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草根大学的学生怎么读大学?

2017-06-30 覃彪喜 南方日报出版社

暑假是什么感觉,小编已经没有机会感受了。暑假之后的大学生活,小编多么希望能够重来。6月高考,7月填志愿,8月在家忐忑等待录取消息,每年,都有一批青春到爆炸的十八岁们这样度过暑假。


可是,有想过大学生活怎么过,大学怎么读吗?无知的小编,当年纯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大学不就是学好专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咩?同学都这么想啊哈~~~


美滋滋地直到毕业,才受到一次次冲击、教训。直到看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才知道大学原来有一个自己的方程式。


这是一本准大学生的入学须知,也是一本准大学生的入学指南,也更是一份学长送给学弟学妹的大学感想。它偏重于告诉准大学生,在大学里怎么收获、保持当代大学生的自信、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黄昏的斯坦福大学。如果知道大学怎么读,你在草根大学的四年,未必不如美国TOP10大学过得有意义



草根大学的学生如何读大学


跟名牌大学比起来,草根大学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草根大学的学生并没有必要因此感到悲观绝望。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夸大学校的资源对学生成才的影响,事实上名牌大学的很多优势资源跟绝大多数学生毫无关系;另一方面,草根大学的学生即使存在方方面面的劣势,这些劣势也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缩小甚至消除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草根大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劣势。我们不妨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硬件设施不如名牌大学完善。


如果把硬件设施理解为楼房、球场、草地,名牌大学未必占有优势。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一些宿舍楼有着数十年的历史,外墙十分破旧,室内拥挤不堪,而很多草根大学的宿舍都是四人一间,带独立洗手间,有电视,有空调。一些财大气粗的三本院校更是美得像皇家园林。然而,正如我在第二个专题中所说,这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你大可不必羡慕人民大学食堂里那部耗资百万的观光电梯,也不必羡慕某些高校斥资数百万修建的豪华校门,因为这些东西跟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没有半点关系,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毕业离校时把它们带走。


有一些硬件设施确实跟学生密切相关,而且名牌大学占有绝对优势,比如图书馆的藏书和实验室的设备。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动辄拥有数百万册藏书、数千种中外文期刊,还有丰富的电子书刊、学位论文等数字资源,草根大学的图书馆则相形见绌。比如,截至2009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拥有藏书800余万册(其中有150万册中文古籍),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而根据其官网的数据,怀化学院图书馆各类型纸质文献馆藏总量仅107万册,我家乡的邵阳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仅120万册。


对于草根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如此悬殊的差距难免令人沮丧,可对于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而言,情况远没有那么糟糕。首先,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就算拥有很多珍贵的孤本、善本,学生也是看不到的,对他们来说,有跟没有一个样。


既然如此,对于草根大学的学生来说,没有也就跟有一个样了。就好比某人娶了个美貌如花的仙女,可这个仙女一直呆在天上不下凡尘,既不发短信,也不上QQ,他跟光棍又有什么两样?其次,不管图书馆的藏书是几十万册还是几百万册,你在大学期间所能读的书都是非常有限的就算把弱水三千统统给了你,你也只能取一瓢饮。不管你们学校的图书馆多么寒碜,总不至于连230本像样的书都找不出来吧?就算你倒霉到了理论上的极点,学校压根儿没有图书馆,或者图书馆里一本像样的书都没有,你还可以自己掏钱去买230本书。如果财力确实有限,还可以跟同学各买一些,互相借阅。


所以,草根大学的学生与其抱怨图书馆藏书太少,不如去图书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刊。如果有一些书对你来说是必读的,而图书馆里又没有,可以通过同学去其他院校的图书馆借阅,或者去社会图书馆试试。还不行的话就去买一本吧。在我看来,有一些书不管图书馆有没有,都是应该买回来收藏的。一个政治学专业的人舍不得买《政府论》《论美国的民主》,一个法学院的人舍不得买《法律帝国》《法的概念》,这实在不可饶恕。


至于实验室,草根大学的条件自然也要逊色很多,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更是绝缘。如果你学的是医学、物理这类对实验室要求较高的专业,并且准备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我会毫不犹豫地鼓励你报考重点大学的硕士、博士。可是,对本科生而言,这一差距实在没有必要放在心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几乎所有的文科专业和一部分理科专业是不需要实验室的;第二,草根大学的实验室就算简陋一些,基本上也足以满足本科生的学习之需。至于名牌大学的那些重点实验室,跟本科生也没什么关系,不管你是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草根大学的学生与其羡慕名牌大学的那些重点实验室,不如充分利用你们学校提供的条件做好实验、搞好学习。


在网上时常能看到不同高校的学生在互掐,一边炫耀着自己学校有多少名院士,多少个博士点,多少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获得了多少项技术发明奖,一边奚落着其他高校的种种不是。这样的争论往往火药味十足,时不时充满了肮脏的人身攻击。我读书那会儿,我们学校就时常被一些兄弟院校的人说成“种男大学”(因为谐音)或者“矿工大学”(因为地矿类专业是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热爱学校,以学校为荣,这固然无可厚非,可是把大好的青春耗费在这样的争论上,实在无聊透顶。这就好比两个班级的小学生在争论谁的班主任更漂亮。班主任漂不漂亮关他们什么事呢?就算要为此展开争论,那也只有她们的老公才有资格这么做。揣着学生的命,操着老公的心,何必呢?


第二,师资力量不如名牌大学雄厚。


毫无疑问,名校的师资力量比草根大学要雄厚得多。据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一些老师跟我反映,这些学校近年来原则上只引进毕业于世界前若干名大学的海归博士,自己培养的博士如果留校,基本上只能当辅导员,没机会讲授专业课。姑且不论这一做法是否完全合理,它至少足以让名校的师资力量大大超过草根大学。


然而,关于名校的师资,有两点是需要提及的。第一,名校的很大一部分师资跟本科生毫无关系。在国外,诺贝尔奖得主给本科新生讲课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却截然不同,有一些知名教授恐怕连博士都未必有机会听他们的课。我的母校有十几名院士,可我除了大一期间听过何继善先生的一次讲座以外,就只能通过图书馆里的院士头像来感受他们的存在了。我们院有一位叫曾钊新的教授,在伦理学界算得上是泰斗级的人物,可我直到现在都不曾见过他的真容。第二,并不是名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是好老师。有一些人搞科研的能力不错,可是教书的能力不行;有一些人不学无术,纯粹就是个南郭先生;还有一些人厚颜无耻,毫无学术道德可言。如果把这两类师资扣除掉,名校的师资优势就要大打折扣。


当然,打了折的优势依然是优势。草根大学的学生又该如何弥补师资的不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名牌大学的老师中不乏草包,草根大学的老师中也不乏德才兼备之人。如果有幸遇到了好老师,一定要好好珍惜,别再逃课了,上课也别再打瞌睡了。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在名校读完博士、硕士以后,因为能力以外的原因不能留校任教,所以成了二本、三本院校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不一定有教授、副教授的头衔,可学识未必比名校的老师差。


其次,即使没有机会听一些名师讲课,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著作学习他们的思想。如果你对法学很感兴趣,可你偏偏是在一所二流大学的三流法学院听不入流的老师讲专业课,那一定非常郁闷。可如果你认真学习了贺卫方、朱苏力、陈兴良、陈瑞华等老师写的教材、专著和论文,北大法学院最优质的师资也就间接地成了你的师资。课堂最大的优势并不是现场感,而是可以互动交流。可中国的大学,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草根大学,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很少有讨论。如此,听老师讲课和看他写的文章,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再次,可以去本校的其他院系或者其他高校蹭课。虽然时间和金钱的成本都有点大,还需要大量逃课,但只要选对了老师,定能受益匪浅。


最后,可以通过讲座领略大师的风采,获得学术前沿、社会前沿的最新信息。听讲座是读大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你对讲座的内容感兴趣,主讲者在该领域也有足够的发言权,你一定不要错过。当然,草根大学的讲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名牌大学相差甚远。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让当地其他院校的朋友充当你的“内线”,有合适的讲座就及时通知你。另一个办法就是在网上找一些名师的讲座视频来看,只是提问环节没你的份了,事实上在讲座现场的人也没几个能有提问的机会。


第三,学习氛围不如名牌大学浓厚。


有人或许会说:“很多二本、三本院校都成了考研基地,学生从大一就开始为考研而奋斗,不少人为了一大早能在图书馆的自习室占个座位,不惜在图书馆的门外搭帐篷睡觉。这样的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吗?又有多少名牌大学的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我承认很多草根大学的学生读书都非常刻苦,但是,刻苦并不是学习氛围的全部。要不然的话,高三和高考复习班的学习氛围比大学好多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大学呢?除了读书用功以外,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少还要包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把大学当成考研基地、把考研当成第二次高考,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正确的学习。这一点我在第一个专题中已经做过分析,在后面关于考研的专题中还将进一步讨论。


对于大学而言,理想的学习氛围应该是这样的——大家对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独立的思考,并乐于通过课堂讨论、社团活动乃至宿舍熄灯以后的“卧谈会”等形式与别人交流、分享。也就是说,只有当“读同学”成为读大学的一种方式,你的思想能与同学产生碰撞,你不但能因此得到知识量的增加,更能让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这才是一所大学所需要的学习氛围。


再说了,不是所有的草根大学都成了考研基地,也不是所有草根大学的学生都会为了自习占座而睡帐篷。随着大学不断扩招,高考考生不断减少,高考录取率也就不断攀升,2011年已经达到72.3%。也就是说,就算学习不刻苦,照样也能上大学。在调档线很低的草根大学,必然会涌入大量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人。有很多二本、三本院校的读者向我反映,他们同学中很少有人认真读书,坚持上自习的人反而会被那些只顾着玩游戏的人挖苦、嘲笑。


基于上述分析,我觉得草根大学的学生想要学有所成,首先需要特立独行的勇气和魄力。就算你的同学都不想读书,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你如果热爱学习就会显得非常另类,你跟同学的关系也很可能因此变得疏远,你也始终不要忘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要有勇气坚持走你自己的路。同时,要尽量在不太好的大环境下选择相对较好的小环境。如果你们学校的学风不太好,你的舍友在宿舍里不是玩游戏就是打牌,那你不妨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用在自习室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吧会把玩游戏的人聚集在一起,自习室会把热爱学习的人聚集在一起。


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是读大学的重要途径,而草根大学的学生中,有丰富学识和独到见解的人相对而言要少一些。在名牌大学,每节课都可能展开热烈的讨论,可是在草根大学,即使你在课堂上提出了非常独到、非常深刻的见解,也很可能曲高和寡。那样的话,你就很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经常跟你在同一间教室自习的人,是不是可以尝试着跟他们交朋友?如果学校有一些思想比较活跃的社团,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些社团的活动认识一些有想法的人?


第四,实习与就业机会不如名牌大学丰富。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名牌大学基本上都位于经济发达、实习与就业机会较多的大城市。39所985高校全部位于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唯一例外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位于紧邻西安的杨凌。这些高校的学生占尽地利之宜,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中小城市的高校,除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极少数高校以外,一般都是草根大学。这些高校的学生在当地难以找到足够的实习与就业机会,去大城市又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第二,对于大城市的草根大学而言,虽有“地利”,却无“天时”与“人和”。当人才市场成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在重点大学就足以完成招聘计划,即使草根大学就在隔壁,他也犯不着再去走一遭了。


除农林畜牧等少数专业以外,中小城市的实习机会相对较少,通过实习所能学到的东西往往也要少一些。所以,这些地方的大学生不妨利用假期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实习。当然,贸然前往异地会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所以,最好是在动身之前就联系好用人单位。有很多企业会在网上招聘实习生,你可以准备一份有说服力的电子简历去应聘感兴趣的岗位。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提供实习岗位,并对自己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因为《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近于苛刻,为降低用人风险,很多企业也乐于招聘短期的实习生。我刚到深圳工作时,就有一个平顶山工学院的大专生主动联系我们公司,然后过来实习了几个月。公司不但为他提供了住宿,还给了一定的报酬。


毕业求职时,草根大学的学生如果呆在学校守株待兔,就业机会要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少得多。参加双选会也好,组织宣讲会也好,任何用人单位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高校都地毯式扫荡一遍。网申貌似机会平等,可那只是申请的平等,不是面试的平等,更不是录用的平等。没有名校背景的简历往往在第一轮关键词筛选阶段就石沉大海了。


所以,草根大学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最重要的就是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不但要敢于参加其他高校或社会上组织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更要大胆尝试其他的求职渠道。像广州的南方人才市场、深圳的人才大市场,几乎每天都有规模不小的招聘会,虽然大部分职位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也有很多职位并不排斥应届毕业生。草根大学的毕业生在这些招聘会上受到歧视的可能性比在校园招聘会上要小得多。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就是“差异化营销”。首先是地域的差异化——尽量选择那些务实的,对名校学历不那么盲目崇拜的地区,至少不要吊死在某一棵特别迷信名校学历的树上。整体而言,南方要比北方务实,沿海要比内地务实,“外地”要比北京务实。我在北京参加一次读者见面会时,有位读者说着说着就声泪俱下了。他从河南一所不知名的二本院校一毕业就去了北京,可大部分用人单位一看到他的毕业院校就毫无兴趣了。他断断续续做了好几份谈不上技术含量的工作,见到我的时候已经失业好一阵子。他希望我能告诉他如何才能在北京立足,可我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能否考虑放弃北京?哪怕只是暂时放弃。”我并非主张所有草根大学的毕业生都不要去北京,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中国远远不止一个北京。



——上文选自《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有删节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

DUDAXUE ,JIUJING  DUSHENME (SHANG)


作 者:覃彪喜

出 版 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5月第1版

印次:2017年2月第50次印刷

I S B N: 9787549105663

装    帧:平装

定    价: 29.00元

“在大学生面前,我并不是什么专家学者,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学长,普通的过来人。我只是比别人多做了一件事——当人们掉进某个陷阱,总是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赶路,而我却在陷阱旁竖起一块牌子,让后来者可以远远地看到上面写有四个字:此处危险。”


所以覃彪喜写这本书,一是希望大学生看到自己大学、专业的价值,学会发现它、掌握它;二是挖掘大学的潜在学习空间,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由此思考,他发现了成才之本:从一开始,就要知道大学生活要怎么过,大学要怎么读。


近7年来,《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上)作为最畅销的大学生指南读物,为至少300万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帮助。覃彪喜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一名中国高等教育民间观察者的身份,结合自身求学、求职和创业的经历与思考写就此书,全面探讨了与大学生涯相关的26个重要话题。该书是为上册,含12个重要话题。它深入、严谨地论述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职业规划的方法与路径”“语文能力是无冕之王”“平民阶层的大学之路”等话题。每个话题后附有精选的覃彪喜与读者的通信,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却没能在正文中详细阐述的问题一一解答,比如如何看待双学位、要不要当学生干部等。

 



扫二维码,即可下单购买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当当下单选购本书

亚马逊、京东及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