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讨论会第4期: 非洲猪瘟和猪肉价格问题

于晓华等 晓华教授看世界 2022-12-31

【编者按: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影响中国的生猪生产,导致2019年生猪存栏下降40%以上,猪肉价格上涨超过一倍,带动了整体物价上涨。如何建立更好的动物疫病防治机制、采取更针对性的政策提高猪农信心、尽快平抑猪价,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于晓华教授组织专家学者就“非洲猪瘟和猪肉价格问题”做了在线研讨,其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

一、过去一年猪肉价格上涨了一倍,很多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非洲猪瘟和“禁养”的环保政策,您怎么看?

*************************

1.猪肉价格上涨有几重因素:非洲猪瘟的大量死亡是主要原因,导致了存栏下降40%以上;禁养是雪上加霜,贸易摩擦更是提高了饲料成本以及减少了进口。(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主要还是非洲猪瘟的影响,由于疫病流行大量屠杀母猪,致使猪仔大量减少,市场猪肉供给不足。(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3.非洲猪瘟是主要原因,环保政策需要执行,只是短期内需要对准化养殖进行规划和补贴。(金璟,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4.主要原因在于非洲猪瘟的冲击,从价格的波动幅度来看,去年8月之后价格变化最为明显。(田旭,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5.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美贸易摩擦之初,中国禁止从美国进口猪肉。(姜天龙,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


6.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并且停留在高位。主要原因确实是非洲猪瘟引起的禁止跨区域生猪调运和大批量的屠宰销毁。“禁养”的环保政策对猪肉价格上涨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汤秀平,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


7.可能不在于非洲猪瘟和“环保禁养”政策本身,而在于政策在实际中的执行。(陈晶晶,国仁乡建副秘书长)


8.非洲猪瘟和“禁养”政策肯定都是导致今年猪肉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由于信息原因,非洲猪瘟的影响有多大不明确,但“禁养”政策带来的破坏性是显而易见的。在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的空前压力下,很多地方政府粗暴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政策,有的甚至提出“无猪县”“无猪市”等目标,肆意驱赶、关停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对国内养猪业带来极大冲击。(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9.猪瘟是主因,“禁养”其次。(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10.虽然非洲猪瘟和“禁养”环保政策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两个关键因素,但更根本的原因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非理性行为。(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1.这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还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执行机制问题,绿水青山目的是为了金山银山,但下面执行政策是只要绿水青山,可能不会考虑老百姓的生活这个金山银山,导致把老百姓的菜篮子也一并影响了。(陈东,安徽工业大学教授)


12.猪肉价格上涨除了非洲猪瘟和“禁养”政策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养殖经营方式,活体运输,主产区和主销区分离等因素。(卢华,江西财经大学讲师)


13.本轮的猪肉价格异常上涨,是人祸+天灾,人祸是主因。人祸之一,是不切实际的环保“禁养”,很多地方扒掉了养殖场、处理了母猪,严重挫伤了养殖积极性,即使现在紧急调整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肥猪出栏量,导致肉价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上涨;人祸之二是对猪瘟的控制不力,照理在猪瘟发作初期,就应该有强力的措施控制传播,并给养殖户足够的补贴和保险补偿,但是实际情况是猪瘟全国性蔓延而控制不力。(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4.(1)和非洲猪瘟有关,和“禁养”环保政策无关。(2)猪瘟既降低了生猪存栏和出栏数量,也造成心里恐慌。(3)“禁养”说法不正确,是生猪产业转移,鼓励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对环保不达标小型企业不利,并不会降低猪肉产量。(陶红军,福州大学副教授)

15.赞同该观点。本轮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来自供给方面的原因,需求本身变化不大。(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16.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其实并不准确,不重要。应该要让中间的经销商来看应该会比较准。过去跟他买的小贩,买的量是不是变少了也都是消费者,是不是变少了这是需求端,当然这个变化应该不大,他过去收购的来源供给方的变化如何,如果过去供给方的变化主要不在于小农,小型的猪只饲养户,或者中大型的饲养场,那网上说的因为环保,关停问题,而产生的供给量减少,显然就不是issue不是重点了。如果中间经销商主要来源是进口,结果是进口量减少,那就是进口的问题哦。从这里下手去了解是最准确的,因为经销商对于供给与需求两方会最敏感最清楚。而不是我们一般民众、学者、媒体或者是个体饲养户的感觉。(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7.非洲猪瘟只是官方给出的解释,实质上更多是禁养限养的环保政策使得国内猪肉产能从13年开始聚集减少,目前根据统计数据,猪肉的产能已经减少近6成。而且猪肉作为中国消费者动物蛋白的主要获取途径,需求基本不变,供给的减少使得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刘禹辰,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18.政策高压叠加重大疫病,生猪供给呈现断崖下跌。(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公司)


19.随着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不断升级,大众对猪肉的消费也日益增大,且有继续增大的趋势,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非洲猪瘟和“禁养”情况的出现,导致了供给继续缩小,而需求继续增大,进而使得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会自动调节供需均衡点。综上所述,猪肉价格上涨一倍是需求增加、非洲猪瘟和“禁养”三种原因的混合所导致的。(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

二、禁养环保政策出台和实施过程,给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


1.政策出台要慎重,尤其是牵涉到了就业和国民基本需求产品相关的政策,比如环保政策,要极度慎重;步子一下子不能太大。如果步子太大,然后政策又掉头,对整个政府的政策权威性就造成了负面影响。这次禁养环保政策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在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的空间联动效用以及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政府政策是矫正市场失灵的工具而不是破坏市场规则的。(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3. 环保很重要,但也要切合实际,不能一刀切。(吴学兵,长江大学副教授)


4.在新政策出台前应对其影响进行充分评估,并对评估的可能后果出台相应的措施或政策,抵消新政负面影响。(金璟,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5.禁养环保政策将原来养猪造成的负外部性内部化,提高了养殖成本,淘汰了一批中小型养殖户。从产业升级角度而言,这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恰好与非洲猪瘟重合,加大了生猪养殖产业收到的冲击,使得该政策受到质疑。不应该就此否认该政策。(田旭,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6.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制定政策不能仅参照行业内专家的意见,还要广泛征求行业外专家的建议。任何政策的出台,不仅仅对政策所针对的行业有影响,其相关行业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像蝴蝶效应,制定政策一定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姜天龙,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


7.政策的出台,一是要因地制宜,不要搞一刀切。新的政策不能推翻人们对已有政策的公信力依赖;二是政策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情况,有应急的措施。(汤秀平,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


8.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在各种限制、利益纠葛实际执行情况。“农业现代化不可单兵突进”。(陈晶晶,国仁乡建副秘书长)


9.不能用行政力量冲击市场主体的正常、合法经营;政策执行不能搞运动,政策调整要给企业和个人留出合理的调整时间;环境保护要兼顾民生和经济发展,老百姓的利益和生计比金山银山还要重;政府行政行为要保护私人产权和利益。以行政手段禁养,是近二十年来最大的行政决策侵害私有产权的案例,值得决策者好好反思。(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10.禁养环保政策、非洲猪瘟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叠加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打击提供的政策经验和教训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要立足于实际、尽最大可能考虑到政策波及的各个方面、预测可能出现的后果及其风险并提出预案。(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1.一切政策出台的目标要让人民的福利最大化,“禁养”政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在集中养殖的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再实施,而不是为了环保而“禁养”,而是为了在环保约束前提下提高养殖效率,让老百姓福利和环保双赢。在实施过程中,要逐步推行,科学筹划,不能搞大跃进,来比学赶帮超。农业生产有周期,不能像工业那样快速规划补货,所以不能搞运动式治理,而是要更科学治理,钟摆式治理只会严重打乱农业自身规律,带来极大破坏。(陈东,安徽工业大学教授)


12.中国养殖业更应该遵循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的农业发展理论,而不能采取环保一刀切的方式(卢华,江西财经大学讲师)


13.环境与产业存在目标不一致本属正常。但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环保政策纯属空想。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并非不能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了完全可以变废为宝。一刀切的懒政,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格格不入,该追究责任。(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4.“禁养”环保政策本身是好政策,但是地方政府一刀切,没有意识到猪肉消费的重要性。我国既要鼓励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发展,也要给小型生猪企业预留空间。(陶红军,福州大学副教授)


15.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政策,推行针对性环保政策。引导养殖场户采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发展生态养殖模式。政策实施的重点不应该是关停养殖场,而是引导养殖场户采用生态养殖技术,进而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16.给制定农业政策一个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思维,要把对环境影响的成本考虑进去,这是未来各个产业长期经营都必须要有的思维,因为时代不同了。(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7.地方在落实政策的时候要因地制宜,不能为了完成指标一刀切(刘禹辰,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18.农业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回归底层逻辑,一定要尊重和照顾底层人民的利益,基数决定稳定。(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公司)


20.应该理论研究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考虑,特别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能过于依靠强制性政策来解决环保问题,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实施,不搞一刀切,环保工作是一项持续开展的工作。(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

三、非洲猪瘟来势汹汹,对养殖业打击巨大,这给我们的动物疫病防治提供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


1.动物疫病防治应该“防”重于“治”,建立更严密的动物疫情响应机制;其次应该加强动物疫病的研究。这次非洲猪瘟还没有控制住,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尽快从中国大地上消除非洲猪瘟病毒;更要密切关注其可能发生病毒变异,尤其是可能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加强动物疫病的预警,防控系统风险的发生。(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3.做好疾病防治,特别是规模猪场。(吴学兵,长江大学副教授)


4.对动物疫病的研究应扩防至周边国家。(金璟,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5.增加检验检疫力度,建立可追索体系。(田旭,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6.(1)动物防疫检疫做得还不够好。非洲猪瘟虽然之前从未在我国出现,但是在国际上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动物间传染病。至今还没有查清楚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具体途径。(2)动物的集中饲养有利于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其毕竟不等同于工业品的生产。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利于物理隔绝动物传染病的传播。(3)消费者需要转变消费观念,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和降低冷鲜冷冻物流成本。长途跨区域的生猪调运屠宰,加剧了非洲猪瘟的传播。(汤秀平,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


7. 养殖业的工业化生产会增加风险。(陈晶晶 ,国仁乡建副秘书长)


8. 科学的问题要科学决策,科学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做;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9. 多元化供给肉类才是正道!现在急着恢复政策不科学。(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10.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任何一个地方的动物疫病都有可能快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因此中国的科技专家要对全球动物疫病有预研究,即使国内没有的动物疫病也要参与国外的相关研究,储备知识。(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1.要多向农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者,加强防治,加强隔离,尊重科学规律,尤其是和疫情情况复杂的地区交往,要以防治非典一样的标准来执行,不能有任何松懈侥幸之心。(陈东,安徽工业大学教授)


12.生猪产地到销地的大范围活体运输,其实不利于瘉情防控,生猪散养也会因防控措施不到位,加快瘉情的滋生和传播。(卢华,江西财经大学讲师)


13.本次非洲猪瘟,来源、传播路径、疾控措施落实、养殖户损失补偿等等,都是教训。政策措施既要考虑政府部门落实的能力,也要考虑养殖户的配合可能,如果养殖户利益不能保证,他们不配合或者采取隐瞒对策,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就会崩塌。(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4.(1)疫病防控责任主体是企业,应该提高企业疫病防控意识和能力。(2)要加强对造成疫病扩散的责任主体的打击力度。(3)生猪养殖企业要加大疫病防控投入,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陶红军,福州大学副教授)


15.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增加疫病防治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快研发新药物,打造一支高素质兽医队伍。(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16.第一个是来源,当初是怎么进来的?需要防疫单位思考去“堵”这个口。第二是传播,是如何传播开来的?以后该如何预防?如何在过程中间设置一些防火墙?以后可以避免蔓延的速度过快。第三是止损。如果已经发生了,要如何迅速的把这个火给灭下来,免得损失不断的扩大,时间延长。(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7.国内检验检疫部门要严格管控进出口产品质量(刘禹辰,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18.面对较大疫病的发生,早期一定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菩萨心肠,雷厉手段。(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公司)


19.要做好检疫检验工作,从源头控制疫情发生,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养殖设施,加大动物疫情紧急处理的能力。同时,需要将疫情防控与市场供给相结合,确保市场宏观调控的效果。(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

四、现在各地在制定政策鼓励养猪,但是现在猪农观望多、行动少,您认为什么样的政策可以更好的恢复猪农养殖的信心?

*************************

1.这次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非洲猪瘟。即使有国家的补贴和政策支持,养殖风险还很大。要恢复猪农养猪的信心,需要(1)尽快消除猪瘟病毒;(2)对猪农提供猪瘟防治技术支持;(3)对养猪业要提供更好的保险。(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进一步加强地区疫病防控,给予农户适当的养殖补贴,减少地区间的猪肉流通,进一步推广生猪养殖技术,发展智能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3.给猪场土地产权,不能在猪少的时候鼓励养猪,在猪多的时候强调环保,强行拆迁,给猪场造成很大损失。(吴学兵,长江大学副教授)


4.让猪农觉得养猪有利可图的政策。(金璟,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5.短期内最低价格保障的收购体系或许会有效果。(田旭,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6. 提高生猪和能繁母猪保险金额。(姜天龙,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


7. 中小猪农生产者观望是理性的选择。可以放开政策,让愿意养猪的农民自家养一点。明确土地、环保的政策,提高执法的程序性。(陈晶晶 ,国仁乡建副秘书长)

8. 除了对非洲猪瘟疫情心有忌惮之外,反复无常的政策更是打击了市场主体的信心。粗暴推行的“禁养”和现在行政推动的养猪指标摊派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无视个人利益的表现。疫情仍在,病毒未消,一旦区域疫情再发,投资风险谁来承担?疫情没有控制就盲目扩大养殖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利于进一步控制疫情和生猪养殖业的长远发展。(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9. 恢复养殖户信心需要稳定的政策和疫病防治技术的突破,在短期内技术难以突破的条件下,需要给予养殖户信心,这个信心不再是政府仅仅给什么政策,而是要与养殖户一起建立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0.其实散养并不是科学之路,还是要培养多个有现代化养殖技术的企业,现在更多的是鼓励被政策误伤的大企业的养猪信心,并给予补贴和指导。在这个周期空荡,要加大安全食品进口,做好短期替代。(陈东,安徽工业大学教授)


11.猪肉消费具有地域特色,应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猪产品市场,增加区域内的生产和消费,彰显地域型,并保护地方品种和基因,这样将有利于恢复猪农养殖的信心。(卢华,江西财经大学讲师)


12.“塔西佗陷阱”一旦形成,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恢复养殖户的信心需要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导、政府部门的信用重建,更需要时间来抚平。(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3.(1)消灭疫病。如果猪瘟疫苗研发成功,企业当然会增加生产投入。(2)保障生猪养殖土地供应。(3)规范生猪和猪肉市场。(4)地方政府要重视生猪及其他畜牧产业发展。(陶红军,福州大学副教授)


14.猪农担心有两点:一是疫病风险大;二是担心猪肉波动,怕自己生猪出栏时价格急剧下跌。因此,调动猪农养殖积极性,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保险,降低疫病带来的自然风险;二是开发新药物,积极应对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三是发展生猪期货,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市场风险;四是探索生猪目标价格险的可行性,尽量避免猪农受下一轮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1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否适当应该要思考一下。小型的猪农到处开花,会不会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大型养殖场如何回收排泄物,可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政府的鼓励政策应该是投资在回收污染物设备方面给予奖励或税收的优惠,才是重点,而不是鼓励养猪!回归到建立猪农的信心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守法,依法治国。不能上级一个文件,就粗暴执法,也没有任何的究责,以及对猪农的赔偿。没有依法治国,事后给予补偿,这样才能建立猪农的信心。(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6.稳定猪肉政策,切勿朝令夕改,对猪肉养殖结构进行调整,产能主要依托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布局进行积累.(刘禹辰,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17.这个考验的是我党在基层的组织能力,我党必须加速回归到基层构建党组织能力。(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公司)


18.猪农的恢复养殖的信心来源于未来猪肉市场价格,更准确说,应该是未来养猪的利润和政策支持。在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中,应该从稳定市场价格入手,给猪农信心,确保其未来预期合理利益。要确保政策的稳定性,特别是要防止再次出现“禁养环保政策”之类的情况,从政策层面给猪农吃下“定心丸”。同时,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做好未来猪肉市场供需预警,做好动态调整,防止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

五、加大进口猪肉能否解决猪价高涨的问题?

*************************

1.国际市场的供给容量有限,加大进口很难抵消非洲猪瘟的负面影响。中国消费和生产的猪肉超过世界市场的一半,现在生猪存栏降低超过40%,进口很难弥补国内市场的短缺。从长期内看,进口大量猪肉会打击中国猪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猪肉供应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影响食物安全。                              (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加大猪肉进口短期内可以解决猪价高涨的问题,但长期不利于中国猪肉产业的发展,主要由于近期瘟疫的影响导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等过了这一波影响,猪肉产业市场则会恢复正常,此时进口则不利于国内猪肉产业发展。(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3.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上涨,但价格还会高位运行。(吴学兵,长江大学副教授)


4.可以缓解。(金璟,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6.这要看进口量的大小。提高供给一定会让供求曲线的均衡点变化。(姜天龙,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

 

8.能缓解。(陈晶晶 ,国仁乡建副秘书长)

 

10.当然可以。(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12.短期能解决一些,配合其他肉类进口,但长期,必须要靠自己。(陈东,安徽工业大学教授)

 

14.加大国外猪肉的进口,增加市场供给,在一定程度可以减缓猪肉价格的上涨,但是,国内肉价的真正回落,需要等到养殖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加大进口,还有一个担心是,会不会带来新的动物疾病疫情?(姜德波,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6.长期以来,我国是猪肉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国外猪肉供给有限。加快进口猪肉只能部分解决猪价高涨问题。(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18.短期可以,但是长期仍需以国内市场进行调节。(刘禹辰,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20.短期内,猪肉进口可以缓解猪肉价格高涨的情况,但从长期来看,由于中国需求量巨大且需求持续增加,具有“大国效应”,一定会助推国际猪肉市场价格大涨。因此,加大国内生猪饲养产能,增强国内猪肉市场供给是解决猪肉价格高涨的根本途径。(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

六、您对未来的猪肉价格变动趋势有什么看法?您预计什么时候猪价可以回落?

*************************

1.我觉得这波猪肉高价还会维持2年以上,至少一个猪周期。存栏减少了40%以上,短期很难补足这个缺口。现在的猪肉价格上涨已经带动了整个物价的上涨,由于价格的刚性机制,已经造成了长期影响,短期很难恢复。如果不消除非洲猪瘟病毒,猪肉会长期保持高位,直到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3.明年下半年可能下落。(吴学兵,长江大学副教授)

 

5.未来一两年依然会保持高价。什么时候回落取决于种猪存量什么时候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同时也取决于消费者是否会大量转向替代品如禽肉与牛羊肉。(田旭,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7.预测猪肉价格还会在高位徘徊一段时间。猪肉价格的回落应该会到明年春节之后,气温上升到猪肉消费的淡季。并且是猪肉价格上涨高位后,新一批生猪出栏。(汤秀平,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

 

9.猪肉价格走势取决于三点:一是短期内的猪肉及相关产品的进口政策,二是中期的生猪补栏情况,三是长期的疫情控制情况。如果消除了猪肉及相关产品的进口障碍,生猪补栏顺利,并且非洲猪瘟疫情不再恶化,估计明年四月价格会有明显回落。鉴于以上三个因素,猪肉价格走势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极强。(王士海,山东农业大学)

 

11.随着进入冬季和即将到来的春节,对猪肉的需求越来越大,猪肉价格将会继续上涨。猪肉价格回落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估计至少需要一年左右才可能回落。(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13.猪肉价格上涨可能会延续到年底或明年上半年。非洲猪瘟可能也将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的生猪养殖模式,存在积极的一面,当这种积极性体现出来时,猪肉价格可能也将稳定回落。(卢华,江西财经大学讲师)

 

15.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价格上涨当然会刺激企业进入生猪养殖市场,最终猪肉价格一定会回落。生猪周期一般是180天,大概需要6-9个月价格会趋于平稳,下一轮猪周期应该在半年后开始出现。(陶红军,福州大学副教授)

 

17.没有收集数据,并对这个行业深入了解,不敢随便预测它的价格趋势,不敢预测何时可以回落,但短期的做法应该就是扩大进口的来源,当然前提是食品的安全要把关。进口的来源也不一定要全是猪肉,也可以考虑其他替代品的肉品。(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19.年前应该回落的可能不大,尤其年关价格有可能还要上涨。(张鑫,原隆平高科黑龙江公司)

<span style="font-size:17px;font-family:"&color:#333333"> 

20.随着进口猪肉进入市场,短期内猪肉价格上涨可能会放缓,但在一段时期,猪肉价格还会持续上涨。由于非洲猪瘟和“禁养”对国内生猪养殖业的“毁灭性”影响,短期内恢复有效供给,增加供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非洲猪瘟”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因此猪肉价格回落需要多方面条件,预计周期在3年。(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讨论会主持人:于晓华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主页:https://www.uni-goettingen.de/en/114620.html

联系方式:econyu@gmail.com

*************************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或称长江产经智库)是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研究院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平台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中国沿海地区高度开放、发达的实体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趋向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研究院以洪银兴、刘志彪教授为带头人,汇聚一支拥有十多位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称号的核心研究团队,聚焦中国经济运行、产业经济、金融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开放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六大方向,秉持热情、专业、理性的理念开展智库研究。研究院以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为主线,形成了《长江产经决策咨询报告》、《中国产经热点研讨》、《中国经济动能指数报告》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中央领导及江苏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在社会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力。

网页:http://www.yangtze-idei.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