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冬令营回顾四】冬令营里的点滴趣事 ——“乐行”小月老师随笔

2015-05-23 小月 盖娅自然教育

(本文原载于“乐行青少”公众号,搜索可关注)


2015年寒假,盖娅和乐行、在地、乐享共四家国内自然教育机构,携手日本公益伙伴,举办了日本自然学校深度体验冬令营,本文是乐行小月老师的回顾文章之一。



日本人的教育细节常常在网上引起大家的讨论,没有高大上的道德教化,全部都是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行动。这一次,我们就一起在营地生活中体验了一把。


就拿吃饭来说吧。


我们吃饭时,以桌或小组为单位,大家需要等齐人,由一个孩子带领,大家一起双手合十,同心发声——“いただきま-す!",然后才开始享用食物。


对这句日语,很多喜欢日本动漫的孩子肯定不会陌生,翻译成中文就是“开动啦!”,而探究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感恩领受的意思——食物从播种到收割、再到采买、最后经过烹饪到餐桌,需要多少人付出心血,我们感恩领受了!再进而,种子从萌发到破土生长,要经历多少貌似平淡却充满神奇的造化,要有土壤、风雨、阳光多少能量的孕育,我们感恩领受了!


吃饭时,总有先吃完的。这里的规矩是吃完以后,大家要一起离席。先吃完的队员可以和其他队员进行交流,让这段吃饭时光变成互相交流的温馨时刻。


吃饭结束后,大家要一起说:“ご馳走さまでした”。这句话的意思是“谢谢款待”。从“驰走”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这句话的原意是:“谢谢!为了这顿饭,我们看到的和看不到的那些为我们跑前跑后的人们!”



  

开营第一顿饭,一些孩子会看到好吃的就想多吃,但却因为对量没有概念而拿多了,到最后却实在吃不下了。于是引导员们反复提醒:吃多少拿多少,可以先少拿一些,要避免剩饭。


在有规则的环境里,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被这种有秩序的氛围所感染,表现也越来越出色。因为这里的规矩可不是空口号,每个人都在自觉遵守,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孩子们除了第一次经验不足,其它时候都做到了没有剩饭,真的是连一粒米都不剩!如果遇到确实不能吃的,可以在饭前找伙伴商量,分享给其他伙伴。一般情况是不允许饭后吃不完再给别人的。


孩子们在营地渐渐养成习惯,吃完了再拿。因为大家都有了这样的经验——吃完了所有的配餐,就基本上已经吃饱了。有一次,一个孩子第二次盛多了,实在吃不下,此时日本辅导莫里酱说:“给我吧,莫里酱什么都能吃下!”这让我不禁想起在初次见面时,每一个人都要写一份自我介绍分享给大家,当时莫里酱写的是:“爱好:能吃、爱吃;擅长:不剩饭”。看到憨憨的莫里酱把孩子的剩饭都吃光,深深感受到他那良苦的用心。



在营地里,我们还加入了“长者先、幼者后”的中国特色。大家都意识到,在家里总是先紧着孩子的做法,造成了现在孩子们目无尊长、不会为别人着想的恶果。这次在营地,参与活动的爸爸妈妈都享受到了每次在孩子的前边排队、领餐的待遇,这可能是中国的爸爸妈妈平时很少能够享受到的吧。


排队、轻声、礼让、不浪费食物......这些日常的礼仪,在这里,每天都只需要安静地去做,不需要背诵什么规则,也没有检查考核,大家却都发自内心地去遵从。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很享受这样的氛围——当我们心怀感恩,当我们为他人着想时,自己收获的何尝不是快乐呢!


蒋佩蓉在《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一书中分享道:


  • “礼仪是一种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有礼仪的人不会只顾自己的喜好,而是会为他人着想,会乐于助人。”

  • “礼仪的中心不是向人展示你多有文化,修养有多好,而是用一种得体的方式向周围人表达你的尊敬、感激和关怀之情。”

  • “礼仪首先是关于我是谁(being),而不是我做了什么(doing)。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长处,我们向他人表达的这份尊重就不会显得虚伪或做作,而是满怀真诚。”


我们来自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礼仪之帮,知道日本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很多都是唐朝时从中国学习的。为什么他们却比我们做得更好呢?有人说,思想和行动中间隔着一座山,所谓知易行难。只有当我们从内心真正认同一件事,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我们才会去采取行动。而这种共鸣来自于我们所有的经验,这就是体验教育所带来的价值


一次,在与日本体验教育专家佐佐木先生的交流会上,一个家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几天的营地很快就结束了,这些经历对孩子们的成长很宝贵,却很短暂,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大的影响呢?”佐佐木先生风趣地说:“请问大家记得上周一中午你的午饭吃了什么吗?但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特意安排的餐厅,并且在那里有你的一段特殊经历,那一餐你一定记得”......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这样的环境,身为父母、师长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抱怨、指责、想方设法地改变孩子;孩子不会从不好的感受中学习到任何有益的东西!身教胜于言传!让我们从改变自己开始,给孩子示范好的行为吧。当问题出现时,让我们和善而坚定,从说教者转变成倾听者,让孩子们体验受尊重地参与解决问题,有机会练习成人希望他们拥有的技能。我们希望这些美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版权声明:

除特别标注作者和来源的内容外,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均为自然之友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


欢迎个人通过微信和朋友圈转发、分享。

未经自然之友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需转载,请与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联系(邮箱:service@fongaia.org)以获得授权。已经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违反上述声明的,自然之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通过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培力绿色公民的社会氛围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秉承“教育”即是生活,“在环境中”(IN)的教育活动,是以“体验”的方式使人们获得在大自然中的美好经历和情感;而“关于环境”(ABOUT)的教育活动,则是以游戏的方式,使人们在快乐中,获得生物在生境中的丰厚知识;而“为了环境”(FOR)的教育活动,更是会安排一些很实际却有趣的工作让大家去完成,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获得一个“环保志愿者”的自豪感。

回复“活动”,可查询【盖娅课程】最新讯息
回复“冬夏令营”,可查询【冬夏令营】最新讯息


(提示:以回复方式获取信息,请确保已关注认证公众号【盖娅自然教育】,并在【盖娅自然教育】微信对话框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