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俊蕾:同质化、技术反智与拜金主义
编者按:2016年春节档涌现出了多部“现象级”电影作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加强作品评论,引导文艺创作,探析电影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等共同举办了“档期概念与类型创作”—2016春节档电影作品研讨会。现刊发一组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今年的春节档影片几乎部部都在翻新旧题材,固步自封,缺少新创。既失落了电影本体的自我创新,也造成了同质化电影的空心化叙事。
单一的港片模式很难满足传统节庆的多样观看需求
今年春节档排片出现如此趋同的港片同质化大集合,提示红红火火的国内电影市场亟需注意统筹思维问题。
反智主义的技术仿制
春节档三部影片还呈现出一个通病就是技术惰性。
欲盖弥彰的拜金逻辑遮蔽了呈现真实的可能
过度拜金的电影制作不仅会出现违规操作票房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它遮蔽了电影生产中的真实逻辑。
丙申伊始的华语电影春节档在票房上贡献了一张足够亮眼的数字上升曲线图,从各类媒体上收获了不少关于更新某某纪录的揄扬。然而除却一般的利益衡量,淡化电影作为新生类金融产品的商业性质,此次出现在同一档期的这三部影片,《美人鱼》《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集中表现了当前华语电影的最大痼疾:叙事因袭,技术惰性,处处仿制,用表象上的搞笑段子掩盖反智主义的内核,用单一的拜金逻辑遮蔽当前电影工业最需要的真实影像逻辑。 或许会有反对意见再拿票房新高作为挡箭牌,祭出“市场不易,需要珍惜”的法宝。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的生产之一,它的制作、传播与利益制造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经济运行的规则。今年春节档三部影片的整体问题掩盖在虚高的票房数字下,就像某些高能耗的工业制作,以高投入取得大利润,背后隐藏的却是对自然资源的大幅劫掠与破坏。与此相类,这三部带有显著的“后港片”气质的贺岁档电影,在同质化倾向极为严重的表象下,潜在地占据并破坏了中国电影节庆期间应有的文化生态。