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好步开新局 江苏民政实干暖民心
年内将完成3万户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改造提升120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改造提升和新建3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23年,江苏民政的民生礼包不断升级、惠民举措持续加码,全省民政系统将持续打造人本民政、法治民政、协同民政、智慧民政,以实干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
让社会救助更快更暖
过去一年,江苏省在发展中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据江苏省民政厅统计,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37.95万户64.14万人,特困人员20.2万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823元;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705元、1156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省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577元、122元。为89万名困难群众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1.3亿元。
与此同时,江苏各地民政部门持续推进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快”响应、“简”程序、“暖”服务的社会救助新格局正在形成。
南京市通过常态化开展“宁安康”探访关爱服务,建立重点关注对象、潜在救助对象工作清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早脱困。宿迁市以救助帮扶信息平台为支撑,横向联动20个职能部门,纵向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窗口,统筹50个救助事项办理流程,困难群众申办事项只需提交一次材料,2022年办理救助事项3.97万件。
江苏省民政厅党组书记谢晓军表示,2023年,江苏民政将聚焦促进共同富裕,通过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建立常态化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机制,让救助更加主动、精准;通过开展民政领域社会救助“掌上办”“网上办”“省内通办”,让救助更加智慧、便捷。同时,全面推进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对非本地户籍人口救助力度,以“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让困难群体感受到更多温暖。
让“一老一小”各有所安
“一老一小”的幸福安康关系着千家万户。2022年,江苏省持续推进“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和“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建设,共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万户,新改造提升110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各地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11.7万人次,300万名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全省新建扩建120个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服务儿童10.8万人次,各地分类保障困境儿童52.62万人。
无锡市对5000人次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500张,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000余户,新建区域性老年助餐中心15个,并开发“锡心养”养老地图等一批养老智能应用场景。泰州市一体化推进“泰有福”养老服务联盟+智慧颐养平台建设,建成18家城市街道和26家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及100家“祥泰颐养99店”,实现机构、助餐助浴点、养老服务商“指尖选”,为22.1万名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2600多名助老员成为高龄老人的“活拐杖”。
谢晓军介绍,2023年江苏将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衔接顺畅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同时,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实施“原居享老”支持行动,完成3万户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5000人次,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000张。实施“社区安老”提升行动,改造提升100个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00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500个社区助餐点。
“今年我们还将聚力未成年人保护。”谢晓军表示,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继续打造“苏童成长”关爱服务品牌,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协议签订和监护职责履行全覆盖,建立健全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改造提升120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提升基层儿童工作者队伍能力。
让基层治理根深叶茂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江苏深化基层治理改革,涌现出“马庄经验”“仙林街道网格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等一批典型经验。2022年,江苏各地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汇聚慈善志愿力量,培育社区治理人才,为基层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苏州市累计引导13家社会组织开展帮扶项目36个,2万余家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全市97个镇(街道)、881个村(社区)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慈善资金下沉,在扶老、帮困、助残、村居环境改善等多个领域开展服务项目。常州市建立覆盖“选育管用督”全链条的社区干部队伍管理体系,完善以“三岗十八级”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年度工资自然增长机制,社区工作者年收入平均增幅超20%。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