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艺创作与市场的功能
2014年的戏曲界,京剧名家张火丁复出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张火丁之所以值得关注,是由于她的每场演出都掀起演出市场上的一阵骚动。每逢有她的演出,数以千计价格不菲的戏票总是在瞬间被抢购一空,而她现场表演的魅力和剧场气氛之热烈,也让无数观众久久回味,她正在再现当年梅兰芳时代京剧市场的辉煌景象。
张火丁在当代戏曲演出市场上独树一帜的强大市场号召力,给戏曲创作与演出许多深刻启示。然而更重要的是,她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优秀的传统艺术精品完全有可能获得市场热情的回应。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市场与艺术精品创作相对立,排斥甚至否定文化市场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在极左时代曾经大行其道的错误观念,在文艺界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后遗症,至今仍然未能得到理性的批评和有效的矫正。将当代文艺界出现一些格调低下、趣味恶俗的作品,简单直接地归之于市场,依然是一些懒于思考的理论家和文化艺术管理者的惯性思维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文学艺术是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的创造性活动,同时又因为因应了人类多样化的娱乐需求,因而在市场化的环境中衍生出它的经济价值。市场当然不是衡量文艺作品价值优劣的唯一指标,经济利益也从来不是优秀的文学艺术家成长最重要的动力。无论是当年的梅兰芳,还是今天的张火丁,都是因其潜心艺术的完美而获得成功的。他们坚守艺术精神世界上的独立性,与市场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然而却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肯定。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那样,“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优秀的艺术家有能力成为市场的主人,他们有比市场即时反应更高远的艺术境界,这样的创作演出就有了康德所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因其超越市场而能引领市场,因而更能激发观众的拥戴。
优秀的艺术家的创作演出不能也不会任由市场左右。市场先天和内在地具有诱导并激发人们逐利冲动的性质,如果片面强调文艺的市场化功能,只看戏剧的票房价值,就有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人类社会无比多元,文艺作品也有雅俗、精粗之分,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趣味与追求,所以市场本身并不是铁板一块。有时市场也会失真和失灵,先锋前卫和风格独特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可能一时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而由于市场多变,某些优秀的艺术样式有可能一时失势,且在它还来不及得到很好传承时就不幸消亡,造成无法挽回的文化损失。而且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实社会中确实有某些人以其不健康甚至阴暗的心理对待艺术,这是那些刻意迎合低级趣味的低俗文艺作品在一定场合和一定时期有其生存之道,也会在市场上获得一时的“成功”的原因。但这既不是市场的常态,也不是市场的本质属性。
对文艺而言,市场的判断当然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绝对正确,然而,假如我们因此就否认市场对文艺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就会走入更大的误区。从本质的意义上说,市场是由无数独立的欣赏者组成的,市场对艺术家和文艺作品接受与否,就是这些个体的判断与反应具体、综合与集中的表现方式。在整体上,市场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其审美选择的积极手段,尤其在普通民众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时代,他们正是通过这种特殊手段,顽强却清晰地发声,传递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或许每个人的力量很卑微,但是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一股无法忽视的洪流,比起政治或文化意义上的权力阶层的爱憎好恶,更持久地发生着足以左右文艺发展方向的作用。其实,也正由于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美学选择,中国历史上才涌现出那么多优秀的戏曲经典作品,就在皇权不可一世的年代,民间广泛流传着崇敬侠客英雄、嘲讽贪官污吏、呼唤正义公道、歌颂纯真爱情的优秀剧作,留下了无数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也深刻体现了人民性的戏剧杰作。试想,从《林冲夜奔》到《杨三姐告状》 ,从《窦娥冤》到《秦香莲》 ,从《西厢记》到《牡丹亭》 ,从《梁祝》到《天仙配》 ,哪部作品不是因其切合了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趣味,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始终在演出市场中得到充分肯定的?剧团也用“吃饭戏”形容这些优秀剧目,意谓只要上演这些经典剧目,剧团和演员的收入就有了保证。同样,中国戏曲的两三百个剧种,除了昆曲有较多文人参与案头创作,其他剧种都是艺人在演出实践中创造的,而且在逐渐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得到观众的认可,因而才有其今天的形态。翻开一部世界文艺史,同样也是如此,那些千百年来广泛传播的名著,也一直得到稳定的市场认可,且正由于市场的持久认可才成其为名著。所以,如果不拘泥于一时一地,宏观地看,市场对文艺的反应与判断,其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偶然的、短时期的消极作用。
市场就是人民群众历史地给予文艺作品以美学评价最重要的途径。如果要让民众拥有获得自主选择其欣赏对象的权利,那么,人类历史上还没有比市场更好的方式。至于反例,殷鉴不远,想必人们还记忆犹新。江青等抱持极左思想的阴谋家,完全扼杀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样式的生存空间,世界历史上几乎所有经典作品都被打入冷宫,人为地制造出一个没有市场竞争的环境,以便于让她主导的“样板戏”一花独放。在那个戏剧演出的形式与内容完全为个别人的意旨掌控的时代,所谓的低俗文艺倒确实不存在,然而文艺事业也极端扭曲了。而支撑江青之流的阴谋文艺最重要的论据,就是对文艺市场的彻底否定和妖魔化。
将文艺与市场截然对立、将市场看成是文艺创作的天敌、认为只有完全排除了市场的作用与干扰才有可能创作出精品的错误观点,曾经对我国的文艺创作产生极大影响。“文革”虽然结束了三十多年,但理论的拨乱反正却明显滞后,直到今天,对文艺与市场关系的这类糊涂认识,依然顽固地支配了部分人的思维。在戏剧界,背离市场,根据掌握了行政资源和艺术评价权力的少数领导和专家的喜好与趣味创作,仍然被看成是出精品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当这些完全不顾及观众好恶的作品在演出中无法吸引观众而遭遇挫折时,人们往往没有自我反省,却把罪责推向市场;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怀念起“文革”时期没有市场竞争的环境,殊不知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剥夺了两代人欣赏人类优秀艺术经典的机会,就是现在的中老年人对艺术淡漠的原因之一。当下文艺领域出现的许多不良倾向确实值得注意,应该大力整治。然而,一些人看不到正是由于市场上既具思想性艺术性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极度缺少而形成的真空状态,才使文艺领域的伪劣产品有了生存传播的土壤,更不愿意直面批评和追究市场监管的缺位,反而把板子都打在市场身上,甚至将市场经济看成文艺领域不时出现的丑恶现象的渊薮。错误的判断必然导致错误的应对,一味地责怪市场、拒绝市场,文艺创作只会走进死胡同,在这一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训,不能再蹈覆辙。
我们还应该十分警惕,有部分人把文艺界目前出现的低俗化趋势和某些不良现象,简单化地归之于文化市场的复苏与发展,打着反对低俗文艺的旗号否定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方向,进而否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文化市场重建促进文艺健康发展的正确路线。至于有意渲染市场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无限夸大市场的负面影响,试图运用这种手段打压文艺界的同行,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则更为人所不齿。
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人民在哪里?市场的主体就是人民。离开了人民就没有市场,同样,离开市场,人民就只能成为某些人强行推行个人意志的虚假的幌子和符号。文艺与市场从来不是相互对立的,尽管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诞生在市场环境下,即使偶有错位,最终也总是能够得到市场认可,这是人类艺术发展历程中不可改变的事实。
作者:傅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5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