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游戏——像孩子那样单纯地投入
“自然游戏”不是简单的玩耍、更不是输赢,而是在体验师的的带领下,通过视觉、味觉、触觉、听觉更细微地去感受自然。每一个游戏会创造一种情景,一种体验,或是营造出安静深思的气氛、或是充满热情地去表演、或仅仅只是为了好玩,参与者从平静中可以体验到强烈的灵动、从直接体验中深入透视自然规律。
本文原标题为《自然的陪伴,无声地演绎》,是2014年9月1日盖娅自然学校在厦门举办的“与孩子共享自然”工作坊之后学员如意树的活动记录。
自然的陪伴,无声地演绎
——记厦门“与孩子共享自然”工作坊
文字:如意树
摄影:雪狼、如意树
9月,在厦门充满海洋气息的燥热和风中,我们拉开了为期一天的“与孩子共享自然”工作坊。虽然工作坊名称叫“与孩子共享自然”,但是学员却没有一个孩子,全部来自全国各个城市的自然教育从业人员或是希望入门的教师与家长。参加了两天密集轰炸型的“全国首届自然教育论坛”,脑子里被大量的信息塞得满满的,“自然体验师”——一个貌似在自然中,带领参与者观察、认知、体验自然的新兴职业,敲击着每个学员好奇而充满期待的心。
工作坊的两位导师橙子与冬青,是北京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专职讲师,体验的场地,是在工作坊前两天经过导师实地勘察后,确定下来的——在五缘湾湿地公园的一片小树林里。工作坊是为正在从事“自然教育”或者希望从事“自然教育”的实践者和体验者设计的。《与孩子共享自然》是美国最负盛名的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的同名著作,由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环保公益组织“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引荐到中国的,成为许多自然教育实践者的必读著作之一,橙子和冬青老师不紧不慢地介绍给大家,今天工作坊的“自然游戏”,大多出自这本经典著作。
我也是在两年以前阅读过被称为“自然教育圣经”的这本书,从网络和朋友圈中了解到,许多机构和环境教育的志愿者,大多都是引用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游戏,开展自然体验活动的。向一群预备“导师”培训“教科书”中的经典游戏,无疑象一个“数学老师”向一群将要当或者已经在学校里教“数学”的人演绎“1+1=2”,我们能“乐享自然”吗?能投入吗?成人的思辨和评价一直在我的思维中“躺卧”着,随时等着时机跳跃起来,挑战一下权威。
破冰环节前,导师让每一位学员仔细清理了周围隐藏的“垃圾”,虽然湿地是一个公园,有垃圾箱,不过经过大家仔细搜寻,还是有许多漏网的塑料袋,小吃包装和废弃的瓶子。为大家创造一个更纯粹、自然的环境,是体验和乐享自然的前奏。老师什么也没有说,5分钟后,小树林的泥地上,找不到一片瓦砾。
破冰游戏是以“自然名大风吹”开始的。刚刚给自己起的自然名,让每一个参与者以“自然”的“名义”动了起来。“植物”“绿色”“需要泥土”“会飞的”,原来自然就是这样奇妙,给出的定义不同,相互关联的个体就开始运动起来。第一个游戏下来,所有的参加者都放下了成人的习惯、逻辑、评判和隔离,开始在9月南方有些湿热和紊乱的日光中,尽情地玩耍起来……
邂逅一只真正的毛毛虫
接下来,开始分组。“诺亚方舟”的游戏,让大家以动物的肢体语言,找到了同伴。大家一致认为最难表现的“蚂蚁”,也在两位学员的准确演绎下,被认了出来。“蒙眼毛毛虫”,两队学员,被蒙住双眼,分别由带领者引着走过松枝铺满的小径、卵石满地的小路、还要低身穿过树丛,触摸一片薄荷的叶子,无声地行进,只有队友的呼吸、搭在你双肩的双手、和平时很少依靠的感官听、触、闻以及所有能调动的空间细胞,搜寻自己和伙伴与这片小树林的联系。眼罩打开后,才发现自己真的像毛毛虫一样,缓慢地爬过小树林,时空的感觉有一点错位,同伴试图找回路径的途中,邂逅了一只真正的“伙伴”——一只在树叶上休息的花斑毛毛虫,同学们开始好奇地围拢,观察,拍照,讨论它的学名以及有没有毒,两位导师一点都没有打扰,把时间留给学员享受这一刻在课程计划以外的收获与发现。分享的时候,冬青老师说道:“我们勘察地形的时候,就发现它(毛毛虫)了,应该还是那一只。”听到这里,悄悄看了一下导师,还是那样淡定自若,娓娓道来。一片平淡无奇、公园随处可见的小树林,在自然导师的勘察和线路规划中,可以引发许多感受和体会,不快不慢,从学员的活动分享中自然地道来。
”诺亚方舟”的游戏,让大家以动物的肢体语言,找到同伴
只有队友的呼吸、搭在你双肩的双手、和平时很少依靠的感官听、触、闻以及所有能调动的空间细胞,搜寻自己和伙伴与这片小树林的联系。
走过松枝铺满的小径、卵石满地的小路、还要低身穿过树丛
然后,导师鼓励学员们进一步地接触大地,脱了鞋袜,赤脚前行。当脚趾轻触落叶和落叶下松软的泥土时,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像泡泡一样,一个一个地冒出来。下面的游戏是“寻宝”,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导师在方巾下藏的十个宝物。我们被分成了四个小组,五人一组,光着脚丫,在树林里埋头寻觅,一片小树叶,一块卵石,以根羽毛,一朵蘑菇,一根松枝……,寻宝的乐趣同赤脚走在林间的自由合二为一,小树林再也不是一般的湿地公园的小树林,而真正变成了自然的宝藏之地。
当脚趾轻触落叶和落叶下松软的泥土时,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像泡泡一样,一个一个地冒出来
分享环节,作为LNT(LEAVE NO TRACE_无痕山林)的高阶讲师,橙子同大家分享了“无痕山林”的“不带来,不带走”的基本原则,决定将学生送给她的一块鹅卵石留在小树林中。这一举动,引发了来自深圳的一位学员对于自然体验活动目标设定上的讨论,对于孩子们来说,带走自然体验过程中,自己钟爱的一个自然纪念品,不是让孩子建立与自然产生联系的最好途径吗?有没有必要一定要遵循“LNT”的原则呢?橙子还是不紧不慢地回应:“我们的活动,没有对错,我只是提出这样的原则,引发大家思考。其实我们,包括我自己,在过去的旅程中,带过多少纪念品回家,把它们放到抽屉里就再也不看它们一眼了呢?最好的记忆,也许是能留在脑海里的触动和感受吧!......总之,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是很好的事情,我们不评判,把问题带回家思考吧。”
最好的记忆,也许是能留在脑海里的触动和感受
时光就在动静相宜的“自然游戏”中,悄无声息地溜走了。在下午的活动中,导师带领着大家完成了“我是谁”,“蝙蝠和蛾子”,“编制生命之网”“我的树”“自然冥想”等经典游戏。在体验的过程中,我对“我的树”的游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之前,我们曾在一次活动中,同小朋友和家长,照本宣科地玩过这个游戏,效果不是特别地好。虽然游戏规则来自同一本书,不过在介绍游戏规则、活动示范、时间节奏的把握上,我们没有橙子和冬青老师那样做的细致,玩游戏的过程,也没有像厦门这一次一样投入。当我的眼罩被打开我回到小树林中,找到那颗我仔细摸过、辨识过每一个细节的“我的树”的时候,那棵树是独一无二的,那一刻,我同“我的树”的联系,也是独一无二的了。这种感受,需要我摒弃所有来自成人的“评判”和“逻辑”,如同孩子那样单纯地体验,那种“哇!我找到了‘我的树’”的兴奋才可能全然地爆发出来。而那一刻,导师会静静地、不紧不慢地接受每一位参与者的感受和分享,这也许就是自然教育中强调的原则——体验式教育的诀窍吧!唯有体验,方可获得的感悟。
生命之网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都联系在一起
最后,我的“躺卧”在思想中的成人“评判”在“自然冥想”的游戏中,彻底睡着了。手中拿着一张从导师那里获得的小卡片,在一颗小树下面独处沉思,几句诗意而哲理的话是唯一的思维线索。卡片上的启示是:自然不仅是美好的花园,也是充满危险的荒野……自然拥有着美丽与丑恶,我们要学会接受一个整体的自然。那个时刻,永远凝固在我的记忆中,它是在九月南方的一个阳光斑驳的小树林里,我和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在体验自然,接受教育,陪伴我们的是盖娅自然学校的两位文静的自然体验师,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地发生,那样悄无声息,不留痕迹。
仔细摸过、辨识过每一个细节,它就成了“我的树”
放下成人的逻辑,像孩子那样单纯地投入体验,就能收获更多
版权声明:
除特别标注作者和来源的内容外,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均为自然之友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
欢迎个人通过微信和朋友圈转发、分享。
未经自然之友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需转载,请与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联系(邮箱:service@fongaia.org)以获得授权。已经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违反上述声明的,自然之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通过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
重建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促进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培力绿色公民的社会氛围
- 感谢您关注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关注和分享也是一种支持
扫描关注
微信公众号:盖娅自然教育
新浪微博:@盖娅自然学校
QQ群:
自然之友亲子活动:170645460
FON自然体验师&LNT:7885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