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们注意啦!不报基金,小心被拉黑名单。。。
2015年2月12日,有网友爆料,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以黑榜形式公布了今年未申报基金的医生名单,约40名医生"上榜"。据了解,这份黑榜单被置于医院门诊大厅、外科大楼等公众场所,引来很多病人和家属拍照。此举也在医生群体中激起了公愤。
医生的天职是看病,然而西南医院为了基金课题而置医生于耻辱的黑榜之上。此举和近年频繁发作的"抄袭门"、"假期刊"、"花钱买版面","论文工厂"折射出中国医疗界的"论文基金综合征"近乎疯狂的状态,而这一状态演变出的种种事件,让时下很多医院和医生在论文和基金的洪流中颜面尽失。
层数不穷的论文造假事件
"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 2010年,中山大学两名学生调查发现,一篇关于"宫腔粘连"的医学论文,10多年来竟被16个医疗单位的25人进行了6轮抄袭,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多人。
"北漂农民制作假期刊门":2010年北漂高中毕业生李朋阳仿冒印刷《北京医学》、 《中国临床医生》、 《中华全科医师》、 《中国医药》等知名医学杂志,3年间以帮发论文为名骗取全国884名医生200万余元。
《科学美国人》调查"论文工厂":2014年12月,《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称,国际科学期刊上不少来自中国的论文可能是由某些所谓"论文工厂"集中生产,并点到了一家名为"MedChina"的"论文工厂"。还附上了一张百人名单,《科学美国人》认为这是100篇玩"疯狂填词"游戏的论文(即论文中有一段或几段话与其他论文完全一样,只有个别字词不同,就像玩填词游戏)。记者发现,《科学美国人》提到的这些"问题论文"作者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内大学医学院、知名医院和研究所,这些作者中大部分是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
"北中医校长花钱买《科学》版面门":有实力的医生走花钱买版面的体面途径。2014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以学校名义出资赞助美国《科学》杂志,并发表本人署名的文章《"症"--疾病诊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被网友质疑"花钱买版"做宣传。
正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副院长,神经学家樊东升所说的,"为了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大家不遗余力。"
名人吐槽
柳叶刀:中国年轻医生吐嘈 发表论文有压力
2014年2月,上海长海医院袁恒锋、徐卫东、胡海燕三位医生在《柳叶刀》上发表看法《中国年轻医生职业及其发表论文的压力》,提出目前中国的年轻医生大都面临着巨大的论文发表压力,而发表大量没有用的基础研究论文,对提高临床技能和医患交流能力并没有什么实际帮助,建议应把发表SCI论文评价标准,从目前的医生评价体系中剔除。
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
2013年6月8日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在微博上宣布辞职,并直言其决心离开体制最直接、最根本的理由是,目前对医师的评定、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是SCI文章和科研,承认自己没这个天赋,但自己的临床能力很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
医生作为知识分子,必然担负知识创造的责任。"但目前却出现了'中国式的扭曲'。论文的数量等于钞票的张数,论文的影响因子决定了钞票的面值。"王辰说,国内对论文的认知出现了偏颇,我们对SCI论文,既不用鞭挞,也不要盲目尊崇。(引自2014年12月"第五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发言)
原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
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布了2014年度中国医院影响力综合排名前50强,由于论文检索成为排行榜为医院排名的唯一标准,榜单一出,就引发了业内的激烈讨论。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在微博上表示,仅以论文检索为标准得出的医院排行榜有失偏颇。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
这种制度逼迫所有的临床医生,包括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都要去申请课题,做研究,发表文章,甚至于发表SCI文章。不然的话你就无法晋升,这是很荒唐的,也催生了大量的论文买卖和论文造假,也养活了很多很多粗制滥造的医学杂志。职称晋升主要是和工资待遇挂钩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加科学、系统、可靠的评估体系,是时候考虑废除临床医生的职称体系了。
评价标准导致论文基金综合征
无论是医院排行榜,各类科研课题的结题要求,还是评奖的标准,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都是必需的条件。为了赢得学术地位,同时获得科研经费,各级医院都把论文列为医生考核的"硬指标"。
1来自丁香园调查的医生标准
丁香园特别针对职称晋升的论文要求以及医护人员对论文的态度做了一项调查,收集了 1928 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
中级职称需要 1-2 篇核心期刊的论文
副高级职称需要 2 -3篇核心期刊,1/5表示必须发表 SCI 论文。
晋升高级职称1/5必须发表 SCI 论文,1/2表示 3 篇以上的核心期刊论文。
824 名医生表示,医院晋升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必须要 SCI 论文;而晋升高级职称,85% 以上都要求 2 篇及以上 SCI,要求 5 篇以上的达到 29.21%。
医院还直接以影响因子为标准来对医生进行奖励。33.4% 的医生表示影响因子每 1 分奖励 1 万元,35.68% 的医生表示小于 1 万元,10.11% 的医生大于 1 万元。
2来自医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医院标准
在2014年度中国医院影响力综合排名前50强中,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荣膺影响力综合排名前三甲。医院排名的主要评价标准为:检索中国引文数据库,进行机构统计,医院发表医学专业论文量、医学专业论文H指数、医学专业论文总被引频次;检索GoPubMed数据库,进行机构统计,统计2008年10月3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医院发表医学专业论文量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来自于更高层次对医院评价标准的论文要求是医院对医生施压论文基金的动力之一。
3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国家科技实力比拼标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9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
据Scopus1996~2013年的统计结果,论文数量的确是我国仅次于美国(7846972篇),数量达到3760137篇,其中大陆地区3129719篇。
美国排名第15名,篇均被引频次22.02次/篇;
我国香港地区排名第59名,篇均被引15.53次/篇;
台湾地区排名第124名,篇均被引11.35次;
大陆地区排名第206名,篇均被引6.81次/篇,
排名世界第2 的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似乎让人欣慰,然而这样的论文数量不知道有何意义,看一看被引用频次,居然被美国远远甩开200名。以论文发表数量来衡量我国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论文数量比较,这恐怕是所有医生论文病的根本来源。
学界倡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岩:2012年11月10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药学系成立大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岩表示,医学科学研究绝对不应以论文为导向,而应当以认识人类自身、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为出发点。我们要的是引用率,而不是仅仅论文发表;我们不仅关心发了多少论文,更看重对人类认识疾病做出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带动医学事业发展的成果。"
韩启德院士等33位医学专家:2014年11月22日,在由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健康报社、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联合举办的"SCI论文与医疗、教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包括韩启德、吴孟超、吴咸中、汤钊猷、王学浩、王红阳、王辰、卢光琇、胡大一、凌锋在内的33位医学学者联合签名,发出"正确处理SCI论文与医疗、教学关系"的倡议书。他们认为,医院和院校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医生、教师、学生的业绩及其晋升、奖励的主要依据,催生了一批不会看病的医生和不善于讲课的教师,促成了学术腐败的蔓延。
政府反应
安徽卫计委等: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安徽省人社厅联合制作的《安徽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安徽省农村和城市基层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提出:
对以临床和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实际工作为主的人员,要提高论文质量、减少论文数量。限定论文发表的刊物须是科技核心源期刊。论文数量调整为,晋升副高从2篇调整为1篇,晋升正高从3篇减少为2篇,对三甲医院和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更高一些,须有一篇发表在SCI或中文核心期刊。县级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人员晋升副高职称,取消论文要求;晋升正高只需要1篇论文。对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晋升职称取消论文要求。
河南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原本的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评价标准在可操作性、发挥分类指导、行为导向作用等方面作用明显不足,改革是早晚的事。"虽然河南目前并无明确的修改日期,但相信也会很快,以后对一个医生的评定将强化临床导向,重点评审其临床工作能力和业绩。对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卫生机构人员提出不同岗位能力和业绩要求。
上海: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卫生行业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平台,努力构建以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北京:2012年北京人社局称职称改革政策已报批。据悉,在医疗卫生行业,有望淡化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的规定,平时的研究成果拟可作为职称评定依据
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的王晓初的发言作为结尾吧。
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的王晓初曾表示,按原来的制度设计,职称评定是单位内部管理的方式,不是面向全社会的。因此,在职称制度的定位上,希望把它变为一个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要强化它的评价功能。但是后来,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太多,发论文的问题也被广为诟病。王晓初称,人社部已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要跟用人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进。工程师、会计、医卫等领域的职称制度改革也将逐步分类推进。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