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岸边上的小孩与海星

2017-05-01 小燕鸥 盖娅自然教育



岸边上的小孩与海星

不知道算不算自我感觉良好,隐隐觉得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大时代。


过去我们曾经以为,太阳就是每天从东方升起,一年总归有四季的循环,亘古不变。现在工业文明社会下的孩子们,都知道太阳也有寿命,地球的四季循环,乃是宇宙中的奇迹之一。

今年台湾的春季似乎有些延迟,四月初的北部丘陵,仍有稀落的绯寒樱绽放。在北京盖娅自然学校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促成下,共生藻旅行社接待了19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朋友,拜访台湾从事环境教育及解说培训的民间组织,并亲自体验多样化的活动。

各家机构多数都拥有10~20年的实践经验,项目操作的基地涵盖各类型生态环境,模式也颇为丰富多元。以生态环境来说,有生态化城市公园丶浅山水梯田丶太平洋断层海岸丶高位珊瑚礁及热带森林丶珊瑚礁海域丶富含溪流与湿地的蛙类蝴蝶栖地等。

生界乃至气候的变迁,虽不因人类孤立的意志而转,但我们这一行则是感人的顺利。


遥远的感谢,一路上接待我们的友善夥伴们,荒野保护协会丶人禾基金会丶黑潮基金会丶洄游吧丶社顶部落丶黑猫姊与龙头哥,以及新故乡基金会。

亲历台湾旅游产业,已有十一年。常见的旅游现象,从旅客的立场来说,是一次性消费和尝新猎奇心态的普遍。由於一次性消费心态,旅游地的自然史及人文史与我无甚关联,好吃好玩比较重要,网络名店人满为患,复制原有消费或生活习惯的旅宿及商铺雨後春笋。


特有的生态环境或动植物化约为静态的相片,多年传承的民族文化简略成喧闹的笑话,当同一性的审美淹没了”新鲜奇特”的”旅游秘境”之後,旅客们开始抱怨这里的商业化和千篇一律,像骑兵队伍般寻觅下一个征地。


旅行从来不该是严肃的,但我们着实需要补强良性交流的基本素养,不只对当地社区,更是对整体生界。

考察过程中,团员们有很深入的讨论互动,一位夥伴的真诚分享,也许又引发了另一位夥伴的感触与联想。兼具感性及理性,团员们既可以为志工服务的纪录影像落泪,也能深刻比对两岸在社会改良经验中的异同与优劣。


时而脚踩泥土练习插秧,品尝在几公里范围内生产的食物,时而乘船出海晃晃荡荡,惊喜於海豚曼妙的舞动身影。


真实的世界是,你在海面下赞叹珊瑚礁世界的缤纷,抬头却见核电厂的宏伟矗立。人群之间,难以用是非题的方式来沟通,我们永远需要善解与创意。

在某一段车程当中,大家各自哼唱起家乡的民谣或歌曲,甚至还有将旅行感受编写成歌词的。我分享许多由风潮音乐吴金黛老师制作的专辑,从大自然的音声衍生,乃至排湾族的古谣新编。


这直指人心的美好,往往源自坚持独行於杳无人迹的路径之上。借用自然之友康老师分享的话说:「相信种子和春风的力量。」

行程最後一晚,桃米村下起了雨,我们总结此行的收获及感动。清甜的空气,蛙鸣处处,成员们温柔地相拥,是道别,兴许亦是承诺。


此时,忆起,青年时期喜欢的一个故事。

台风过境,生灵逢灾,海岸上满是搁浅的海星,绵延似乎无尽。


老人一如往常,岸边漫步,霞光彩云。


暮色之中,有个小孩身影,忽远忽近。


老人趋前探询,原来他在捡拾海星,放回海里。


摇摇头,笑着说,孩子啊,你这麽做没有意义。


你看看远方,还有这麽多海星,明天又将烈日当空,怎麽救也救不完的。


“是啊!爷爷,但请您仔细看看,被放回去的海星,缓步安静,轻吻海底。”

 

暮色深了一层,岸边潮间,多了老人与小孩的身影,忽远忽近。



转自公众号:共生藻生态旅游(symditravel)


本文作者小燕鸥,出生于台湾澎湖,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也是盖娅自然学校第八期自然体验师。小燕鸥在求学过程中深受佛教与绿色经济的思想启迪,希望以生态旅游作为终生挚业,创办共生藻旅行社。擅长设计具备内涵的创新旅游体验活动,期望把家乡值得骄傲“最深”的东西介绍给大陆的朋友。





感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本次自然讲解员培训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