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互助户治”,新时代泰州海陵社区治理实践值得借鉴

中国民政 2019-07-04

  泰州市海陵区作为江苏省第一批省级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从2014年底开始,以“完善自治功能,塑造服务品牌”为主题开展了社区治理创新实验,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互助户治”社区治理工作体系。
健全“互助户治”架构

  儿女不在身边,如何保证独自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安全,有需求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城西街道安居社区,社区党委依托为民党建品牌“爱心门铃”,由志愿者与高龄独居老人“认亲结对,就近认养”,组建党员先锋队、邻里守望队、助残康复队、文体宣传队等12支“爱心门铃”志愿服务团队,使社区里众多“空巢”老人变成了“暖巢”老人。

  城西街道安居社区下辖安居苑、万马小区、凤凰瑞景三个小区,现有居民2778户、8900 多人,其中党员有135 人。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党组织明晰了“品牌化 + 网格化”的服务方向,建立了“社区-片区-楼栋-单元-中心户”五级网格管理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建立“邻帮邻互助户治”社区治理模式,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睦邻式关爱。在互助服务方面,挖掘邻里间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志士,成立“互助服务队”,开展扶贫帮困、便民维修、健康医疗、心理慰藉、文体娱乐等邻里互助活动;在户治服务方面,整合社区平安义工、义务值勤队员、老娘舅、楼道志愿者等成立“户治服务队”,开展治安巡防、矛盾调处、隐患排查、协商议事等居民自治活动。

  安居社区开展的“邻帮邻互助户治”活动,只是海陵区完善“互助户治”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陵区通过搭建“户-楼栋- 网格-社区”四级社区治理组织架构,着力健全共治组织架构,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筑牢社区治理基础。

  在楼栋,设立楼栋党小组、“互助户治”组。楼栋以50~100户居民为单位,设立“互助户治”居民小组,楼栋内有超过2名党员的设立党小组,由网格员牵头,招募5~7名志愿者为成员,每名志愿者联系10~15户居民,入户了解居民服务需求,提供志愿服务,开展网格协商议事活动,协助社区工作者完成网格工作事项。

  在网格,设立党支部和“互助户治”理事会。网格以独立居民小区或300~500户居民为单位,党支部由党员网格长和网格内党员组成,党支部组织成立“互助户治”议事会,成员由社区工作者、业主委员会、网格长、物业服务企业以及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主要负责小区环境治理、选举产生业委会、组织业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指导和监督业主物业自治和物业服务工作,配合社区和社会组织实施服务项目,开展网格协商自治和微治理,及时向社区报告居民服务需求和协商议事意见。

  在社区,设立社区党委和“互助户治”联席会。社区党委牵头组织成立“互助户治”联席会,负责制定“互助户治”工作规划和议事程序,整合社区资源和群众服务需求,开展社区协商议事,确定社区服务项目。

  通过健全“互助户治”组织架构,海陵区以户为细胞,以社区三级网格为基础,使居民服务需求与社区志愿服务实现互联互通。

建立“互助户治”机制

  位于海陵区西部的城西街道西仓社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流动人口来此工作,社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31.5%。流动人口是社区大家庭的一分子,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

  西仓社区坚持“党建为民,万家温情”的工作理念,多方争取资金建成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西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心内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图书阅览、休闲娱乐、志愿服务、睦邻之家、组织生活馆、社会组织联盟、居家养老等功能区域,为社区居民、流动人口提供了集“教育、管理、咨询、服务、娱乐”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实现基层党建全覆盖、网格治理全覆盖、民生服务全覆盖。

  为了更好地满足流动人口多样化服务需求,社区以“流动的是脚步,承载的是温情”为服务理念,精心打造“温情之家”党建服务品牌,为流动人口提供“亲情化、分类化、均等化、专业化、常态化”五化便民服务,为流动人口迅速融入城市社区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

  构建“互助户治”模式,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作为支撑。海陵区注重建立“互助户治”机制(联系到户、服务到户、信息回馈到户的工作机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户、楼栋、网格、社区四级微治理。

  首先是突出党建引领“互助户治”。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为四翼,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组织联建、工作联商、服务联办、维稳联处的“一心四翼四联”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形成“互助户治”合力。建立在职和流动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工作机制,实行党员户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党员户的带头作用,引领居民群众参与“互助户治”服务,就近解决居民困难。

  其次是强化“互助户治”德治感召力。一是在楼栋,以“互助户治”组为依托,设立党员中心户,通过网格员、党员中心户、志愿者以身作则,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二是在网格,成立道德评议会,建立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及时发现和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褒奖善行义举,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三是在社区,成立时间银行,与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签订互助服务协议,统一登记志愿服务情况,作为评先评优、优先受助等褒奖的依据,逐步培养居民志愿服务意识和志愿精神。

  最后是建立“互助户治”制度。一是入户走访制度。社区工作者、网格长、网格员按照网格工作要求,每月走访居民15~20户,做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必访、发生家庭纠纷必访、发生邻里纠纷必访、新入住居民必访、特殊人员家庭必访,记录《民情日记》和《网格员工作手册》,及时了解居民需求和诉求,做到片区、网格情况一口清。二是网格户治例会制度。每月网格召开“互助户治”例会不少于 1次,收集汇总居民需求和诉求;社区根据网格长、网格员、居民以及志愿者所提意见建议,定期召开“互助户治”联席会,协商确定服务议题,评议监督服务项目实施。三是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建立民情恳谈对话协商机制,组织召开服务需求和服务项目方案评议会,协商确定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打造户、楼栋、网格和社区四级即时为民服务平台。

创新“互助户治”服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陵’”。初到泰州市海陵区润泰社区,小区里的一处馨风睦邻点让包括记者在内的众多参观者驻足。睦邻点内,一位社区民警正在认真为小区居民讲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相关知识。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管冬梅介绍,润泰社区成立于2017年4月,是一个拆迁安置、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相混合的社区,共有居民楼139幢、4997户,近两万人。由于人口众多、人员复杂,尤其是困难人员比较多,居民自治意识差、归属感不强,社区难以形成凝聚力。

  针对上述这些实际情况,润泰社区党组织决定从居民关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社区聘请了第三方机构精心设计了调查表,从“安全稳定”“小区治理”等18个方面对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梳理。调查发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居民缺乏互助意识,拆迁而来的新居民感到很孤独、很无助”。

  为此,润泰社区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了一个融合邻里关系的微共同体——“新邻驿家”,开展了“乐、治、爱、助”四个特色服务项目。随后,又启动了睦邻阵地建设项目,以社区帮建、居民自建、社会联建的方式,打造了“雅风”“清风”等“风”系列睦邻点。平时,网格党小组会、居民协商“互助户治”重大项目,都在睦邻点内进行,居民在这里共议事、共学习、共娱乐。社区还有效整合辖区单位、在职党员、共建单位等资源,参与社区睦邻活动的开展和策划,建立了“温暖衣旧”“希望课堂”等社会组织,不断为增进邻里友谊、促进交流搭建平台。同时,润泰社区还牵头组建了邻里护安队、帮帮邻里修、街坊剪剪爱等邻里服务团队,服务队员都是社区普通居民 和驻区单位人员。目前,社区已经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海陵区创新“互助户治”服务,以社区居民“互助”为切口,以社区志愿服务资源为基础,开展互助志愿服务和自治服务,以助促治,增强社区治理活力。在搭建互助户治服务平台方面,建了“1+N”互助设施(1是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满足便民服务、党群协商议事等多方面需求;N是指在网格设立 N 个睦邻点,突出体现宣传展示、党群议事、居民活动三方面基层功能);建立了互助网络,通过设立服务信箱、民情热线电话、手机终端系统、“泰有福”养老系统等途径,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及时为居民提供服务。在构建互助服务工作机制方面,通过组建“互助”服务团队、建立“互助”服务联络机制、开展“互助”活动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互助活动。在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方面,通过创建服务品牌、推行“1+N”品牌工作法、构建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三方面举措,不断放大优秀服务品牌效应,引领社区服务创新。目前,全区共创建社区服务品牌63个,为居民提供服务项目160多项,惠及12.3万多居民群众。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吴双  魏敬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