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解说员:人与自然的连结者

2017-04-26 雪花莲 盖娅自然教育


4月,我离开了满城春花的北京,再次来到台湾,参加盖娅自然学校组织的自然解说员深度交流体验活动。看到报名通知的时候,人还在英国,立即被那一连串的设计走访内容——荒野保护协会、水梯田、出海观鲸豚、垦丁夜观吸引了,报名参加。其实此时,我对什么是自然解说员还没有概念。


1年前的4月,我在退休的当月参加了盖娅自然学校黄山集训营,成为第15期学员。有了自然名,集中学习了不少自然观察的方法,之后也参与了两次同期同学组织的实习,今年还被安排进圆明园鸟类公开课的团队。但是,我仍然懵懵懂懂,对自己在做什么有疑问——就是带孩子做做游戏吗?对自己可以做什么更是没有信心——我没教过课、也不认识几种鸟啊!一周游学结束后,我感觉自己打开了天眼,之前的疑虑消失了。在此,感谢盖娅自然学校和小燕鸥师兄的组织安排,引导我的心灵来到另一个世界。


荒野的自然解说实践


荒野是我们对荒野保护协会亲切的简称。这次游学活动通知吸引我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终于有机会拜访海峡对岸的绿色朋友——荒野保护协会。从梁从诫先生1998年美国归来,就把台湾的荒野保护协会带到了自然之友会员中(《为无告的大自然·共同的理念》),之后他更以《台湾的绿色朋友》(《走向绿色文明·台湾的绿色朋友》)深情记录了访台的经历,从中我记住了花莲的水泥厂如何修复自然,记住了垦丁有一个国家公园。不过,回来重读此文发现,梁先生在介绍荒野保护协会时就已经提到了他们在野外充当熟练的“讲解员”。只怪那时我对这个“讲解员”没有理解到位。


第一天的活动全部是在荒野。上午到办公室拜访,下午在他们推动公园生态化的荣星公园。副理事长柯典一在门口等待着,可是大家全被他身后那满是花鸟的门板吸引了,那门板真漂亮,太荒野了!一聊,这帅哥副理事长竟是故人,2004年曾同游额尔古纳。那次,接触到荒野秘书长李伟文及几位荒野的朋友,以后,也读过的李伟文的《我的野人朋友》一书,所以对荒野的工作总觉得多少不陌生。事实并不如此。


认识荒野从名称开始。荒野保护协会,英文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我注意到是society, 不是association。这个定位深合我心。遗憾的是我没有就此提问,毕竟可以提问的时间非常有限。我请副理事长解读了机构Logo,由此知道了台湾萍蓬草。之后的“荒野之路”、“荒野儿童教育发展”、“荒野的解说理念与组织”和“公园生态化运动成果分享”几个专题介绍使我真正了解了他们:以志工为主的工作方式,以自然体验与解说为媒介建立人与自然的连结,目的在行动


▲ 城市公园生态化-台北荣兴花园导览中(拍摄 蒲公英)


自然解说是我们此次台湾游学的主题。荒野的实践我理解了自然解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一个自然体验师应该做什么。忘记了哪一位报告人引用了WWF的一个图片:Life. Nature. You. Make the connection。言简意赅。至于如何解说,荒野几个报告人重复说到了一个体验引起我的共鸣,大意是“只有打动你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这和我之前几十年做大众传播的经验是完全一样的,在传播者与无法见面的受众这两端,靠的是传播者“给”的诚意和一点技巧来连结的。一下,我觉得自己做传媒的经验还有用,认识的鸟少也并不那么可怕了。或者说,荒野的自然解说员和盖娅的自然体验师是两个不同名称的同一个实体。而荒野在荣星公园的公园生态化实践更使我觉得自然之友、盖娅可以做的事情还多呢!


游学:体验式学习


游学第二天离开台北,开始了沿东海岸向南直到垦丁再北返到南投的一路拜访、一路收获、一路惊喜和感动。


在新北市贡寮山区,那个名为田边聊寮的路边石屋,对人禾环境伦理发展基金会的了解竟然是从跟二嫂做馃开始的。基金会的郑雅筠女士来自台北,她介绍说贡寮水梯田生态保育项目是因为同样来自台北的当地学校教师发现了此地的特殊自然环境而开始的,之后有了基金会进入,与当地林务局、与农人合作,重新恢复一小片山地水梯田,不仅重现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健康的有机农产品,更是开辟成体验农业和生态保育教育基地。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活动的发展如何使课程与场域特点结合,如何开展主题活动,特别企划,甚至团体预约。边听我就边想到我可以如何在圆明园鸟类公开课进入工作状态。插秧回来,吃到自己做的馃,那快乐的气氛真是超过了插秧的体验。


▲ 贡寮水梯田 插秧体验(拍摄 小燕鸥)

 

体验的快乐高峰每天都有。在多罗满赏鲸轮船公司听导赏员的介绍时看个小片就一片欢腾了。航行在太平洋的蓝色海水中,也已经是12分的快乐体验,更别说几分钟之后,我们就见到了飞旋海豚!那份快乐只想默默地在心中永远珍藏,慢慢享受。随后的拜访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使我这个内陆人第一次接触到海洋生态问题,从捕猎鲸豚到鲸豚成为保护动物后以导赏为生,渔民走到今天同样是几方合力的结果。他们的解说员非常辛苦,培训相当严格,数量控制的很少,没有固定教材给了每个解说员形成自己风格的空间。


花莲的永续渔业项目,原来只是七星潭一间名为洄游吧的小小餐厅,却使食客的餐食体验延展到渔业生产方式对海洋资源的影响;垦丁的社顶夜观也是惊喜连连:黑框蟾蜍、白额高脚蛛、名为赤尾青竹丝的小青蛇、神奇的左旋蜗牛、大白斑的虫、蛹、羽化的生命三部曲、远远看到梅花鹿、树枝上睡觉的乌头鹟,还有那头顶十五的圆月和游走的浮云;后湾村黑猫姐的盐卤豆腐制作、后壁湖海洋资源保护示范区的潮间带自然观察和浮潜看到的水中世界;小山村桃米村的蝴蝶展览、夜幕中四处蛙鸣的自然乐响,各种蛙类------


此外,每天的清晨和夜晚,下车休息的一点点时间,热爱观鸟和植物昆虫的同学们总是分秒必争地观察自然,甚至行车途中也是如此,每每有同学惊叫“看,一只鸟”,一车人都要争相观看。那种欢乐,简单、真实、又难得。


自然体验,快乐中学习和感悟,同学们的收获可以从每天的分享中真切地感受到。


▲ 看到飞旋海豚快乐的一刻(拍摄 小燕鸥)


在地:台湾环保人小而美的实践


此次台湾游学之所以收获满满,我想都要感谢那些合格的自然解说员,那些扎根当地、了解本地生态资源的解说员:贡寮水梯田从城里回乡的二哥二嫂、俊麟;多罗满号上的胡子;洄游吧的渔民大哥和黄土人;社顶部落的原住民;垦丁带我们做潮间带观察的龙头老师也是前荒野工作人员,再回乡做本地项目的;用海水做盐卤豆腐的黑猫姐也是回乡的艺术家;桃米村拍出蝴蝶艺术大片的两位当地农民-----这些解说员的表现常常令人惊讶,一再令人落泪。


当解说员俊麟在一片水梯田前展开地图铺在地上,讲水田如何与山下的土地与居民、与东边的海洋、与天空、与植物动物相关,我完全被惊到了:这不就是舒马赫学院生物学教授讲的盖亚假说嘛!虽然他完全没有使用那些生物的、化学的、物理学的名词。不过,还在车上时,因为山路蜿蜒、汽车盘旋而上,车上人都晕车了,我还是注意到他提到了一个“里山”的概念并使用了日语。回来后我查找到“里山”出自日文,指深山里面有山有水的传统村落的完整生态体系。我想当时俊麟表达的应该是这个意思:贡寮的水梯田项目也是一个里山生态样本。插秧师傅二哥近年回归农田,他的助手是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我的感觉像是月初参观沃思花园时的想法:这完全是科学家种田嘛!种田不再仅仅为了获得食物,而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农田从被农民丢弃到重拾,种田的人、种田的想法和方式以及农产品销售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回归可不是简单的平移,而是上升、升华、真正的进步。

 

▲ 盐卤豆腐制作中(拍摄 蒲公英)


小餐厅洄游吧,不仅提供精致的当地当季食物,还告诉食客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你吃下那顿饭永远忘不掉;黑猫姐讲到自己为什么在20年前重新回到故乡,重新捡起几乎要丢失的传统制盐手艺,“守住祖先的土地,守住祖先的手艺”,“天气越来越热,阿妈说地球要爆炸了”,“阿嬷的时代女人可以拿木棍打到鱼”------那再也见不到的画面让我潸然泪下;新故乡基金会廖总举例85岁的阿嬷因为学了绘画,说现在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能让耄耋老人感到晚年最幸福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理想社会。我想到自己同样85岁的老妈妈,同样在社区学习绘画。


我深知,贡寮的二哥二嫂,如果没有水梯田的项目很可能还在城里打工,桃米村的李大哥虽然曾经捕捉过成千上万只蝴蝶也仍然并不知道它们的生态价值,更不会知道自己有一天可以靠自然解说、靠手里的话筒养活自己。他们的背后都有机构的支持——做水梯田的人禾环境伦理发展基金会、导赏鲸豚的黑潮基金会、把震后的桃米村带上生态保育之路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他们都把项目做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海洋,而所谓的项目在习惯“大”的我们大陆人眼里都是小的、甚至很小的项目。就是在这些很小的项目上,他们用心地做到了今天,开创了人们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小而美的理念和新的经济模型在这些地方已经实践了:


  • 贡寮水梯田项目的运作模式是人禾基金会(资金)+农人合作社(劳动力)+狸和禾小谷仓(农产品销售);

  • 出海赏鲸豚项目的运作模式是黑潮基金会+多罗满赏鲸豚渔船公司+解说员;

  • 永续渔业有定置渔业的渔业公司+洄游吧餐厅+解说员;

  • 桃米村有新故乡基金会的运作,其中有纸教堂、见学园区、餐厅、民宿等多个项目。


正像新故乡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先生的分享题目所展示的《在学习中,揉转社会——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故乡经验》,所有这些项目的组织方实施方,他们在做的是“揉转社会”,转向可持续的、永续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 海边兴奋一跃(拍摄 小燕鸥)


只是这个进步还只是发生在很少的一些人身上。贡寮的农户大部分都还在城里,水田大部分都还荒着。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示范点在台湾应该也还是很小众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行动,以荒野、以黑潮、以新故乡为样板地学习、实践,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建设我们的家乡。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15期学员雪花莲 2017.4.20


感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本次自然讲解员培训的支持!





点击 ↓↓↓“阅读原文”查看夏令营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