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深圳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是东莞、惠州,而不是中山?

城市情报社 城市情报社 2023-05-24
欢迎关注

东莞、惠州、中山同为深圳的“邻居”。在过去十年,东莞、惠州成为了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大后方”,而中山却“颗粒无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深圳产业外迁始末

2005年,随着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深圳面临“四个难以为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深圳出现第一波产业外迁的高潮。
这一时期的深圳产业外迁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腾笼换鸟”。 从转移的产业类型来看,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据统计,2008—2012年间,有多达4万家中小企业迁出了深圳,一些产业如电镀、五金、印刷、塑料和服装等出现了全产业链搬迁的趋势。很快,深圳迎来了阵痛期。

2012年一季度,深圳GDP同比只增长5.8%。这一数据创特区成立以来的新低,不仅低于当时全国8.1%的增速,也低于广东省7.2%的增速。即便如此,深圳依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深圳房价暴涨,由此,产业出现第二轮外迁浪潮。这一时期,深圳的产业外迁主要是市场自发的行为。受到高昂的房价和地价影响,深圳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大面积外迁。

仅2016年一年,就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其中不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数据显示,2016-2018年,深圳共迁出192家规上企业,约一半的工业企业为亿元以上,甚至有30%为大型工业企业。
经过两轮外迁,深圳的产业逐步迈向高端化,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到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如今的20+8产业集群。

谁成为了“接盘手”?

数据显示,东莞和惠州成为了深圳产业转移的“大后方”。其中东莞成为了“最大赢家”,近五年累计承接企业数量占到深圳外迁企业的40%。

2016年,华为终端落户松山湖后,华为供应商软通动力、华勤通讯,华为软件服务商中软国际、易宝软件等上下游企业相继进驻松山湖。

紧接着,深圳的蓝思科技、大疆、康佳、顺丰、欧菲光等一批行业巨头纷纷在东莞建设基地。在深圳产业的导入下,东莞迅速走出“扫黄”后的阴霾,经济强势反弹,GDP增速连续三年位列珠三角前2名。

2021年,东莞GDP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广东第三座“双万”城市。如今,东莞已经成为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惠州则是深圳第二轮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及2020年疫情期间房价暴涨,深圳再次出现了一波产业外迁小高潮。这一时期,惠州凭借临深区位且相对低廉的地价吸引了越来越多深圳的企业的落户。

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惠州有111宗签约项目来自深圳,投资总额超1070亿元。其中,比亚迪、欣旺达、德赛电池、锂威新能源等深圳新能源龙头企业重仓惠州,除此之外,杰普特激光、联赢激光、韵腾激光、铭镭激光等深圳头部激光企业也纷纷布局惠州。

目前,惠州已成为深圳新能源产业链的一部分。在深圳产业的导入下,今天的惠州正在复制东莞的经济“奇迹”。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2022年,惠州GDP增速居广东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二。


中山为什么失利了?

那么问题来了,相比东莞、惠州,为什么中山在这两轮产业竞争中会“颗粒无收”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中山交通不便、区位优势不及莞惠。

中山所处的珠江西岸缺乏一条过海通道连接深圳,而东莞、惠州都是临深城市,条条大路通深圳,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交通条件都要优于中山。

因此,企业更倾向于迁往距离深圳更近、交通更便捷、出行成本更低的城市。

其次,最大的原因是政策失误所导致。2015年,深中通道获国家批复建设,本来中山可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低地价、低房价的优势吸引深圳产业落户。然而,反其道而行之的中山却利用深中通道建设契机,发展房地产经济,将地价、房价顺势推高。

2016年上半年,中山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猛增至49.3%,此后几年,中山房地产投资增速一路狂飙,到了2018年这一占比达到62.5%。

四面八方的炒房客涌入中山,把中山的房价从每平米四五千元炒到1.5万元以上,部分地区新房均价高达3万元每平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山的“邻居”的江门巧妙的抓住了机会,凭借低房价、低地价的优势承接了深圳这一波产业的外溢。

在中山房价翻倍的2017年至2019年,江门成功引进超亿元深圳项目68个,投资总额超800亿元。其中深圳宝安沙井的工业巨头德昌电机整体搬迁到了江门。

2019年,江门GDP反超中山,成为珠江西岸新兴的工业城市。

第三是营商环境不佳。根据《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中山的营商环境为第二档,在珠三角9市中倒数第一位。

中山的营商环境如何不佳?一个是盲目追求大企业、高端产业,热衷清理所谓低端产业,政策变幻莫测,随意改变规则,给外来投资者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次,“店小二”服务精神不到位,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复杂、漫长。

2021年,中山打响“工改”攻坚战,试图对过去错误的政策进行纠正,重振制造业发展。然而,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下,深圳产业外迁步伐已经大大放缓。

如今,深圳已不再盲目实施“腾笼换鸟”,而是以“工业立市”、“工业上楼”战略,夯实制造业家底,延缓产业外迁。

2024年,深中通道将建成通车,赶上深圳产业转移的“末班车”中山还有机会吗?且看下篇分析。

长按下面二维码添加好友,即可加入城市情报社读者群哦!


文/城市情报社原创出品,欢迎关注!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