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个亲近自然的花园——朴门设计工作坊笔记

2017-06-27 Lazycat 盖娅自然教育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今天,

我们既是问题的制造者,

也是受害者,

而我们也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

——高健(泰山)



作者| Lazycat 



6月一个晴朗的大周末,没有睡懒觉,起个大早,带着各种好奇,去参加了一次有趣的设计工作坊活动——“盖娅设计”联合台湾朴门老师共建培德教学食物花园的工作坊


朴门永续设计是什么?雨水收集、厚土栽培、螺旋花园、堆肥箱……又是什么?两天的工作坊当然没法完全理解,但亲手触摸的土地,亲手用自然里的材料“师法自然”,让我感受到了和自然对话的一种新的方式。(本文大量图文,请各位自备零食和流量,慢慢观看,谢啦~)


Day 01  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厚土栽培+螺旋花园


工作坊特别邀请来自台湾的严嘉成老师作为此次工作坊主要导师,作为资深朴门设计师,嘉成老师很快以他的实力和魅力征服了所有的学员。


01

——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这几天哗啦啦的大暴雨,这么多雨水可以利用吗?当然!怎么用?雨水收集系统是最简单直接的将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嘉成老师细致的给大家讲了一个基本的“朴门”式的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的原理结构。 预知详情,请仔细阅读笔记哦!






改造后的雨水收集系统,粗管和细管的结合,加强了系统的净化与清洁能力。


02

——厚土栽培——


厚土栽培的重点就是一个字:厚!一个用报纸纸板、厨余垃圾、秸秆杂草、树叶等材料做的超级多层土地三明治~~有了它,就不用担心自家花园的土地过于贫瘠而没有办法栽培花花菜菜了,而且非常适合懒人哦。



厚蓬松的土地上,手轻轻转个窝,就可以把蔬菜种下了,经过一段时间,土壤自然就会变得非常松软肥沃。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自然的办法照顾它们。


完成厚土栽培后得意忘形的“吃瓜群众”们主动要求干活。。。于是,螺旋花园的工作启动。(心疼只能饿着肚子搬石头的嘉成老师~~~)


建成后的螺旋花园种上各种不同的香草植物,其实就是一个形式多样而自由的小花坛,你要是愿意,你可以有一万种办法来设计它。


一天的劳作,大家躺在地板上看了一场生态村的电影,然后在罗马湖夜空中明亮的星光月光下,进入梦乡。亲自参与的满足感是平时对着电脑敲击打字想象不及的。



工作坊的第二天,在清朗中展开。罗马湖的清晨很美很清爽,在这惬意的阳光下,新一天的劳作,即将开始。


虽然只是第二天,但大家已经纷纷变身“老司机”,各种工具争相上阵,工作量巨大的堆肥箱制作,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




——三箱式堆肥——


堆肥箱是在用来改良花园或者菜园土壤的利器。平时吃的瓜皮、果皮、厨余也有用武之地了,只要善于利用堆肥箱,就可以变成自然的肥料,改善土壤,肥沃土地。

笔记来啦!(敲黑板啦~)



——昆虫屋——


对自然的关爱,有时候很简单,比如,给花园的昆虫一个家。大家分三组,用手头的边角料做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昆虫屋,每个都创意十足。


这些简简单单的材料,来自自然,可以给花园的小昆虫建造一个家。



各个款式的昆虫屋,是不是看上去都很棒?!是不是想马上动手给自家小朋友也做一个呢?让城市中的他们,也多和自然做朋友,跟着笔记动起手来吧~


——写在后面——


两天的工作坊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时间走的太快,而且得到的收获远远超过最初的想象。有趣的伙伴,愉快的协作,让城市里的我们想起双手是可以多么近的接近土地,让习惯了各种电商买买买的我们感受亲手制作的成就感,让只会逛超市的我们开始期待一棵小苗的成长。更好的和自然做朋友的办法,好像没有那么遥远。



当我们每个人抱怨雾霾、抱怨化肥农药、抱怨浪费、抱怨环境恶化的时候,我们没有只记得我们是受害者,我们忘了,我们也是这些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我们更忘了,我们可以成为环境问题的解决者。


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改善人居环境服务。生态景观,更多的是写在宏大的“设计愿景”一栏,而这次工作坊,证明了生态景观也不只是规划者、科学家、设计师的坐而论道。在大家共同参与、协同劳作中,用自然授予我们的方法,向自然学习,在哪怕只有几平米的土地上,把生态景观的理念融入到最初的生活方式之中,也是为改善人居环境而服务。你所看到的,是我们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态景观——可持续的、向自然学习、注重参与、共同交流,把自然的法则运用在生活之中,从雨水、土地、食物开始,让生态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本次改造中的培德书院小小食物花园全景。

希望小苗们茁壮成长。


泰山老师让我写个感想,

结果我写了两篇流水账。。。。

总之,谢谢你看完!

期待你的花园也开花!



摄影|熊猫、铃兰(特别感谢!)



“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


“盖娅设计”(GAIASCAPE)是自然之友和盖娅自然教育从事可持续环境设计的专门机构。践行“参与式设计”理念,以“设计启蒙公众的环境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能力,使设计生活化,景观教育公众化,从设计视角培力绿色公民的社会氛围”为行动目标。采取与公众“共知(学习)共行(实践)”的设计方式,分享使环境永续的设计理念,技术与案例,并实际体验营造过程,达到与在地使用者共同发现环境问题,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知识,共同付出改善环境的行动,共同享用改善后的环境。



绿色生活营 | 森幼夏令营 | 历山亲子营

日本营 | 哀牢山营 | 丽江营 | 黄山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