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步道—让动植物与人共享的小径
2006年台湾千里步道协会成立,推动串连环岛步道;同一时间,笔者为了追寻地图上最美的梦幻步道,飞到美国阿帕拉契山径去参与步道志工,才发现,原来这条全美第一条国家级长步道也是在民间组织串连之下,从1921年由班顿麦凯倡议、1937年群策群力串连完成。 2006年在太平洋的两端,千里步道与阿帕拉契山径,两个结合志工与政府的力量、把步道串连起来,以保护步道外围的美丽风光,先后相隔85年的故事,就这样链接在一起。
从阿帕拉契到千里步道
阿帕拉契号称是地球上完全由志工修建、维护的最伟大的奇迹,由志工人力手作的步道,维持天然土径,却不会积水泥泞,由于其柔软自然不伤膝盖,每年支持着许多「全程行者」完成梦想,也由于其友善生态不会造成栖地切割,更让一般健行者得以走上一段荒野,放松身心感受丰富的万籁。
在梦幻的手作步道背后,有着对在地微环境的充分了解,对自然观察、工程设计的专业,以及经由专业师资带领的志工投入,这些环节经由专业的民间团体组织起来,而政府的角色就是支持这些人力资源的经费,美国在1968年通过的「国家步道系统法」,便是确立联邦政府与阿帕拉契山径保育协会的合作伙伴关系:民间组织负责招募志工修建步道, 而志工的经费由国家负担,并且实质支出,不另外支付志工津贴。
台湾千里步道协会自2006年引进美国阿帕拉契山径步道志工经验,正是有鉴于郊山步道过度工程化、人工化,强调栏杆、平台、停车场等设施,而设施往往增加维护成本,其毁损更是造成危险的主因,而强调一劳永逸的硬铺面更造成栖地切割、不透水、伤膝盖,为了搬运外来材料往往耗费能源,开辟施工便道更破坏景观、生态与史迹等问题。同时,台湾民众「热心」以废轮胎、地毯等废材自行搭建维护步道,甚至种植外来种、开辟运动场、卡拉ok,往往造成「郊山客厅化」的乱象。
兼顾保育、经济多赢共利的工作假期模式
因此,当千里步道协会提出「手作步道」的概念,一方面要与政府工程思维对话,另一方面也要与民众多元的「步道迷思」进行沟通,在缺乏类似美国的「国家步道系统法」在制度与经费支持时,英国与欧陆的「工作假期」概念,就成为初期推动的主要模式。自2007年起协助林务局发展步道工作假期,结合小区生态旅游特色与食宿交通机能,政府负担必须之工具、材料、专业师资等经费;参与志工负担自己的吃、住、交通与保险,渐渐成为一种「多赢共利」的模式。
步道工作假期把小区故事重新带回步道空间,丰富了步道游程的软件,同时小区因为志工的长时间停留促进了小民经济;把步道维护的硬件部份让小区与志工来作,可以降低政府维护管理的经费,同时增强志工与在地小区的认识和链接感,提高旧地重游的意愿;小区认识到保育步道原有的工法技艺、史迹、生态,反而能成为步道独一无二的特色, 比起要求政府盖一个硬件的工程,更能留住游客,让游客慢下来带来更多的经济机会。 步道工作假期的实践与环境议题结合,在2011年更促进了阿朗壹的保护,以及外来者与在地小区的和解。
手作步道制度化、专业化与常态化发展
为使手作步道概念能够更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除了采用工作假期协助各地小区发展生态旅游外,自2009年开始,协助太鲁阁国家公园建立国内首支依据志愿服务法成立的「步道志工」队伍;与民间的金山合家欢园区、二格山自然中心、荒野保护协会等合作推动体验型的步道志工活动;也开始与台湾大学、暨南大学等大学通识课程结合,引领青年学生藉由手作步道与自然重新链接,也在永和小区大学成立步道社团课程,以持续步道观念的推广、沟通。
为了培训志工担任种子师资,首创「步道学」环教课程训练体系,经由入门、实务、实习,逐步强化志工的专业程度。 毕竟,步道是众人通行的公共空间,手作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历史人文与美学的跨科际能力,而步道工法也必须透过不断监测、定期维护与检讨才能确保适切。 而志工的付出既非工人的替代,也需要从手作步道中获得深层的教育体验与成就感。 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活动设计、团队经营与工法技巧等能力,因此,今(2014)年在林务局的委托之下,年底还预计邀请英国、冰岛等国外师资来台切磋交流,协助提升国内手作步道种子师资的能力。
甫落幕的2014年宜兰绿色博览会,今年新增了一个特别的主题活动:手作步道,即是由第一批步道学种子师资群担纲筹备,从行政协调、活动设计、步道课题判断、选线、工项规划、带领施作、工项纪录、志工经营,乃至事后的检讨,完全由这群专业化的志工民主讨论、效率分工。 未来他们也将在协助推广手作步道的观念普及化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路人到公民、疗愈土地也疗愈人
手作步道强调以人力方式运用非动力工具辅助进行施作,降低对生态环境与历史空间的扰动,以增进步道的永续性与整体性。
手作步道的基本原则包括:
考虑环境生态
顺应步道所在地的气候、地质、原生生态习性等,兼顾用户特性与栖地整体性
考虑人文历史
依循历史反映工法,结合传统工艺、在地知识进行因地制宜的「适切设计」
设定环境承载量
基于在地资源调查,设定可接受的游客冲击程度,进行步道分级及相对应的施作强度,提供从大众化到荒野级多样的游憩体验机会
尽量就地取材
减少外来材料从采矿到运输在能量与资源的损耗,善用现地既有自然材料
重视常态维护
确保步道具备一定弹性能因应大自然的变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强调公私协力
政府的土地管理单位、专业者与民间组织从规划讨论、施作与后续维护需共同参与、平等合作。
在此过程中,志工的参与看似疗愈受伤的土地,实际上透过与土地深层的互动,现代生活中与自然隔离的焦虑、以及人与人之间疏离的关系也将获得疗愈。
手作步道期望带来的是更全面的改变,藉由实作行动的过程促发环境的觉知、增进对环境的关怀与敏感度,进而关心更广泛的环境议题。
注:本篇文章转载自「2015台湾环境信息协会生态工作假期专栏:
http://www.e-info.org.tw/zh-hant/4982
《城市物种日历》系列:
王企鹅的小野心——365集系列微纪录片与你识得城市自然万物(点我)
通过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培力绿色公民的社会氛围
提示:以回复方式获取信息,请确保已关注认证公众号【盖娅自然 54 27961 54 15288 0 0 4035 0 0:00:06 0:00:03 0:00:03 4034教育】,并在其微信对话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