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年第3期目次及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目  次

特约专题:乡村振兴

  ● 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研究——基于“多利农庄”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田野调研(谢小芹  西南财经大学) 


  ● 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绩效评价的价值意蕴与推进策略(韩剑尘 安徽理工大学)


  ● 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成效分析——基于河南省市域面板数据的验证(王建英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乡村振兴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重塑:困境、逻辑与路径 (王文彬 华中科技大学)


 乡村发展研究    


  ● 地理标志扶贫:综合价值、作用机制与典型案例(伽红凯 南京农业大学)


  ● 社会资本、融资约束与农户创业——基于熟人社会的考察(张青 上海理工大学)


  ● 粮食收储政策的阶段性收紧及其影响:历史回顾与启示(武舜臣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农户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大别山区的调研数据(褚家佳 盐城工学院)


  ● 村委会选举历史延续性的演进逻辑与内在动力(汤玉权 广西大学)


  ● “上楼”贫困户的生活状态与生计方式之考察(李红阳 上海大学)


  ● 基于DEMATEL-ISM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影响因素测度(王乃举 合肥学院)


  ● 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考察——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石庆海 中共中央党校)


  ●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有机农业立法问题研究(翟欢 华东政法大学)



摘  要




 1

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研究

——基于“多利农庄”田园综合体建设的

田野调研

西南财经大学  谢小芹

Abstract:“田园综合体”是中央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基于田野调查,分析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层实践逻辑及其产生的影响。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三进二带一出”模式、仪式性展演和空间多样化的具体方式,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了农业附加值增加、农业多功能化和村庄的再结构化等积极作用,但也需要注意其引发的排挤小农、乡村治理公共性的流失和集体利益的损害等问题。最后从“主体再造”的角度提出构建国家的引导机制、多方力量的监督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长效预警机制以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Keywords:资本下乡;田园综合体;主体再造


  2

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绩效评价的

价值意蕴与推进策略

安徽理工大学 韩剑尘

Abstract: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战略工程,应结合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鲜明特征,为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技术和方法。将大数据嵌入乡村振兴绩效评价过程中,将带来评价思维、评价主体、评价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深刻变革。鉴于大数据在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中的技术优势及应用价值,提出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绩效评价的推进策略,包括更新观念加强对大数据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培训以提升大数据应用的能力、制定政策法规以保障大数据有序运行等。

Keywords:赋能;大数据;乡村振兴;绩效评价




 3

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构建及

实施成效分析

——基于河南省市域面板数据的验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建英

Abstract:客观评价乡村振兴发展的状况,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河南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本研究从4个层面构建了乡村振兴的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河南省乡村振兴整体处于上升态势,2014年后增速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整体分4个梯队,郑州市最高,商丘市最低;郑州市对周边地市的辐射作用最强,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的4个圈层结构,离郑州越近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较高。

Keywords:乡村振兴;评价体系;主成分分析;实施成效


 4

乡村振兴下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重塑:困境、逻辑与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 王文彬

Abstract:科学重塑和整体优化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既能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和塑造农村产业新形态,也能有效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供给。但实践中,不少地方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却面临着较多难题,包括政策繁杂且落地较慢、资金匮乏且监管较少、人员短缺且压力过大及受众认知有限且参与不足。因此,为了真正发挥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价值,必须定点破除难题和准确提供完整的重塑策略。一方面,厘清科学配置农村科技创新要素的优化逻辑,具体涵盖构建开放生态、遵循包容原则、追求效率目标、注重应用导向和执行调适规则等内容。另一方面,系统整合农村科技创新的各种资源,进而从制度构嵌、政策互撑、资金注入、主体联合和绩效评测等方面推进重塑工作。

 Keywords: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困境解构;优化逻辑;重塑路径;乡村振兴


 5

地理标志扶贫:综合价值、作用

机制与典型案例

南京农业大学 伽红凯

Abstract:地理标志扶贫将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等多种扶贫策略相融合,逐步成为扶贫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地理标志资源为基础的特色产业扶贫路径,厘清地理标志扶贫的综合价值,分析地理标志资源特性及其助力扶贫的作用机理,并以汝阳红薯为典型案例总结地理标志扶贫的成功经验。因此,地理标志扶贫的顺利实施需要在推进地理标志资源挖掘与保护、稳固地理标志扶贫的六大体系和拓展地理标志扶贫综合价值等方面发力。

 Keywords:地理标志;扶贫;汝阳红薯




 6

社会资本、融资约束与农户创业

  ——基于熟人社会的考察

上海理工大学 张青

Abstract: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着金融约束,这已经被理论界所证实。但中国农村的生存型创业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与我国的熟人社会特征有关,这些来自民间的私人转移缓解了金融约束。本研究将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创业的研究置于我国“熟人社会”的乡村社会网络背景中,基于微观数据做经验分析,量化测度社会资本对农户生存型创业的作用效应及熟人社会特定情境下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代表社会强关系网络的公共转移创业影响效应并不明显,反而代表社会弱关系网络的私人转移对创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考虑了社会资本后,创业选择对自有资金和金融资本的依赖程度降低了;社会资本天然地具有自我选择规避风险的特征,对于创业家庭的自有资金和创业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依赖度较高,这一特性显著地影响着社会资本创业促进作用的大小和方向。研究结论为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和提高农户创业融资能力提供政策参考。

Keywords:熟人社会;社会资本;融资困境;风险规避


 7

 粮食收储政策的阶段性收紧

及其影响:历史回顾与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武舜臣

Abstract: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催生了我国政府对粮食形势判断的高度敏感性,以及辗转反复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历程。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加剧的当下,国际粮食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的良好局面备受威胁。归纳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收储政策收紧调整的四个阶段及其影响,发现收紧的粮食收储政策虽能缓和当期粮食安全的负面形势,却会加重下一轮粮食收储市场化的改革难度。为提升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改革成本,要在科学判断当前粮情及疫情影响的基础上,妥善利用超常规政策手段,增加政策扶持弹性,避免超常规手段的常规化,确保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得到延续。

 Keywords:粮食安全;粮食收储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市场化改革




 8

               农户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大别山区的调研数据

盐城工学院 褚家佳

Abstract: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相对贫困治理的应有之义。在后脱贫时代研究农户参与污水治理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参考。基于大别山区“出列村”农户的访谈数据,在辨析生活污水治理特征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生活污水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女性户主参与意愿高于男性户主,而农户的文化程度、住房结构、是否居住在中心村庄、非农收入占比、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认知、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知、对村宣传和监督工作的评价、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等因素均对农户参与生活污水治理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强化农户认知,提高参与的“自发性”;改善外部条件,提高农户参与的“诱发性”;提升村两委污水治理能力,提高农户参与的“持续性”。

Keywords:生活污水;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农户参与意愿




 9

   村委会选举历史延续性的演进

逻辑与内在动力

——基于鲁南费县Y村的分析

广西大学 汤玉权

Abstract:中国农村村委会选举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其演进逻辑与内在动力可用“资源—利益”的分析框架进行解释。通过这一框架对鲁南费县Y村村委会选举历程进行调查发现:从村庄内部来看,村委会选举可以被看做是集体资源、个人资源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两两交互的结果。正是村集体内部资源与利益作用的发挥,使Y村村委会选举历程依次呈现为“纯粹型”选举、“谋利型”选举、“经纪型”选举、“反哺型”选举四个阶段;在其内在动力上,则不同演进阶段又受村集体内部资源与利益的不同组合及不同主导地位所推动形成。“资源—利益”的分析框架,对理解和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委会选举的走向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Keywords:资源;利益;村委会选举;演进逻辑;内在动力




10

            “上楼”贫困户的生活状态与

生计方式之考察

——以L县H安置点为中心

上海大学 李红阳

Abstract:异地搬迁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安置户的生活适应性问题已经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鲜有就搬迁移民的生活状态与生计方式展开探讨。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太行山南部的L县H安置点为中心,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解。研究发现,搬迁之后贫困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面提升,其生计方式和居住模式呈现出两种不同倾向:一些农民在安置点或周边区域务工,成为其地稳定的居民;另一些农民选择在农忙时节返乡种田,成为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

Keywords:脱贫攻坚;异地搬迁;生活状态;生计选择


11

     基于DEMATEL⁃ISM传统村落文旅

                           融合影响因素测度

合肥学院 王乃举

Abstract:基于专家咨询结果与DEMATEL⁃ISM联立模型,系统探查了安徽省典型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政府顶层设计、企业投资实力、居民及村落文化禀赋是文旅融合原因因素,企业文旅产品及线上线下营销是结果因素,二者形成文旅融合因果关系。(2)文化创意和民俗体验类产品设计与生产,以及消费者对文旅产品认知和消费需求,对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挥关键作用。(3)顶层设计和居民话语权是文旅融合深层原因;政府金融政策和文化资源基础起纽带作用;企业主导生产文旅产品及全社会引导文旅消费是浅层原因。三者递阶形成文旅融合系统结构。

 Keywords:DEMATEL⁃ISM;文旅融合;传统村落




12

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考察

——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

中共中央党校 石庆海

Abstract:近年来,巢湖市对乡贤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及推动力度前所未有,乡贤文化建设的成效和特色业已初现。但是在乡贤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基层群众“心不足”、地方政府“力有余”、新乡贤“德未立”以及形式主义等问题亦很突出。地方政府宜从经济上培育乡贤文化生长的土壤,从要素上创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从机制上保障乡贤文化的良性发展,努力将传统乡贤文化嫁接到现代文明之中。

Keywords:新时代;乡贤;乡贤文化;乡村建设;巢湖市


13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有机

农业立法问题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 翟欢

Abstract:有机农业”这一概念源于西方的农业生产,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督法律体系,并开始出台行政规范化文件对有机农业进行鼓励和扶持。然而,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我国的有机农业立法位阶比较低,立法体系和内容总体为消费导向型,关于有机农业的鼓励和扶持还没有统一立法。为了让有机农业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必要对有机农业立法进行改进:提高立法位阶,协调各方立法力量;增加环境评价要素,实现经济效益、市场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平衡,充分发挥有机认证的评价和监督功能;建立有机农业鼓励和扶持的立法体系。

Keywords:有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机产品认证制度


▼  往期精选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期目录及摘要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2021年1-3期目录



编辑 / 郎花  赫雪侠  王宇楠

审核 / 佘小宁


期刊社新媒体编辑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