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兰州:矩阵工作法探社会救助政策落实、落地、落细新模式

中国民政 2023-04-29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民政局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3×3”社会救助工作矩阵,根据困难程度,在服务对象上明确“特困-低保-公众”三个层面;根据任务属性,在工作目标上明确“常规-亮点-创新”三个层级,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救助政策落实、落地、落细新模式。


聚焦三抓一提升

做好常规工作文章

  据了解,兰州市民政局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工作为三重抓手,着力提升社会救助政策效能。

  该局深入实施“单人户”保障政策,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等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在收入核算中扣减因病、因残、因学大额刚性支出和必要的就业成本。在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渐退期。

  在特困人员供养方面,该局拓展了“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将一级视力残疾人等情形视为“无劳动能力”。完善了“无生活来源”的条件。明确了“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认定,规定7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情形为“无履行义务能力”。适度放宽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范围,缩短了办理时限。

  此外,该局拓宽了临时救助申请渠道,由原来的向户籍地申请拓展到向户籍地或急难发生地申请。调整了县乡两级的审批权限,将乡镇小金额救助审批权限由原来的500元调整到800元;县级民政部门审批权限由原来的5000元调整为10000元。加强临时救助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低保和特困申请办理期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可以视情给予临时救助。

聚焦多元工作法

做好亮点工作文章

  该局对标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救助目标,以多元方法助推工作亮点形成。

  惠民服务的“三步工作法”。第一步链接惠民政策,尝试打破部门间救助信息的壁垒,链接教育、人社、住建等13个部门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梳理惠民政策39项。第二步强化政策宣传,将各部门救助政策“ 打包”送到救助对象家庭,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政策“菜单式”服务。第三步推动政策落实,积极引导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落实落细救助政策。

  综合救助的“8+1+N”工作法。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8项救助政策为基础,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格局。为困难群众开展“五减免三保险”服务,即减免交通费、暖气费、燃气费、学杂费、电费,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险、“两保一孤”商业保险和金城·惠医保。通过打造“按需救助、个性化救助”的工作模式,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即救。

  脱困解困的“四象限工作法”。根据政策导向和救助时效两个维度,从四个象限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政策落实。一是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排查摸底,严格规范认定条件,适度扩大保障范围。二是开展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关爱服务,靠实监护责任,落实走访探视制度。三是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充分考虑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家庭人口和困难延续时间,给予临时救助。四是加强低保边缘人口动态监测,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调查相结合、个人申请与主动发现相结合方式,对低保边缘人口开展预警监测,将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聚焦强省会要求

做好创新工作文章

  强省会进程中,以重塑目标定位、丰富救助内容、健全服务体系推动救助工作集成化创新。

  伴随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彻底摆脱。在乡村振兴总体框架下社会救助同步跟进,社会救助从兜底型向发展型转变。通过个性化、法制化和信息化并举,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动政府部门与救助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丰富基本内容。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转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等服务,逐步构建起了“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社会救助驱动机制。同时,规避社会救助“捆绑福利”,破除了城乡低保与专项救助间的叠加,形成了梯度救助格局,编牢了社会救助的“网底”。

  健全服务体系。从救助对象的需求侧出发,建立了主动发现、预警监测机制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进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统筹。划分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家庭三个救助类型,分别对应基本生活救助、低收入群体救助和社会公众救助,构建起了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魏敬专  校对:陈嘉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