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验师笔记】突破舒适圈是家长和孩子的必修课

2015-06-10 Diana 盖娅自然教育

本来邀请了另一位朋友和我一起参加,在最后阶段她考量再三,用整整五天时间去学习自然教育对孩子尚小的她是一件很难决定的事,只好放弃。的确,都市人的五天实在太“宝贵”了,我们可以做太多事,见很多人,似乎有太多机会。这五天里的确也面临错过了一些事,很重要的提案累到完全没有时间看,远道而来的朋友没有时间见(因为即使见了估计也会睡着)。可是这一次的“体验”还是值得的,很多的第一次在这五天当中发生。


当第一次在黑暗的森林中冥想的时候,风吹过头顶那片松林(抱歉黑夜没看清,也可能不是呢),我第一次理解了用过无数次的“松涛”这个词,磅礴如千军万马在头顶奔腾而过,分享的时候随口说过很多关于生命关于每个环节的感受,但这一次反而沉默了,因为真正震撼的体验要很慎重地才可以表达。我准备好了,你呢?


题图为午睡的草地,镜头这边是一片横七竖八


这不是一篇关于“自然教育”的科普文,虽然年初因为一个机缘从理念层面接触到一些关于自然教育的信息,浏览了几本经典书籍。体验式学习可不适合详细记笔记,每天感觉有大量听到的和想到的思想精华流逝而无法记录下来。翻翻小本子,抖抖脑细胞,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思考,本着“个人的体验最宝贵”的原则敝帚自珍。


冒险教育: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课


旅居加拿大的一位华人家长前几天发出疑问 “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比我们的能吃苦?”在突然变天的一次地理课课外活动中,不期而至的风雨完全没有打乱安排,老师照样带孩子在野外观察和各种探索,家长和孩子好像也都很淡然,没有抱怨。而活动结束之后,正常返校上课,这位妈妈发现好像只有她在担心,衣服会不会干、是不是容易感冒......对比周围淡定的家长,她发出这样的慨叹。我在上周的自然教育培训过程中,涉及到“冒险教育”的话题让我一下子想到这个华人妈妈的提问。带孩子散步时听到不绝于耳的“别...”“不要...”“小心......”我们对孩子有太多担心,而适度的放手,突破舒适圈已经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必修课。


这门必修课对家长的挑战更大,君不见许多分离焦虑其实更是家长的焦虑?曾偷听到许多次,妈妈一离开哭声就戛然而止,或跌倒了抬头看到有大人在关注才哇哇大哭?孩子被照顾得太好,舒适区太小,没有机会自己独立走出去。冒险教育是试探舒适区边界有设计地帮助突破,在危险可控的情况下给孩子更多成长空间,留下珍贵成长体验。


我倒觉得不一定非要参与户外的探险,前段时间发生的爸爸带着年幼孩子自驾去藏区忽视高反迹象最后带来终生遗憾显然是惨痛教训。离开了每日常规和熟悉的环境对大人对孩子都是一种离开舒适区的经验。记得李开复说他刚刚入职微软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每周要约不同部门的头吃饭快速加深工作关系,这是他不擅长但又必须做的事。再比如做一个创业者,必须尝试和承担自己未必那么擅长的事,就必定要突破舒适区做更多尝试。对孩子而言第一次在朋友家过夜、尝试独自去小超市帮妈妈买东西都是一种挑战自己的体验。我相信这种突破舒适区的体验积累对孩子成长的价值未来必有回应,给他不断突破自己的信心,一点点积累起坚实的心理基础,内心强大笃定。


因为经验不足,露营那晚在睡觉的时候还比较热,睡袋上部的并没有收紧,到了半夜暴风骤雨起来就冷得很,直到冻醒。听着帐篷外面呼啸的夜风和雨滴打在帐篷上的声音,还有树影摇曳和着松涛的声音......可身体只能蜷缩在薄睡袋里,再往下就是防潮垫和地垫和泥土,听着隔壁帐篷轻轻的鼾声辗转反侧。不知翻了多少个身之后已是凌晨,空山鸟语,阳光穿过树梢散落在帐篷上的斑驳和温暖,又带来新的一天。



一片天空,已经很久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她


自然带来完整的生命体验


和很多领域一样,自然教育也有不同的实践和体系,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建立与自然的连结,同时在过程中给参与的人更深刻和完整的生命体验。我们要去建立连结和努力认知的是整体的自然,而非零散的自然知识碎片。


自然教育本是生命教育,因为生活方式和自然的疏远就需要用自然教育来有所设计有目的地“重建和自然的连结”,而其中有三层关系的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


有妈妈留言说“接触自然是孩子们最自然的成长方式,她们在自然中可以获得身心健康......健康的体魄、发现生活中的美、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具备把握幸福能力的必要条件。”


讲了这么许多,自然只有每个人自己才能够去体味,自然才是所有人唯一的老师。即使身在室内,其实我们依然无法切断和自然的连结,窗外刚才轰隆的雷声来自自然,环顾四周房间的桌椅摆设生活用品原材料也无一不来自自然。爱自然和去到自然的次数未必相关,和你的生活方式相关,珠峰大本营大吃大喝丢垃圾的人不比用再生资源每天自带水瓶的光盘党更高级。


关于对自然的解读我们也会听到很多从人的角度出发,比如关于“杜鹃会把蛋生在黄鹂的窝里,然后小杜鹃出生后会把黄鹂的蛋推出巢外,黄鹂妈就一把虫一把口水地喂养别人的孩子”。我家大宝曾经读过一个关于杜鹃黄鹂的故事,前天刚给讲到一半,他们就用书里的观点说“杜鹃真坏,小黄鹂好可怜......” 自然一切的存在或许都有她的角色,在完整的生态链条中,万物唇齿相依,不能仅仅以人类的情感来看待。虽然孩子们暂时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但也无需给出这样非黑即白的局促解释。一些绘本用所谓“拟人”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这不仅没有开启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反而用局限的观点制约了孩子理解自然。


遵循自然伦理是自然教育的底线


很多家长都有带孩子去到自然玩耍的经历,为什么还需要自然教育呢?并没有神话自然教育的意思,体验过之后会了解和体味到这和学校春游或通常的周末举家出游截然不同。在自然中的内省和思考也绝不仅是户外攀了多少座7000米的征服感那么以自我为中心的浅薄。


很多教育结果是无效的,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过程就是无效的。“有效的”自然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自然伦理的遵守,当我们带着大包小包吃的玩的是否只是向自然来索取和“消费”她的?我们很开心,其他都无所谓了?或者由于认知的局限而无心做出一些会伤害自然的行为。现学现卖举几个栗子,判断题:


1)在野生动物园,把垃圾扔进垃圾桶

2) 苹果核可以丢在山里头

3)孩子就哗哗在土地里吧,或者给小草浇浇水


答案在图下......



帐篷旁边的树林,一片平常的风景


让已经脱胎换骨的小白我给你兜售下,无痕山林、朴门永续设计都有不同的原则表述(自己搜比我讲更靠谱哈),但具体下来核心都是对自然最小甚至没有影响,刚才提到的三种“传统行为”都是错误哒。原因如下:


1)如果是城市公园还好,郊野公园都要把垃圾全部带走,因为没准什么小动物会吃到不合适的垃圾,曾在大量死亡的野生动物胃里发现有很多塑料袋残留,多悲惨的死法呀!


2)苹果核等“厨余垃圾”我们常常以为是可以在大自然分解的,但由于不知道当地的自然环境具体状况,最小化影响的做法还是要带回到有处理能力的地方。


3)哗哗的问题其实同样原理,不知道当地土壤状况,也不知道下面住了些什么生物,当然也不方便带出来,所以最合适的位置其实是岩石,因为会比较快挥发掉。而且要离水源和营地超过60米才行。


暑期将近,看到各种各样的夏令营,奢华国际范的和国内特色游的,家长可以适当了解下在孩子们即将去到的这些各色项目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对自然的影响,或是否有遵循一些自然伦理的基本原则。


对于自然我们是无知的,她照护每个人,了解我们认知的边界,才不会仅仅从“如何为我所用”的角度思考,也才会认识到人类贪婪地从自然索取其实是多么的短视。前几周和宝宝们一起看了一部纪录片,在亚马逊流域充满着那么多未知,那么多的秘密,镜头捕捉的奇异世界让水泥丛林中生活的娃不断惊呼。在“人定胜天”的狂妄中逐渐苏醒的国人,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已经很紧迫。企盼可以有更多孩子能够有机会和爸妈一起体味到自然的大美,学会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相处。


五天的时光,重拾对自然的感恩之心,珍惜当下的美好:鸟在枝头、鱼在水中、我在写字,万物各得其所。



重返城市,睡足了之后用周六一个早上的诚意熬了一瓶自制有机黄杏酱,作为我的“突破舒适区”纪念。其实本来就喜欢在日常的手作中获得宁静,只是忙碌起来就忘记了这样的自修。瓶盖上是我在自然艺术课上用小木片和小小木片做的别针,送给大宝做礼物。果酱味道浓郁,实为佐餐佳品:)


文章来自美育公众号“悠然过一生”,作者为第十期自然体验师学员蝌蚪妈妈,她和朋友们创办的的美育实验平台,致力于分享交流美和艺术的教育。关注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

除特别标注作者和来源的内容外,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均为自然之友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


欢迎个人通过微信和朋友圈转发、分享。

未经自然之友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需转载,请与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联系(邮箱:service@fongaia.org)以获得授权。已经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违反上述声明的,自然之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通过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培力绿色公民的社会氛围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秉承“教育”即是生活,“在环境中”(IN)的教育活动,是以“体验”的方式使人们获得在大自然中的美好经历和情感;而“关于环境”(ABOUT)的教育活动,则是以游戏的方式,使人们在快乐中,获得生物在生境中的丰厚知识;而“为了环境”(FOR)的教育活动,更是会安排一些很实际却有趣的工作让大家去完成,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获得一个“环保志愿者”的自豪感。

回复“活动”,可查询【盖娅课程】最新讯息
回复“夏令营”,可查询【夏令营】最新讯息


(提示:以回复方式获取信息,请确保已关注认证公众号【盖娅自然教育】,并在【盖娅自然教育】微信对话框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