想在“丛林法则”长期有效的国际环境中突出重围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警惕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历史自觉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个笑话,祸国殃民也不过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然而,历史的车轮终归是要前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终归是要被扔进历史垃圾箱。要知道,在未来更好的时代里,“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得到的,只能是被识破后的几声唏嘘,几声唾弃。

叔本华说,人群就像冬天的豪猪,距离过远就会感到寒冷,抱团取暖又容易被彼此的硬刺扎伤;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前者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赖而相互影响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内部和谐要求每个组分/单元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后者告诉我们,在实际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在与人交往中总是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只要有资源稀缺就会有自私自利,其中最具有欺骗性和破坏力的,就是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谈到高等教育时提出的概念:“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钱教授全面地勾勒出这类人的轮廓,但如果和他们有过近距离地接触,还会更多细节上的发现。首先,他们目的性极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拼尽全力甚至不择手段,任何与目标并无明显关系的事基本都会被视作“浪费时间”;其次,他们非常精明,能够准确发现规则的漏洞和身边可得的资源,进而充分利用规则、调动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三,他们非常现实,普通人会基于性格相投、情感好恶来确定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他们却会把身边人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个集合,既然“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那么显然,他们会十分精明地从“有用”集合里选择能使投资收益最大化的人开展社交;最后,不能对他们的忠诚和信用抱有任何期待,既然“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那么道德和情感都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既然他们能够准确发现规则的漏洞,就会充分利用这一漏洞去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让自己的行为至少看上去“合理合法无可挑剔”。

对于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欺骗性特征一目了然,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危害性。自私是人的天性(或者叫动物性)。然而人之所以能够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食物链的顶端,就在于能够不断克服动物性,凝聚成相互依靠、分工明确的组织和团队。只有个体愿意牺牲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才能让系统整体的、长期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如果都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只能到最后害人害己,博弈论中“公地悲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正因为自私是人的动物性而牺牲奉献是反动物性,前者更容易被接受而后者则需要不断地学习校正。在组织中,一旦“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够通过“钻空子”获益而不受惩罚,那么自私就会像病毒一样快速而广泛地传播;如果尔虞我诈、利用背叛成为一种风气,道德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素质逆淘汰就不可避免。中国历史的辉煌与苦难反复证明,如果“精忠报国”、“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就能在天灾人祸中“挽狂澜于既倒”,一步步走向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如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国家再富有也是软弱无能,军队装备再先进也会如“沙雕”般在风浪中一触即溃,结果只能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孤岛,社会的各种风气与思潮都不可避免地对军队建设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军队中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问题,前些年广受欢迎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做了一些有趣的探讨。

没错,我说的就是成才。许三多问,我怎么才能让(史今)排长知道我喜欢这里,他的回答是:你表演给他看啊。在新兵连,他对谁都客气,不过是为了被分配到最好的连队;到了钢七连,他努力训练,认真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是为了当狙击手、转士官。所以,他兜里有三种烟,十块钱的高级货,只给连长、排长;五块钱的中等货,就给班长、班副;一两块钱的便宜货,甩给同级战友。因为连长、排长和他关系好?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对实现自己目标更有用。所以:

所以,在演习受挫,实现自己的目标遇到挑战时,他选择背叛“不抛弃,不放弃”的誓言,离开七连;在同寝战友犯错面临淘汰时,他明明可以制止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对于他而言,所谓战友不过是同行者、路人甚至竞争对手。无论平时表面上如何融洽,一旦有损自身利益,尤其是特别看重的核心利益时,都是可以像垃圾一般随意抛弃的。所以,在老A选拔的最后考验中,面临孤军奋战的绝境他必然会选择放弃。相比起自己的生命,军人的荣誉、任务和使命,更不用说从未真正关心过的战友的安危,对于成才而言是那么的不足挂齿。放弃之后,他仍然能找到理由去骗别人,也骗自己:当战斗人员损失过半,(作战分队)可视为失去战斗力。袁朗对他的评价很精准:

没有人愿意和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起走上战场,没有人敢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他们,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在下一时刻他们会不会因为利益的算计而选择背叛。不仅是军队,这种人也不是任何一个团队(至少是在核心层)所需要的。装出来的迎合代替不了实实在在的忠诚,也许平时能蒙混过关,到危急时刻必然原形毕露。

钱教授在谈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举了一个请他写申请出国留学推荐信的北大学生例子。推荐之前,对老师百般迎合;事成之后,黄鹤一去杳无踪。出国留学显然只是一段教育经历,但总有人认为这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似乎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每年都会资助很多学生出国,那些学生都如约回来了吗;有多少人既不回国,也不按规定赔钱,躲在国外当“老赖”;有没有人认真过问这些事?将资源投入到培养创新人才非常正确,但什么是人才?一边吃中国饭,一边骂中国娘、砸中国锅的“香蕉人”能算作人才吗?毫无忠诚与信誉,一心想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算作人才吗?

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何产生的?有人说,出身小地方来(三线城市以下)、家庭条件一般(中产以下)的凤凰男/女(靠自己奋斗而非家庭支持)最容易极度自私。这个说法也许在统计意义上有些道理,但显然失于肤浅和片面。我认为,能力和勤奋与欲望不相匹配是产生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能力不足又不肯踏实奋斗,自然走正常途径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也就必然要“另辟蹊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走捷径一定要付出代价,只不过有的人认为不值得,有的人觉得无所谓。

那么,如何应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考核选拔中道德因素的比重都是有效途径。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扎紧制度的篱笆。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必须保证让组织内偷奸耍滑的小人占不到便宜,同时勤勤恳恳工作的老实人不吃亏。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任何纵容,都是对“团结奋进”组织文化的巨大伤害。如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成为惯例,有规章制度而不严格落实的口子一开,再想收住就困难了。

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以克服动物性、增加道德性为基础。中华民族要想在“丛林法则”长期有效的国际环境中突出重围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警惕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历史自觉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个笑话,祸国殃民也不过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然而,历史的车轮终归是要前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终归是要被扔进历史垃圾箱。要知道,在未来更好的时代里,“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能得到的,只能是被识破后的几声唏嘘,几声唾弃。

【义勇军体系制胜,察网专栏作家】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尽在察网:www.cwz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