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一小时,中山青年干部如何养成“夜读”新习惯

“下班后,你一般做什么?”

3年前,当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王志红把这个问题抛给教体系统的数个青年干部后,得到的回复各不相同:“偶尔需要加班”“辅导孩子作业”“刷手机”“追剧”……

如今,再把这个问题抛给这些干部,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回答:读书。

这种改变的背后,源自一场“夜读”尝试

2021年5月1日,中山教体系统青年干部成立“为学日益”读书社,组织进行线上、线下读书分享活动。

2024年1月26日,读书社成立刚好满1000天。

每个工作日,这群读者在下班时间中切割出一个小时用于阅读,线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就是近百名青年干部坚持了1000天的“书香一小时”。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青年干部读书分享交流会现场。



1月12日,周五的晚上,下班在家的梁铸涛喝了口水,晚8点准时打开电脑,登录微信,找到一个名为“教体局青年干部‘为学日益’群”的微信群。这一天,刚好到他轮值“线上主持人”。

“各位青年干部‘为学日益’班的小伙伴们晚上好。今晚将由周五幸福诚敬组和大家共同学习《道德经》第48章。”梁铸涛先打了个招呼,其他小组成员一一在群上,用语音或文字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本章告诫我们要给人生做减法。做人、做事、作文、施政,都要减了又减:求真务实,不说空话,言简意赅,少说多干……”轮到梁铸涛分享时,他结合工作实际谈了一些心得。这个微信群有70名群成员。他们都是中山教体系统的青年干部,梁铸涛也是其中一员。

生活在碎片化的时代,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获取信息,用手机刷短视频,很快;但沉下心阅读,却慢。而打造一支水平高、业务精、素质强的干部队伍,阅读必不可少。

“身处教育系统的青年干部,更应深刻认识‘育人先育己’的内涵。”成立读书社,开展夜读,在王志红看来,是建设书香机关和促进青年干部快速成长的重要抓手。

激发干事热情、舒缓生活压力、通过翰墨书香浸润幸福生活——基于这样的初衷,“为学日益”读书社成立。

“为学日益”读书社的名字,取自《道德经》,大意是求学之人的学问一天胜过一天。这也正是读书社成员们的期待。

“我加入”“算我一份”……读书社发起后,市教体系统青年干部踊跃报名加入。为便于组织,读书社参考班级模式,设置了班主任、班长、班委、小组长等职务。

“阅读容易,坚持难。”班长巩辉说,读书群创建伊始,有的成员也是懵懂加入,对阅读分享没有很上心。但在大家一起阅读的氛围下,也坚持了下来,养成了习惯。

读书社成员崔裕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加入、适应并融入读书社的。“我们局有一个青年干部的读书分享群,你要不要参加?”巩辉的邀请,让崔裕静有了新的寄托。以前崔裕静偶尔进行碎片化的阅读,没有系统化、持续性地坚持阅读。尽管还不太清楚读书分享的具体安排,崔裕静还是十分开心地加入了读书群。

大学毕业后,崔裕静于2021年12月份进入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正值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时期,戴着眼镜、口罩,拖着行李箱的崔裕静只身一人来到中山,没有亲人、同学、朋友,她倍感孤独。

读书会,是崔裕静融入新单位、新集体的一个方式。加入读书微信群当天,崔裕静在群上学习别人是如何分享阅读的。她还记得当时的学习书目是《不完美才美》。

“用人情换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丰富自己比取悦别人更有力量。”听着群成员马涛的语音分享,声音低沉动听,崔裕静感受到了读书的力量。“一群人,坚持做一件事情,非常酷。”初到中山的孤独感化解了,在这里崔裕静有了家的感觉。

渐渐地,崔裕静也融入了读书社。

读书社成员在讨论阅读心得。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王志红喜欢用《礼记·学记》里面的一句话形容她对读书交流的看法,“能长知识、广见闻,看到不一样的角度和风景。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思考而不消化,消化而不表达,则无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好的教育就是潜移默化,让一种好的行为自然而然地生发、坚持。她表示:“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我们可能不记得去年的今日我们吃了什么,但物质营养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可能会忘记我们读过的一些书,但那些文字已经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结合现代的工作生活节奏,读书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读书模式,用好下班后的时间,尽可能把“碎片化”的阅读,通过固定时间、组队分享等形式,开辟出一个持续、连贯的阅读长廊。

线上,读书社成立“为学日益”读书群,由青年干部自愿加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行组队,成立五个小组,各自在周一至周五晚进行线上读书分享。

各读其书,则失去交流的基础。读书社约定读书目录,每周一章进行好书共读。比如对《道德经》的分享,本周所有成员同读第一章,从周一到周五,小组轮流分享关于第一章的感悟,下周则继续分享第二章读书心得,以此类推。

线下,读书社成立了教体局“青年之家”,策划并组织开展了多样化的特色品牌阅读分享活动,还走进有需求的学校和单位进行经验交流分享,策划开展有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陆续有人员加入后,如何保证读书分享可持续?不少读书社成员认为,除了要有强大的心力、灵魂人物引领和一支积极求进、众志成城的骨干带动,另外一个主要元素就是阅读内容的选择——抓住青年干部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约定阅读书目,让大家阅读后“得其所愿”,有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

怎么做到?读书社的做法是,首先注重“顺其善愿而教”。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喜好都不一样,众口难调,如何抓住其“愿”?书目的选择就变得十分重要。只要读的书有用,能满足现下大部分人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就能吸引青年干部深入阅读,而非囫囵吞枣。

这就要求从“自利”的书目开始读起。

巩辉记得,读书社首选书目便是《教子有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亲子教育成为许多家庭的烦恼。先益其子,益家庭,才能抓住大部分青年干部读书的兴趣。作为“立人”道、“立家”道的书籍,《教子有方》重于“道”,有利于阅读者明白教育的本质,提高父母教育理念的高度。

而第二本选择的书籍是《正面管教》,重于“术”,更侧重教育方法,尤其是书中“家庭会议”的方法让很多家庭受益。

读书社阅读的第三、第四本书籍则是《不完美才美》第1、2册。这是情绪管理的自我关怀类书籍,让人学会自我“悦纳”,与自我和谐相处。第五本书是《非暴力沟通》,学会与他人良好沟通,打造和谐人际关系。此后,《京瓷哲学》《大国崛起》《PET父母效能训练》等也陆续加入进来,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分享自己的心得:从明白幸福人生的“活法”,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等思维,大家正逐步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1000天以来,读书社已阅读了8本书籍。书籍阅读的顺序,读书社按“自利—利他”的逻辑安排,系统供给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均是利于青年打造幸福家庭,实现个人成长的有益课程,干部们逐步从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工作单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受益匪浅。

除了“顺其善愿而教”,要实现阅读的可持续,要适时适度,要有阶段性小目标达成后的“激励”。

一周一章的读书进度虽慢,成员的感悟却更深。青年干部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每周的读书任务,有更多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同时不会将其视为难以完成的任务。

3年前,一提笔写阅读心得,巩辉就犯了难,一份一千字的心得他要一两个小时才写完。如今,他仅需要二三十分钟就可完成。一周至少分享一次阅读体会,每次分享的内容基本超千字,以此估算,读书社的成员们基本上每人都分享了超10万字读书心得。读完一本书后,读书社还将成员们各自分享的感悟精华汇集成册,并印发留存,使青年干部更有成就感。因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读书社揭牌当天,部分读书社成员合影留念。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青年干部们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也极大地带动亲子阅读乃至整个家庭、家族的阅读,改善了家庭关系。

在读书社成员刘零陵看来,读书社帮助她慢慢打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小家。她说,自从加入读书社后,阅读爱好变得更广,也会推荐自己读过的书籍到家族群里。在她的带动下,如今一家四口经常到图书馆借阅绘本图书,月初借书,月末还书,到图书馆借阅的绘本图书约有300本。

在读书社成员马涛的车上、办公室、家里,书本随处可见。

他随时随地能拿到书本。读书已成为马涛生活的必需品。书中的某句话,初读时不一定有所感悟,但今后遇到某件事,才惊觉这句话的道理。马涛的孩子有一次在家里踢球,一不小心把妈妈的化妆品踢翻在地,摔碎了。孩子害怕被骂,跑到阳台角落不敢出声。

“往往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是家长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时刻。”这时,马涛突然想起曾在书上看到的这句话,书中还提到:“你想一想,从小你爸爸打你,你是真的改了,还是变得更加狡猾了。”马涛深觉有理,拒绝用暴力解决问题,和孩子举例自己儿时也闯过祸,犯错很正常,关键是认错的态度,想好补救的方法,吸取教训。这也让马涛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读书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成了马涛生命的一部分。通过《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这两本书的学习,马涛学其“法”,家里一旦有什么相对重要的事情,就开家庭会议,一家四口坐下来,轮流发言,平等交流。也正因此,马涛家夫妻间、亲子间,少有矛盾发生。

学数学出身的肖松,现在也啃起了《道德经》,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肖松是市教体系统青年干部,也是读书社成员之一。“不是所有书籍读后都能融会贯通,有些还是一知半解,但入门后不断反思、分享,反复观看、消化,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通过读书社,肖松逐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肖松的朋友谈及自家的小孩不好好学习,喜欢打游戏,想弄个书屋,只要作业不完成,就把孩子关在书屋里直到完成为止。

以前,若是朋友谈起育儿烦恼,肖松没法给主意。如今,学习完《教子有方》《正面管教》等书籍的肖松,遇到这样的事情,她会立即阻止,言明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她会推荐相关书籍给朋友阅读。

“朋友的教育观念不可能通过一两本书就能立即转变,但经过学习,朋友也开始意识到某些育儿行为是不当的,会进行反思。这就是良好的开端。”肖松说。

台上人分享心得,台下人围桌聆听。年轻干部少有在众人面前演讲的经历。巩辉提出,一位青年干部在第一次进行线下阅读分享时,握着麦克风的手在抖,讲话磕磕绊绊。如今,巩辉再看到这位青年干部的日常分享和线下交流,已经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不少青年干部分享阅读心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今年春节我准备送点不一样的,给亲友们一人一本书。”巩辉说。





青年干部业务工作重、学习时间紧,各政府系统“青年夜读”之风有,但像中山教体系统青年干部“为学日益”读书社这样坚持1000天夜读的,不多见。我们不禁思考:青年干部队伍的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夜读”模式?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们生而就有分享、表达的欲望,夜读中的分享,能让青年的交流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通过夜读,他们获取知识、明白道理、辨析是非。

从阅读的书目和顺序看,其阅读底层逻辑,不是“煲鸡汤”,而是关注青年干部的家庭生活、个人成长,最终目的是引导青年干部缓解生活压力,激发干事的热情,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出发。

青年干部群体,也为人父、为人母,有家庭的压力、工作的辛苦。个人层面的痛苦和烦恼,每一代青年人都有。他们在日复一日压力的裹挟下向前,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寻成长的路径。

而“为学日益”读书社最特别的一点,是不把青年群体看得那么单薄。它触摸到了青年干部在家庭中更多丰富的角色,让青年干部的形象更加丰满,而这些丰富性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夜读,不再局限于提升干部业务水平这一目的,而是唤醒了干部生活角色的丰富和深刻。这不是精英主义的立场,而是真正的群众的、普遍性的立场。

这一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打开了“青年夜读”的视野,看到了中山教体系统对干部队伍成长意义的深刻书写,生动地诠释了“育人先育己”的含义。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他们借助夜读,克服生活的琐碎及工作的烦琐,获得另类的“自我超越”。哪怕我们都将归于家庭的琐碎、工作的忙碌,夜读却能让青年干部在这些琐碎和忙碌之中,感受诗意与温情。

温度和情感,通过夜读穿越书本而来。面对多种角色压力的“轰炸”,面临多层面的“内卷”,“为学日益”读书社为青年干部在嘈杂中开辟出一道安静的缝隙。

因而,凡青年干部希望提升的,我们都希望能关注到,尽力以情感共鸣实现思想价值引领。中山教体系统青年干部“为学日益”读书社,为青年干部队伍的成长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来源:南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关于“小手拉大手 文明交通一起走”的倡议书



本科以上!应往届可报!最新教师招聘速看→



开始报名!事业编!诚聘多名教育英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